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巴中经济开发区是以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共有3个街道、22个社区,常住人口15万,城镇化率67%。近年来,随着新区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治理能力和体系与居民需求匹配度不足,暴露出居民动员发动难、生活融入难、服务治理难的城郊社区治理难题。为此,巴中经开区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为抓手,围绕强组织、聚人心、优服务三大重点,创新机制体制,铺就了一条城市社区善治之路。

“三化”联动强堡垒

破解居民发动难

巴中经开区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城乡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通过组织建设、阵地改造、作用发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核心主轴效力,形成群众围着党员转、党员围着支部转、支部围着党工委转的生动局面。

组织建设体系化。区级层面总体统筹、一体推进,把基层党建作为各级各领域党组织“一把手”工程,建立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联动、上下贯通的纵向体系;推行社区“大党委”机制,邀请驻区单位、企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单位任委员,构建相融互促、左右协同的横向体系,实现纵向抓落实、横向联资源的组织格局。巴中经开区深化领导干部包片、机关干部包社区、优秀党员包户的“三包”机制,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兴文街道党工委牵头靠前指挥,联动社区“大党委”、小区支部、党员干部、物业公司等建立了“1+3”外圈抓隔离、“1+4”内圈抓管理、“物资配送圈”暖人心的“三圈”疫情防控机制,为社区居民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巴中经济开发区兴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全市首家“初心映光辉”社区红色文化展厅。

阵地改建亲民化。按照办公阵地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改建思路,将4个社区32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重塑,取消社区干部独立办公区域,实行集中开放式办公,腾出空间划分图书室、儿童之家、矛盾调处中心、便民服务站、夕阳活动中心等7个功能区,着力打造一批规划建设好、设施配置好、资源整合好、管理运行好、作用发挥好的“五好”社区阵地。巴中经开区同步推动社区减负增效,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完善服务项目动态管理制度,切实把社区阵地建设成为民情民意“收集站”、基层治理“协管站”、为民排忧“服务站”、思想舆论“宣传站”。兴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依托辖区革命先烈和历史人物事迹等资源,设立全市首家社区红色文化展厅,并将新区发展历程、居民生活场景等浓缩提炼,营造和谐氛围,一改社区阵地少内容、缺温度的固有印象,让“小阵地”有“大看头”。

作用发挥显性化。综合考虑工作性质、专业特长、年龄性别等因素,将全区1760名党员划分为三个层级。以居住相邻、从业相近、便于活动为原则,培育党员志愿服务队37支,常态化开展党员主动亮身份、岗位认领亮承诺、积分牌上亮形象,创群众满意窗口、创岗位奉献先锋、创优质服务品牌,以及自评、上级点评、群众测评相结合的“三亮三创三评”活动,做到贴近基层更紧密、主动服务更自觉,让群众真切感受办事不用跑、党员家中找。与此同时,探索推行党员服务管理积分制,科学合理设置定内容设指标、立规矩严程序、作登记亮分值、分等次强运用四大环节。统一制作党员服务积分管理簿,人手一册、一人一档、一事一记,将党员日常服务积分按照分值兑换成相应等值物品给予奖励,实现“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相结合,引导党员人人有职责、事事比服务、处处作表率,切实做到带头服务与发挥作用的深度融合。

“三变”融合聚人心

破解居民融入难

作为以拆迁安置小区为主的新城区,巴中经开区面临着居住环境彻底变化、人员结构颠覆重组、居民角色转变缓慢等现实问题,如何营造和谐温馨的人居氛围成为社区治理的首要课题。

推动生人变亲人。巴中经开区面向9个小区共7万余户采集人员数据,建立电子数据库,生成统计图表,精准掌握每个小区人口、年龄、职业、学历、婚姻状况等重要信息,楼栋长每月上门实时更新,做到摸清底数、明晰家底。在社区阵地设立健康小屋、水电维修、失物招领、子女代接送等互助微站点,按照“旧帮新”“少帮老”“邻帮邻”原则,线下组建邻里互助组310个,线上建立楼栋微信群,“线上+线下”畅通互动渠道,帮助完成互助微心愿2800余次,在互帮互助中解决小区居民相见不相识、相识无往来的共性问题,让“远亲不如近邻”理念根植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中经济开发区东锦社区干部为居民填写“道德银行”积分卡。

推动村民变市民。开展“民意识别”“服务供给”“组织发展”三大领域民意测评,收到有效问卷12000余份,整理得出“安全微指数”“健康微指数”“便利微指数”“服务微指数”四大微指数,实现民情民意具体化、数据化。根据指数反映情况,针对性制定《社区居民公约》、编印社区生活手册4000余套、组建社区居民宣讲队15支,建立“城市道德银行”,组织开展文明新风文化节、问政坝坝会、文明家庭户评选等社区文体活动120余场次,多措并举引导居民崇德向善,养成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良好风气,衣物乱晒、杂物乱堆、弃物乱倒、宠物乱跑等陋习得到扭转,新市民新生活逐渐成型。

推动小区变家园。根据“小街坊大舞台、小空间大集成、小绿地大情怀”的社区转型升级思路,采取公共设施换新、物理空间提质、园林植被管护等措施,升级打造广场舞、健身、儿童游乐区等休闲空间,有效增加居民活动空间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时新街道西锦社区结合实际,集成打造了“四中心一广场”(邻里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养老中心和社区文化广场)的综合配套设施,并配合建立“社区综合体+院落服务站+连心驿站+社区商业网点”服务集群,进一步优化“15分钟社区服务圈”。该社区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党组织”“四川省和谐社区示范社区”等称号。

“三式”惠民提质效

破解服务治理难

巴中经开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统一,聚焦居民急难愁盼,创新服务模式,切实做到城市发展到哪里,民生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一站式便民服务。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小区便民服务点为平台,把政务服务从“窗口”延伸至“门口”。将窗口审批服务事项精简整合为6大类158项,公布11项政务服务流程,推行一站受理、一窗通办,提供错时预约办、异地网上办、老弱上门办便民服务新模式,从根本上节约群众办事时间和办事成本。为精准对接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以一张常笑脸、一口勤快嘴、一双灵巧手、一套工作法为标准,大力开展便民服务人员政策和业务综合培训,深入推行社区工作者全岗通工作机制,让群众跑路做减法、办事效率做加法。截至目前,累积办理服务事项1.9万余次,服务居民4.7万余人次。

巴中经济开发区白塔社区联合党委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

订单式就业服务。建立区、街道、社区、企业四联信息共享机制,印发《务工意向表》《招工需求单》,全面开展“五类人员”(农民工、贫困劳动力、无业青年、两后生、应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工作,“拉网式”摸排企业空缺岗位和需求工种,收集空岗信息1300个,登记求职者1.7万人,搭建匹配高效的供需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基础项目建设、专业技能等方面,坚持个性化与普惠化相结合,采用企业“点单”、政府“配菜”的方式,邀请专家、高职院校、培训机构等开展菜单式培训4370人次,促进就业3600余人次,实现求职与招工无缝对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四川泰美克科技有限公司出现用工荒,兴文街道根据就业台账,对用工信息“点对点”进行推送,组织线上“云招聘”,3天内精准匹配42人,推动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立体式安防服务。按照“一网统建、一码采集、一体管控”三位一体的安防构建思路,整合全区视频监控、智能门禁、人脸识别、车辆管理等多类系统的动态感知数据,组成智慧“地网”,配合公安监控系统,构建“地网+天网”的安全护民体系,实现人过留影、车过留痕,切实把好外部安全“入口关”。联动社区民警、社区物业、志愿服务队、楼栋长等群体组建安全巡逻队,每日开展“双巡三查”(安全隐患、环境卫生“双巡查”和人口变动、重点人群、突发事件“三排查”),强化联动执法、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做到重点人员有人管、街头小巷有人巡、政策法规有人传,扎实守好内部安全“防控关”,社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升。兴文街道福锦苑小区借助立体安防系统,帮助公安部门成功抓捕1名长期外逃人员;2名留守老人因病导致活动轨迹异常,被系统监测并预警,社区人员及时上门查看,成功得以救治。

稿件素材由巴中经开区党工委组织部提供

■来源:中国城市报“城市党建”周刊

■记者:郭文治 孟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