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完全可以反映为什么学生越来越难管的原因。老师的修养不足以让孩子们尊敬。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学生的惩戒探讨一直没有停歇。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关爱孩子,校方担心过度体罚会引来家长的声讨;另一方面,总会有很多老师,以管教之名,行发泄之实,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在如此矛盾的情况下,是否能让老师拥有一定的惩戒权,迟迟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如今,孩子头部的伤势虽已有所好转,但心中的阴影仍挥之不去。孩子妈妈如是说。

河南平顶山9岁在读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小圆,到了一节喜欢的信息技术课,非常高兴。课堂上,小圆热切的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却忘记了上课不能交头接耳,“说小话”的规矩。平时课上说小话,老师都会很严厉地进行提醒,而今天不知为何,事态有点和平常不一样。

怒气冲冲的常老师直接奔向小圆,抓住小圆的头发,就要将小圆拎到讲台上罚站。非常害怕的小圆同学下意识地就想躲避。没想到,迎接他的是更暴力的拉扯。深感恐惧的小圆当时虽然感到非常疼痛不舒服,但也没有特别的恶性反应。

晚上回到家里,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小圆的表现却引起妈妈的不安,小圆不停地说“头痛、难受”。在妈妈的检查下,发现孩子头皮有肿胀情况,肿胀的很大,在询问孩子过后,第二天,妈妈到学校找到了孩子班主任,班主任认可孩子被信息技术老师薅头发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家休息了两天,孩子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妈妈带孩子马上就医检查,最后发现,孩子头皮与头骨分离,情况非常严重。住院22天,孩子多次抽出脑部肿块淤血,导致孩子因抽血过多而一度贫血。事发至今已近两月有余,孩子的头皮仍不时疼痛。

事发后,校方和相关老师多次到医院探访孩子,老师诚恳认错道歉。校方愿意一次赔偿50万元,并提出了三个条件。

签订谅解书,不追究涉事老师刑事责任;保证校方不受牵连;后续不再继续申诉。

为了挽回孩子心灵的创伤,妈妈拒绝了这样的协议并报警。目前警方已发布警情通报。老师已被刑拘!

对于“体罚学生”,虽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教师有类似行为。但教师暴力体罚的事仍然经常发生。

安徽淮南道德法制老师向学生泼开水;

江苏南京某小学老师用教鞭殴打女孩导致多处淤青;

江西九江庐山中学教师,课堂上对学生拳打脚踢;

一件件,一桩桩,让家长们不寒而栗。老师手里拿的到底是戒尺还是屠刀?这些事件让家长纷纷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师这一职业历来都是被人们歌颂的,然而,有些老师却完全不讲师德,打着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幌子,拿孩子泄愤撒气,完全超出惩戒范围,玷污教师这一神圣职业。

上课聊天,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不是好的行为,但仍然情有可原。特别是男孩子,天生好动。一般情况下,老师提醒一下,孩子就会及时地调整自己,认真听课。

“教育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是无数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句话不仅应该挂在嘴上,还要记在心里。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宗旨,不可偏离这样的主线。

“戒尺”是社会和家长赋予老师管理孩子的工具。老师的修养决定戒尺的尺度。正常情况下,戒尺的作用更多是象征老师的威严,惩罚是让学生知道疼,而不是让孩子受伤或者让孩子的心理受到刺激。

几千年来,“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刻地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戒尺的概念也是教师的天赋权利。因而,为了更好地让孩子成长,戒尺不能丢。

近年来,教师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在谴责这样的老师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深刻反思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选聘方面更多的加入教师道德考核的环节,从而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从源头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戒尺是方式,并非目的,过犹不及,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提醒孩子改正的目的,而且会使得孩子对学习更加的厌倦。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时候,能成为别人老师的人,都是当地德隆望重的老夫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恪守儒家的礼仪规范。因此,他们在管教学生时,可以堂堂正正、名正言顺。

而如今,能成为别人老师的人,都是各级院校批量生产的教学工具。他们的一言一行,没有道德约束。因此,他们在管教学生时,总是事故频发,难有成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德行修养,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