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湖北人,这些年走过了许多地方,看过了许多风景,也参观了许多古村,虽然它们确实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似乎是相同的,那就是日益同质化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

其实,我并不反对商业,只是太多原本拥有不同气质的古村,充斥着太多毫无规划而又基本雷同的商品,破坏了古村原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化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直到这次去到了婺源理坑,我才发现原来现代城市文明,也并非那么“无孔不入”。处于江湖之远的古村,依然能保持千百年前的模样:自然恬静、祥和安宁。

这次来到理坑,并不容易。我是从“吴楚分源”的岭脚村,租了一辆面包车,经过虹关、浙源,一路颠簸,坐车近百公里后,才抵达这座藏于深山之中的古村的。

刚下车,视线就被理坑水口的一座桥吸引住了。这座单孔石拱桥,名为理源桥,桥上建有五开间的亭廊,它最大的特色是四面门楣上的提额。

廊桥东南方向的提额为“闳开阀阅”,意为仕宦人家的巷门敞开着,随时欢迎朋友的到来。西南方向的提额为“山中邹鲁”,表明村人的知书达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方向的题额为“笔锋达汉”,赞扬村人尊崇儒家学说。西北方向的题额为“理学渊源”,点明理坑人躬行朱子理学。

石桥上还刻有“溪山拱秀”四个苍劲大字,用充满自信的口吻,赞叹这一方山水,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就是这么一座看上去并非恢宏大气的普通廊桥,竟然有这么多极富文化韵味的题额,而这些题额的背后,又会是怎样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素养,才能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呢?

这四个方向的题额短小精炼且富于文化内涵,估计一般游客看了,都会感觉不明觉厉,如入云里雾里吧!

看来,出门旅行之前,还是要先对旅行目的地做足功课,不然等去了以后,见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明白的词语,那就很尴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对眼前这座看似冷清萧条的古村,感到肃然起敬,也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

从水口望去,一溪碧水从村中穿流而过,溪水两岸是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粉壁黛瓦、青砖马头墙,一幢紧挨一幢,一溜儿沿着溪岸排开了去,直接村后葱茏蓊郁的青山。

淅淅沥沥的小雨,时下时停,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此时,被雨水眷顾的村庄,缭绕着游走的雾气,与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一起,绘就了一幅江南烟雨人家的泼墨山水画。

理坑原名理源,始建于北宋末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当地人称溪流为坑,所以时间一久,理源干脆就被称为理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步道,一步步向村里走去,这是一场正在开启的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交流和对话。

脚下一块接一块,打磨得光滑铮亮的青石板,铺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足迹,也铺就了理坑村的千年历史。粉墙上浸润的灰黛,是年深日久的岁月洗涤,也是理坑人千百年来烙印下的山村生活气息。

溪水之上,用石板或木板建起的小桥,简约实用,为两岸的往来提供了便利,不经意间营造出小桥流水、烟雨人家的风雅。

至于水面的竹筏,当然是供游客乘坐游览的。他们从城市来到山村,坐上竹筏,暂忘尘世喧嚣,悠然欣赏这方山水田园的幽境,收获轻松愉悦的美丽心情。

临溪而行,路过一幢幢老宅,虽然略显斑驳,但所幸保存相对完好。这些老宅,就像是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墙垣上剥落的痕迹,则如同他们脸上苍老的皱纹,让人倍感亲切。

溪水两岸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店招,一眼望去,一片宁静。其中只有少数临街的老宅,或提供食宿,或出售特产,做着小本生意,生活恬淡安然,这才是最原汁原味的古村啊!

@风月书旅,文化旅行者,签约撰稿人!江山风月,书旅人生!@风月书旅,带你赏阅别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