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那她也注定将失去未来” ——题记。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世界列强,但凡叫得上号的,差不多都曾通过非正义战争,在中国划过地、殖过民;而中国则是屡战屡败、国破山河碎,屈辱不堪。

这其中,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超过了历次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战争是一场此消彼长的战争。

输掉这一战,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舞台逐步谢幕,日本则粉墨登场,取代了中国在东亚数千年来的头号强国地位。

因为日本从《马关条约》中得到的,不仅是钱财而已。

他们占领了台湾、获得了在辽东的特权,在中国做贸易,投资办厂,享受政策优惠,使得中国很快沦为日本的原材料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日本因此获得了快速成长。

作为战争失利的一方,大清王朝自此一蹶不振,面对日本和列强步步紧逼,越来越有心无力了。

更重要的是,清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国走“从上到下”的改良运动的努力终结。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不得不在风雨飘摇之中探索新的救国、自强的道路。

正因为甲午战争的影响如此深远,这些年,国内对他的反思有很多,方方面面的败因总结了不少。但我以为,这里面还缺少一个,或许也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那就是大清的子民没有国家的认同,或者说没有解决为谁而战的问题。

甲午战争中,清军实际上可能是装备更好的那一个,或者至少是旗鼓相当的。

意外吗?可能你会觉得有些意外,但它的确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实际上,晚清时期,清军的武器装备一直是亚洲超一流的水准。

我们可能都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耳熟能详,但鲜为人知的事,在战争中,清军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他们的装备要远好于对手。

这样说一点也没有要贬低左帅的意思。

左宗棠是个绝对的天才,他时常自比诸葛亮,甚至给自己取了个雅号——“

亮”,也就是“当今的诸葛亮”。

应该说,这是相当高调的。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他狂妄自大。大家都觉得,他的这个自我评价,基本是没有问题的。足见左宗棠之能。

作为左宗棠和清军的对手,阿古柏的回民骑兵相当彪悍,打起仗来勇往直前,是个难缠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还得到英国上万支单发步枪的支援(对的,阿古柏的背后,除了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还有大英帝国。雪崩的时候,没有一个“列强”是无辜的)。

不过,阿古柏的装备好,左宗棠的装备更好。

加特林机关枪、斯潘赛弹仓步枪,加上后膛野战火炮一齐上阵,压制得叛乱者根本头都抬不起来,回民骑兵的冲锋还没展开就一触而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不但有机关枪,还有大炮,是不是很颠覆?

要知道,那个时候是1876年,离甲午战争开打还有18年。

想想看,18年后清军的武器,那得是什么水平?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搞不定,急忙向宗主国清朝求援。这是上千年的老传统了,只不过天朝上国的名号可能是唐朝、明朝,或者是这一次的清朝。

朝鲜半岛有事,往往离不开日本的掺和,真的是十处打锣九处都有它。

这一次也不例外。

说实话,一开始清朝并没有把这个一衣带水的小瘪三放在眼里。此前天朝上国和小日本在朝鲜干过两次:

第一次,大唐的刘仁轨在白江口一战以少胜多,大胜日军水陆两军,让日本在东亚老实了近千年。

第二次,丰成秀吉的大军朝鲜吃了明军的亏,自己又被沈惟敬忽悠瘸了(这位仁兄的事迹比较精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最后气得一命呜呼了。

这一回算得上是中日的第三次较量,代表中国出场的,是李鸿章的淮军。

对于战争的结果,李中堂是有理由乐观的。不只是因为前两次中日之战,天朝上国都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利。还因为这支淮军,的确是精锐之师。

1860年前后,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排名,是分先后的。

引进军事装备,是洋务运动的头号目标,而李鸿章的淮军,是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淮军的装备,在同时代的亚洲,是很拿得出手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甲午战端一起,平壤城下,清日双方的枪炮对射旗鼓相当。但是清军的武器弹药更加充足,这样对轰下去,胜利的一方必定是清军。

可惜,他们的对手并不打算这么干。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确是很有些二杆子精神的。从当年要钱不要命的倭寇,到后来擅长自杀式攻击的“神风特攻队”,玩起命来都是一个路数,仿佛脑袋被门夹过一样。

所以跟清军互射不久,日本士兵就跳出战壕,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发起冲锋。然后,白刃战就开始了。

战场形势瞬间逆转,刚才还稍占上风的清军,很快就扛不住了。

白刃战你死我活,比拼的就是一个战斗意志。为什么江淮子弟干不过日本人呢?是他们天生就比较怂吗?

当然不是!

清军总指挥叶志超名义上是朝廷官员,实际上却是李鸿章的人,淮军也是李中堂的家底。如果打光了,李鸿章在朝堂上纵横捭阖就没了底气。

所以,叶志超决定给老领导留点本钱,果断地带着部队跨过鸭绿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日本乘机蓄意挑起大决战。

几个月后,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进退失据,最后无奈仓促迎战。结果毫无悬念,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清政府迫于日本的军事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大清自此江河日下,直至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时一败涂地,彻底进入半殖民半封建时代。

甲午战败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讲,原因在于,这场战争不是民族战争,在本质上,它只是汉臣和他们的子弟兵受满清朝廷雇佣,替他们打仗。

“中兴”后的大清,有战斗力的新军将士与大清朝堂没有多少利益交集,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他们效忠的只是某某中堂或者某某总督,普通百姓就更不可能有“家国情怀”这一说了。

那个时候的湘军、淮军,差不多算是清廷的雇佣军,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可以,把命搭上就不值得了。

这一点,在后来的庚子之变中尤为明显。太后老佛爷向八国宣了战,东南的十几个总督却签下互保条约,作壁上观。这个仗还怎么打?

总有人对八国联军那么少的人马就把大清朝给揍了耿耿于怀,感叹落后就要挨打。实事求是地讲,清朝的确腐朽、落后,但那个时候清军的装备真心不差。要不是大佬们按兵不动,轮得到义和团光着膀子出来砍人吗?

毛主席曾经说过,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

这个说法无比正确,毕竟他老人家亲自验证过了。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平分秋色,逼得骄傲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坐上了谈判桌。

同样,始于1937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人的武器装备确实比不上日寇,但却敢于血战到底。

日本人叫嚣三个月速胜中国,打的还是以战逼和的算盘:

我打下华北,你该求和了吧?

我打下上海,你该求和了吧?

我拿下了南京,你总该求和了吧?

可惜,日本人失算了,他低估了中国人民抵抗到底的决心,深深地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潭,最后的失败不可避免。

为什么庚子之变,大多数国人都是看热闹的心态,而短短的几十后,却能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那时相比,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民有了国家、民族的认同。梁启超倡导的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抗日战争已经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战,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为某个“大人”而战。

抗日战争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经过这一场民族对决的全面战争中,锻造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也正式成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向心力和文化自信,必将是散沙一盘,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武器再先进,国力再雄厚都没有用。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