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量产依旧遥遥无期。

作者 | 创造一下

编辑 | Momo

距离 5nm 制程芯片被塞进手机里还不到一年,下一代制程的 3nm 芯片尚未投产,而与此同时,围绕 2nm 的角逐却已悄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抢跑” 2nm 制程的,并非第一梯队的“老面孔”台积电和三星,而是昔日的“蓝色巨人”IBM。

待机4天,2nm芯片是什么体验?

就在北京时间 5 月 6 日,IBM 正式对外公发布了全球首个 2nm 制程芯片。凭借更紧凑的设计,IBM 能在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塞进 500 亿个晶体管,平均下来(以指甲面积约 150m㎡ 计算),这块 2nm 制程芯片的晶体管密度约 333.33MTr/m㎡(每平方毫米3.33亿个晶体管)。作为对比,台积电的 5nm 制程芯片每平方毫米约有 1.71 亿个晶体管。

制程越小,能容纳的晶体管越多,随之就会提升芯片的性能,与电信号的传播效率。根据 IBM 公布的资料,相比目前主流智能手机使用的 7nm 芯片,而在 IBM 2nm 工艺加持下,芯片能在同等功率下将运算速度提升 45%,或者在同等性能的情况下,减少 75% 的能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观体验上,这就意味着手机更加轻薄、不卡顿、也更省电。IBM 称,使用 2nm 芯片的设备,电池寿命可能是使用 7nm 芯片组的 4 倍,这意味着,手机待机时长有望延长到 4 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 IBM 的 2nm 工艺只是在实验室中做出来的。鉴于当前台积电和三星都仍未跨过 3nm 量产的门槛,且 IBM 自身没有先进制造技术,这个 2nm 芯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还只是一个概念。

况且一个工艺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良率爬坡过程,真正用到 2nm 芯片恐怕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事实上,比 2nm 制程芯片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芯片背后的技术。随着制程工艺的演进,特别是进入到 10nm 之后,芯片如何逼近甚至突破物理极限,“摩尔定律”的故事又要怎样继续讲下去呢?

制程演化已逼近极限

1971 年 11 月 15 日,英特尔在美国《电子新闻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的主角是一种新型芯片,它可以根据你的指令来执行不同的操作。

这枚芯片就是 Intel 4004,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微型电脑处理器,它在 3mm×4mm 的尺寸里塞进了 2300 个晶体管,采用了五层设计,10 微米制程,每秒运算9万次,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水平。

也就是在这枚芯片诞生的 6 年前,戈登·摩尔提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摩尔定律」,这位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量每隔 18 至 24 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工程师们很给力,在此后的 40 年多间,尽管包括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内的大佬们,时不时就会发出“摩尔定律已死”的感叹,但这些言论总以更高制程芯片诞生的打脸定律而告终。

2004 年,制程工艺第一次从 μm 微米进化到了 nm 纳米;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后,手机芯片取代笔记本电脑,成为推动制程工艺继续发展的主要动力。2010 年,三星 Exynos 9 和高通骁龙 835 等采用 10nm 制程的芯片诞生,此后,芯片迭代逐渐进入“挤牙膏”的状态——直到 2018 年,苹果在 iPhone XS 上首先用上了 7nm 制程的 A12 Bionic 芯片;之后 2020 年,人类的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才正式进入 5nm 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 5nm 节点之后,制程则遇到了更严重的问题:传统的晶体管结构已逼近物理极限,如果想要继续前进,就要在结构设计上做调整。

2nm是终点吗?

起初,晶体管是以平面的顺序排列,然而这种方式注定无法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当晶体管的尺寸缩小到 25nm 以下时,这种传统的平面场效应管(PlanarFET)的尺寸就已达到其物理极限。

随后,一种叫做 FinFET 的晶体管结构诞生了,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半导体界的主流解决方案,成为了驱动芯片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FinFET 的主要思想就是将晶体管的排列立体化,通过在垂直方向的缩放来增加晶体管的沟到和栅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得到更快的切换时间与电流密度。

然而,和 PlanarFET 一样,FinFET 也并非终极解决方案,当芯片制程来到 3nm 时,它开始难以满足晶体管所需的静电控制,出现了严重的漏电现象,这使得芯片核心晶体管又面临着重新的设计和改造。

在这个过程中,2019 年三星 3nm 制程率先采用了名为 GAA(环绕式栅极)的晶体管技术,并在 GAA 基础上做了改良,把晶体管通道从原来的小圆柱体,换成了更宽的纳米片,纳米片越宽,芯片的性能也越高,但随之而来的功耗也越大。

IBM 的 2nm 制程所采用的技术,也是同样的结构,三层纳米片,每片纳米片宽 40nm,高 5nm,间距 44nm,栅极长度 12nm。

此外,该芯片还首次使用了底部电介质隔离、内部空间干燥工艺等工艺,帮助减少漏电、减低能耗,这些使得让 IBM 在芯片制程上迈出了一小步。

不过,正如前面提到的,实验室与量产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据 AnandTech 报道,台积电目前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开工投产 4nm 芯片工艺,并在 2022 年实现量产,3nm 节点的进程更远,最早也要等到 2022 年下半年。

自从 1971 年第一枚 10 微米芯片诞生至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制程的芯片能具备 3 年以上的统治力。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便按照理想进程计算,最早在 2023 年前,我们仍将停留在 5nm 的时代。

尽管如此,新制程仍然值得期待,我们正在上一个世代中无限逼近摩尔定律的瓶颈,而当跨越这个节点后,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极限是必定会随着拓宽,科技的发展,可能正在来到另一个加速的拐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推荐|

5年5轮融资背后,威胁情报领军企业微步在线成长逻辑 侯杰超:实现客户价值传递是To B创业者取胜之匙智加科技:让自动驾驶的轮子转起来
中国VC黄金时代褪去,投资人依然在“玩儿火” 升哲科技:挽救127个生命,物联网公司“智慧”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