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出现了许多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精品综艺和纪录片——《见字如面》 《朗读者》 《我在故宫修文物》 《国家宝藏》 《典籍里的中国》等。

他们从不同的切面入手,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一个文化载体被导演们反复使用——书信。

比如,《见字如面》的核心就是一封封信。

节目上的演员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书信,然后专家们再围绕书信发散思维。

其中许多名场面,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比如,何冰老师一本正经的的读着“把xxx插到插座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书信之所以被反复提及,就是因为它的私密性以及这份私密性背后的真情实感。

最近央视出手,又推出了一部与书信有关的神级纪录片——《书简阅中国》。

这部纪录片通过古人的书信,重现了许多历史往事。

六集的纪录片里,导演从不同的主题切入,讲了三十多个故事。

只是有些可惜,目前这片看的人还不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片子一上来,片头你就能感到制作组的用心。

飞驰的骏马出自于脍炙人口的名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跃出水面的鲤鱼化用“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飞翔的鸿雁则与“鸿雁传书”有关。

开场动画的几个画面就勾连出与“信”相关的典型意向。

除此之外,整部纪录片采用“情景再现+动画”的方式展现每一个故事。

不得不说,“情景再现‘的部分虽然你看不到任何有名有姓的演员,但是这些演员们的演技仍然可以完爆不少明星演员。

比如,爱情篇中李商隐在妻子逝亡时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状态就让每一位观众都看着心痛。

不仅如此,制作组在每一个故事中穿插的动画也是用尽了心思。

除了有意思的后期,有时也会用上游戏画面甚至社交媒体中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片的书信里,既有帝王将相,也有不知名的小卒;既有凄婉的爱情故事,也有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

限于篇幅,这里就挑三个故事给大家讲一下。

康熙,开创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

在无数影视剧和小说的构建下,这位帝王的形象也越发伟岸。

但是,这位文治武功的皇帝也有着鲜为人知的俏皮一面。

在康熙回信给大臣的信中,经常出现三个字:知道了

但是他给某位大臣回复的"知道了"就略有不同,因为上面多了一朵小红花。

这朵小红花是送给自己的发小——曹寅的。

清代,皇子一出生就要离开自己的生母,交给保母抚养。

而曹寅的母亲就是康熙的保母之一。

也因为这层关系,康熙一直将曹寅视为心腹。

34岁,曹寅执掌江宁织造局。

表面上,江宁织造局给皇家提供丝绸。

但实际上江宁织造局作为内务府的住派机构,还有着监管江南百官的任务。

清代的江南是朝廷的赋税重地,把控着朝廷的经济命脉。

因此只有皇帝极为信任的人才能够被委派监管江南百官。

到江宁以后,曹寅与皇帝一直密折往来。

有时童心大起的皇帝,会在“知道了”旁边,画上一朵小红花给曹寅当作特殊奖励。

这是他们君臣之间独有的秘密。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自古以来,皇帝就是孤家寡人。他们时刻要握紧手里的权力,提防着身边每一个人的觊觎。

因此,像曹寅这样自幼相伴的人对于康熙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

曹寅在康熙59岁时,患上疟疾,卧病在床。

康熙得知消息后,连带着信和药,命人快马加鞭给他送过去。

「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

万嘱、万嘱、万嘱、万嘱」

四个万嘱,不难看出康熙内心的焦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人各有命,曹寅终究是先一步离去了。

爱屋及乌,康熙对曹寅的后人多有庇护,他的工作由后人曹頫接替。

后来,康熙在给曹頫的密折里写道:

「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大意是:"你可以像你父亲那样,把江南好玩的事情都说给我听。就当是给老主子讲笑话也行。"

想来康熙是多少希望在曹頫的密折里看到曹寅的影子。

但他大概是没看到过的,因为那朵小红花再也没有出现了。

如果说帝王之信展现了君臣二人难得的友谊,

那么另外两人之间的书信则展现了打破世俗偏见的思想。

明朝末期,一位游历中国的西班牙人如此记述他当时在广州看到的场景。

“偌大的广州城,除了轻佻的妓女和最底层劳动妇女,竟看不到一个女人。”

在那个年代,女性遭受着非人的对待。

她们甚至连出门的权力都不配拥有。

当然,读书更是天方夜谭。

可是在当时,就有一位先生冒天下之大不韪,收了一位寡妇为学生,光天化日下在寺庙里教其读书。

那位先生叫李贽,那位寡妇叫梅澹然。

李贽一直都是一位离经叛道的人。

仅在他12岁的时候,就撰写文章挖苦孔子。

当然,不仅孔子,孟子、朱熹、周敦颐等儒学大师他都挨个批判了一遍。

而梅澹然,则命途多舛。

在她刚订婚还没过门的时候,丈夫就夭亡了。

为了摆脱被安排的婚姻,她选择带发修行。

因看不惯官场,54岁的李贽毅然决定辞官。

他移居麻城,减去长发,在佛寺设坛开讲。

在来求学的人当中,有一位叫梅澹然的女子。

她顶着舆论的压力,奉李贽为师。

寡妇找一个老头拜师学习,这件事激起了卫道士们的愤怒。

李贽却不以为然,不仅如此,他还与梅澹然互通书信,交流人生思想。

在给梅澹然的书信里,他写道:

“顾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人分男女,见识也分男女嘛?

时隔百年,这段话读来仍觉得掷地有声。

但李贽与梅澹然的所作所为终于激怒了卫道士们。

公元1602年,礼部一名叫张问达的官员上书万历皇帝,责难李贽。

在张问达列数的罪状里,就有一条是“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

76岁的李贽被捕入狱,在一个清晨,他用剃刀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而关于梅澹然的命运,史书则惜墨如金。只留下四个字:“遭谤而死”,让人叹惋。

时代无法接受他们的肉身,但他们的思想、所作所为通过书信传承至今。

书信除了交流思想,更普遍的还是交流情感。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几百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诗人。

李商隐就是其中一个。

而李商隐许多出名的诗,都来自写他写给妻子的信里。

25岁,李商隐遇到妻子王晏媄。

李商隐九岁丧父,身为长子的他很早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也正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李商隐一直敏感而自卑。

但不顾世俗的眼光,大家闺秀王晏媄看上了这位清贫书生的满腹才情。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李商隐的许多诗,跟他的性格一样,朦胧而缠绵。

这首无题诗描绘的就是李商隐第一次遇见王晏媄时的心情。

但也正是因为这场婚姻,李商隐后半辈子仕途不顺。

唐朝末年,党争不断。

当时朝堂之上,主要分为李党和牛党。

李商隐少年时期曾受过牛党中一位要员的恩惠。

但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却是李党。

正因如此,他得罪了两党中的许多人。

但李商隐不在乎,仕途和爱情,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仕途的不顺导致了家庭的贫困,外加李商隐在外当官,家里的重担几乎都由王晏媄一个人独自承担。

婚后的第十二年,劳累和贫困终于压倒了王晏媄,她病亡去世。

妻子走后,李商隐的人生下起了秋雨。

西川节度使柳仲郢见他孤身一人,准备把官府的乐妓赏赐给他做妾室。

在那个三妻四妾很正常的年代,李商隐却写信回绝了。

后来客居四川的日子里,李商隐有时会幻想妻子仍还活着。

在一个秋日雨夜,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再话巴山夜雨时。

生者和逝者,阴阳两隔,只能在文字里重逢。

上面三个故事只是《书简阅中国》的一小部分。

除了这些,纪录片里还收录了一些平凡人的信,历史名家的绝交信,以及国之栋梁的信。

每封信的背后都有承载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无情,世间一切事情都会凋零。

但落笔成文的情感,传承至今,我们仍会感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大概就是书信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