引言: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涌现出了无数的王朝政权,一步步将中华文明推向了高潮。而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代表作品,其中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就是后世我们所说的文物了。

谈到文物,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被好好收藏起来的稀世宝贝,但是大家绝对想象不到,在我国有一件文物十分的“苦命”,它是由重达3.5吨的玉石打造而成,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被古人当了300年菜坛子,用来装咸菜,简直令人哭笑不得。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文物的“凄惨”身世

根据很多专家回忆,当初看到这件文物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命实在太“苦命”了,明明是用珍贵的玉石打造而成的宝贝,竟然被当成了腌制咸菜的坛子。

这个文物的名字叫做渎山大玉海,单单从名字就能感觉到一股霸气。追溯它的用途,最早的时候是古人用来装酒的器皿,在元朝的时候我国的玉器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渎山大玉海就是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价值,被称之为“国之重器”也不为过。

在元朝晚期的时候,他们对中原的统治开始分崩离析,皇宫之中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太监宫女,基本上都是能拿走的就拿走,纷纷四处逃命。其中有不少珍贵的文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流失。照理说像这么巨大的一块玉石,应该没人能轻易搬得走,可事实上渎山大玉海也没能幸免,被人运到了民间而且命运颠沛流离,几经转手。但由于其体积确实过于庞大,重量又十分惊人,慢慢地也就无人问津了。

二、真相大白天下

随着天下逐渐太平,人们对这块巨大的玉石更是没有了什么兴趣。直到有一天一个外出的和尚看中了它,在询问得知这个巨大的坛子也没有归属,于是带着全寺庙的和尚一起把它搬运回了佛寺。大家都知道佛教弟子是不动荤腥的,因此这个庞然大物就被和尚们用来泡制咸菜,这一用就是足足300多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年,寺庙中来了一个新和尚,他在出家之前对金石文物颇有研究,在看到这个巨大的咸菜坛子的时候立刻大吃一惊,并且对师兄弟们诉说了来源和制作的材质,这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用了几百年的咸菜坛子竟然是个玉石打造的宝贝。

其实打造这个坛子的玉石叫做独山玉,这是一种什么玉石呢?根据相关资料表明,独山玉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玉之一,以精美华丽形式多变而著称。大部分的独山玉颜色的构成都十分繁杂,除了常见的黑白两色交融之外,还有红、黄、蓝、绿等多种颜色的互混。而这件渎山大玉海就是黑色与灰色交融的独山玉,这才让人一眼看上去不怎么鲜亮,误以为是一般的石头坛子,才沦落到了腌制咸菜的地步。

三、后来的归宿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渎山大玉海被发现应该是在清朝的中后期,也就是乾隆帝在位的那个阶段。据说当时如此宝物重现天下后,乾隆帝立刻就派人到了那间寺庙,在专业人员的鉴定和修复处理之后被直接运回到了紫禁城中摆放起来,从此这件国宝也算是告别了腌咸菜的生涯,重新回归到了殿堂之上。

当时乾隆皇帝还命人给这块巨大的玉石建造了小亭子,更是把自己题写的诗词刻在了上面以示喜爱之情。乾隆一生四次下旨对渎山大玉海进行修整,由于该玉石坚固无比且后期保养较好,每次修复只是针对边边角角一些不起眼的位置,整体上来看依然保持着元朝时期的面貌,没有特别巨大的变化和改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乾隆之后,这块巨大的玉石一直待在紫禁城中,虽然历经了近代百年中国的风风雨雨,但是一直完好无损,也算是极其幸运的。如今的渎山大玉海被陈放在了北京的北海公园之内,国家同样也给它修建了一个小亭子用来保护和收藏。原来这个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只做研究使用。但随着近些年我们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玉石研究成果的突飞猛进,如今这里对外开放,大家只要到了北京,就可以在北海公园内目睹这一饱经沧桑的珍贵玉石了。

结语:

要知道渎山大玉海可不是深埋在地下的文物,而是从元代开始就一直在民间流落的,后来被误当成了泡腌菜的坛子,但却幸运地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动荡危机和惨烈战争,最终得以以真面貌示人,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闻所未闻的,无疑渎山大玉海是幸运的。

文物的发掘、整理、保护、储存、研究都关乎到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这是中国人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因此保护文物从我做起,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