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生物发展的历史上,总共有过四处次物种大灭绝,第一次是在4.38亿年前的奥陶纪,主要灭绝的物种都是海洋生物。而最近的一次是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这次生物灭绝中,恐龙就是最重要的对象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长达2.4亿年,现代鸟类生物也是恐龙进化的后代。不过恐龙有如此长的发展历史,人们对恐龙化石的发现和认识却是从19世纪才开始,第一位发现其化石的人是一个叫做曼特尔的医生。

自此人们开始了对于恐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也包括它们是如何灭绝的。在现代研究提出的十几种理论中,相对受到广泛认同的说法就是6500万年前一颗行星碰撞了地球的中美洲地区,引发一场大地震以及熔浆的喷涌,这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据专家推测这颗小行星直径有10公里,质量相当于一座珠穆朗玛峰。它撞击地球后产生的地震强度约为10级,会留下一个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这种强度的撞击使得之后的几个月内,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产生剧变。

除了熔浆喷发漫天流火带来的高温,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灰尘和有毒物质弥漫到整个地球。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阳光被灰尘蒙蔽,植物不再生长。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草食动物,恐龙中的草食类也不例外地大量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幸存的草食和肉食类恐龙也因环境的恶劣产生不适应性死亡,即使是幸存下来的,也逃不过食物匮乏、疾病频发带来的侵蚀和折磨。此外,恐龙和许多现代两栖爬行类动物一样,是由温度决定性别,漫天尘土的遮掩导致地球上终日没有光照,温度急剧下降,恐龙繁殖的子代性别单一化,也加速了其灭绝。

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佛雷兹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浓度高于地球正常含量几百倍的铱,其浓度在地球上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在于陨石中有迹可循。2009年中国科学家黎阳在其论文中指出,位于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中含有高浓度的铱,这里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行星撞击点。

这个陨石坑体地表不可见,推算出的直径约为180公里,是地球上已发现的陨石坑中最大的。因为在这个陨石坑上坐落着一座名为希克苏鲁伯的城市,故以此命名。那么撞击地球的那颗小行星又去了哪里?

它在撞击后完全蒸发了,并且释放出相当于120万亿吨的黄色炸药所具有的能量,这也是导致地球环境剧变的原因。不过,中国科学家还提出了在行星撞击地球后,恐龙还存在了大约200万年才逐步走向灭绝。

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得知,在6500年前的白垩纪,恐龙本就处于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所以行星撞击地球只是恐龙灭绝的导火索。在这场灾难中的唯一幸存者就是飞行类恐龙,因此我们才能在今天看到各异的鸟类。

原本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物种,在漫漫的宇宙时空中,它们的存在也不过宛如流星滑落,谢幕后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