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孩子的失语是最大的问题。要不要报班?到底衔接什么?不应该由大人决定,而应该根据孩子的需求决定,我们要听一听孩子的声音。

只有孩子的立场被尊重了,去关注他们真的问题,才是家长或者老师最好的指导方向。

本文作者:马喆超。来源:日敦社幼师学院(id:KTCR2018)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马喆超。201 8年出版育儿书籍《小马君聊育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本科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儿童发展与金融双学士。曾任职美国教育巨头Bright Horizons,担任副园长。现任职Kids 'R' Kids 中国总部,担任集团教学总监。

大班孩子认为上小学的准备

我们先看一看幼儿园大班孩子的状态:孩子们会为上小学做些什么准备?

分为四大块:物质准备,经验准备,能力准备,有些孩子说“我不知道大班还要结束,不知道上小学是什么状态”。

在物质方面,大部分孩子会关注要准备书包、课本、饭盒水壶。他们会说:我要书包,我要玩玩课本。

经验准备方面,孩子会说:我要考试、要学拼音,如果不会考试就会得大零蛋。

能力准备方面,他们说:我希望上小学前会踢球,这样能交朋友;说我要学会整理东西,我的本子、笔总会丢。有一些孩子属于很懵的,他不知道要准备什么。

我们再看,从孩子的视角看他们特别关心的物质准备的排序情况。第一个还挺惊讶的,孩子最关心的是我能够拿新文具了,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是大部分幼儿园都不让孩子带玩具的,说危险什么的,以各种理由拒绝。

到小学后,能带文具这件事情令他非常开心,所以说整天缠着爸爸妈妈要新的文具盒,然后要有橡皮、铅笔等,因为他终于能够有自己的东西带到学校里来了。

他们很关心吃饭要带饭盒。因为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会准备好,但是小学可能要带饭盒。他们说,“要带饭盒,因为小学不是各个班级都有餐盘碗筷给同学们准备好,小学老师都不管,需要自己带,自己好好吃午饭。”“要带水果。因为如果其他同学带了,我没带多尴尬呀,不想看着别人吃。”

孩子还关心学区房,这件事让我挺惊讶。他说“因为我长大了,不能让家长接送我了。”“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帮我准备好学区房,这样上学就近多了!”

孩子会真实地告诉你,他竟然需要学区房,而且和大人买学区房的目的截然不同。他们还会关心校服、红领巾这些东西。就在物质方面,他们的关注点和成人想的不太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验准备方面,我觉得有几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是学习动机过早的外溢了。孩子们的原话是,“在小学模拟课堂,老师总表扬写得对的小朋友,我也想被表扬呀!”言下之意就是他要做对,老师不会表扬做错的孩子,或者说不太会表扬过程性和努力的孩子。

“现在学会了,上小学就可以大胆发言,老师会喜欢我的。”这是从大班的孩子嘴里说出来的,他会发现这是一个交易,就是说我学习不是因为我喜欢学,是因为我要让老师喜欢我。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小学的刻板印象非常严重,认知很单一。他们说“上学就要学习,小学是学习的地方。”“学校就是每天学习,还得考试,所以学会这些到时候就不怕了。”“小学要听老师的,小学老师都很凶的!”

第三个是孩子自己也认为提前学很重要。他们认为,“现在学会了,以后上课脑子就没这么累了。”“如果没有做好知识的准备,上学后考试就会考个大蛋,老师让写啥都不会!”

然后孩子认为学习等于长大:“上学就代表长大了,长大就不能玩了,要上学学习。我提前准备就可以提前长大。”“不学知识永远啥都不会,那就只能做个小孩,学会知识懂得多了就可以像爸爸妈妈那样做一个大人了。”他内心对于学习、写作业是渴求的,没有那么讨厌学习、写作业,这是孩子真实的声音。

当然他对小学也有憧憬,因为他可以升旗:“得会升国旗,小学操场有很大的旗杆,学会升国旗,到了小学就有机会当升旗手了。”

我整体的感受是家长的焦虑已经完全传给了孩子,我总感觉我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小大人,这是挺遗憾的现状,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变化的。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是不是有责任?听完孩子这些声音之后,你应该做哪些调整?其实老师、家长们心里应该有一些答案,不要让孩子那么早就变成小大人。

在能力准备方面,孩子们觉得哪些能力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出乎我意料的。

家长花了大部分的钱去做知识方面的幼小衔接,而孩子本身还蛮关注运动能力,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把运动作为一个社交需求。“如果什么都不会玩,谁爱搭理你呀?”“只有你会体育技能,人家才爱带你玩呀,我还有好多不会,要练习。”他觉得,到了课间休息我就要玩,如果说我啥都不会,就没有朋友。所以他不是因为喜欢运动,而想要运动,他是有社交需求在里面的。

而且他很期待课间,因为那个时间是没有老师管我的,我想干嘛就干嘛。也很期待很大的操场,可以跑啊跑啊,而幼儿园里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操场。

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在画小学的时候有画课间跳绳、运动会和自由活动,很关注运动能力。

他们也关注学习能力,很有自知之明,对于小学提高自己能力有很大期待。他们认为,“上学要听课,所以现在应该锻炼学会听课,学会认真听老师讲话。”“现在老师有时候留的作业我回家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了,我怕上学后还是这样,所以应该学会写作业,就是要知道老师对写作业的要求,我总是搞不清楚。”他们要练字、要学习倾听老师的话。

但在能力的排序上,你可以看到运动能力是排在学习能力之前的,他们对运动可能是更关注的。

最后他很关注自己的自理能力,那不只是家长才关注,孩子其实也关注。但是和我们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的是,他关心的是上厕所,要更接地气一点,而不是我们说的行为习惯这些。他就想着我课间休息时跑出去玩,很担心自己忘记上厕所。还做不到完全遵守规则,所以怕小学老师会因为这件事情说他。

然后他担心他丢三落四:“我担心上小学后自己的东西丢三落四。我总丢笔和橡皮,老师因为这件事情批评我,大家都觉得我丢三落四,其实我自己也这么认为。”为什么那么早就担心了,也许是因为家长一直在那儿念叨,或者幼儿园老师也不停地念叨,就让他开始担心了。其实孩子是希望在这方面得到支持。

对成人而言,我们需要降低对物质的关注,弥补不能带玩具的落差。幼儿园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些自己带东西的机会,不是说在小学才有这样的体验。

还要更多维度地去理解小学除了学习那还能干嘛?除了关注成绩还能干嘛?这个是要家长和老师提前思考,特别是幼儿园老师逼自己想一想,我在做幼小衔接相关的课程设计时,如果我不能做和学习相关的东西,我应该做什么?

有一个重要的启发点就是不要所有人都盯着成绩,都盯着学习,家长也不要反复念叨。万一孩子以后就不是一个学习的料怎么办?这种情况每个班都有。

然后要关注小学体育要求,因为孩子觉得体能是社交货币。可以看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里具体评测什么,提前可以帮孩子准备什么,家长可以帮孩子提前准备起来的。

一年级新生的适应情况

刚刚是从大班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的,如果我们从一年级的孩子去做一个研究,会有怎么样的发现?一位研究者呆在一年级班级里面,然后去做统计,看不同方面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个是关于规则和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不管幼儿园做得怎么好,至少都要有4-5周的适应期。这个图就是老师提醒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的次数,就在第4周的时候才开始明显下降。

然后研究者就问孩子:你觉得上课的要求好不好?

都觉得好的多,几乎没有人说不好的。但是为什么觉得好呢?

不知道的非常多,好是很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既然都觉得课堂规则好,那实际遵守规则的情况怎么样呢?

不怎么样,能做到的有一半。这是一个很真实的状态,就是哪怕说他自己觉得这个规则很好,但是“臣妾做不到”,"他觉得好"和"他能做到"是两件事情。

这是为什么家长很多时候跟孩子讲规矩后,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但下次还接着干。这是没有办法的,这个年龄段就是这样的特点,所以大家不用过多焦虑。

研究者根据这个结果去跟孩子做访谈,分析他们不能遵守课堂规则的原因。

最多的原因其实是控制不住自己,他不是不想控制,他就是控制不住。所以你还是要理解孩子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然后才能够去达到要求。

当然在幼儿园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经验了,可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是因为被管得太严了。幼儿园如果管得很严,高控得太厉害,一旦到这个情况下就控制不住了。如果之前不是那么高控,反而孩子容易有更多的机会去控制自己,他后面就能控制自己。

我们总结,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规则意识很强,但是遵守规则能力很弱。

第二个是关于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猜一猜一年级孩子是否想做作业?

很想的。81%的孩子是对做作业不反感的,这是真实的声音。你回想你小时候,一开始的时候是不是还挺喜欢写作业的?因为它是成长的标志,是有仪式感的事情,所以孩子并不讨厌做作业,他讨厌是被迫做作业,或者做很无聊的作业,做他不会的作业。

对于做作业本身,他是不讨厌的。

为什么想写作业?是因为他能学知识,能够好好学习。

然后也有很多原因不想写作业。一个是写作业太累,有17%的孩子要完成妈妈另外布置的作业。孩子会觉得我做完之后这个时间依然不是我的,我做得快了,你还得给我塞点别的,让我练个钢琴,拉个小提琴,所以我就慢慢做,是我对这件事情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猜一猜,一年级的孩子是否能记住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

不知道作业的有13%,62%的是有时候知道有时候不知道,所以迷糊鬼是非常多的,只有25%的人知道作业是什么。

我经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我们幼儿园做了那么多的活动,为什么大家还是不知道作业呢?我想是因为我们太强调绘本阅读,忽视了通过“听”去记忆一件事情的能力,这个是父母需要去做的。我曾经在芬兰看过一段视频,他们在校车上纯读故事,让孩子直接听,然后提问题,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的时候,谁会给你拿个绘本说今天作业是什么?老师就讲一遍语文作业是啥,数学作业是啥,孩子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真的很难做到。在家里的时候,需要更多锻炼孩子听和记忆任务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学习复述,可能比学拼音什么都要重要,如果连作业是啥都记不住,你还指望他有任务意识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稀里糊涂就是常态。

第三个是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孩子想不想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呢?

孩子有时候不想自己做事的比例非常小,只有4%,并且没有孩子不想自己做事情的,但他们遇到了一些阻碍。

每天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等事情,大部分孩子认为自己都能完成,并不需要大人的帮助。但是我奶奶不给我机会是吧?我能做到的他一定要给我帮忙,我有啥办法?

这个是需要父母去反思,虽然每天早上都像打仗一样,但是还是需要让孩子去做。因为他有意识想要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话,他慢慢地就把事情推给你了,他觉得不再是我的事情了。而家长后面反倒要去责怪这孩子一点独立能力都没有,那是你造成的。

梳头发、叠被子、挤牙膏和理书包这四件事情,如果提前在幼儿园的时候能够帮孩子进行一些能力的准备的话,能较大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他们需要帮助大部分是因为不会做,而不是他不想做,所以成人提前给他一些帮助。

慢慢地特别是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可以培养孩子自己梳一梳头发的能力。

师生关系是最后一个我想分享的点。猜一猜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小学老师吗?

没有人觉得完全不喜欢,85%的孩子是喜欢的。

既然这么喜欢老师,一年级的孩子和老师关系好吗?怎么评估这个关系好不好?研究者就问孩子会不会和老师聊天。

聊过的只有6%,没聊过的有94%,也就是说有很多是孩子不敢去和不爱去跟老师聊天的。

其实有40%的孩子是想和老师聊天的。

为什么孩子不想和小学老师聊天?其实不全是小学老师的原因。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对小学老师产生了刻板印象,大人会说:“你现在如果不听话,你上小学之后老师要骂你。”家长可能会反复地跟孩子说,老师很凶的。这就导致孩子其实没有跟小学老师建立良性的关系,到小学之后他就不愿意跟老师沟通了。

无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家长,请不要把小学老师的名声先烂掉了,要好好地跟孩子讲,没有必要那么害怕的,其实老师很和蔼。

总结一下,小学老师背负着恶龙形象,大部分是孩子嘴上说的很喜欢,实则师生关系相当尴尬。背后主要原因是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负面灌输。所以大家需要去调整言行,这比知识性的衔接还要重要。

思考与反思

我讲了那么多,没有一个是讲拼音重要的,没有一个是讲英文重要的。孩子有很多能力是需要帮助提升做准备的,但是家长并没有帮助,老师也没有帮助,所以在非知识类的衔接上是更为突出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对于规则的提醒方式不同,导致了问题最突出。孩子的独立意识其实非常强,但被人扼杀了,所以我们还是不要那么追求快,需要家长提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同时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帮助转变小学老师的恶龙形象。

研究很真实,让我重新回忆起了我的小学时光,时代虽然变化了但是真实情况和问题并没有变太多,就和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感受是很接近的。我们回忆上小学时候会紧张的事情,还是那些事情。

孩子经历的那些心理状态和我们小时候是一样的,你要相信自己也是能够理解孩子。

相信你自己会面对这些真实的状态,从孩子的视角去帮助他,你要做的事情没有那么高深,真的就是一些常识的东西。还是要有常识,不要被一些人忽悠了。

参考资料:

1. 沈南《儿童视角下幼儿准备观及成因研究》,沈阳师范大学, 2019年6月.

2. 高媛百慧《幼小衔接视野下的小学生入学社会性适应困难及对策研究——基于儿童视角》,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