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参战兵力多达六十万的垓下之战结束。经过四年之久的鏖战,汉王刘邦终于摘取了楚汉争霸的胜利果实。此时,他已是55岁的老翁了。史料记载,就在同年十二月底,两鬓斑白的刘邦便带着他的文臣武将们离开了这个还未打扫干净的战场,急匆匆地向北进发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商贸交易中心定陶。在那里,刘邦迅速办了三件大事:一是继续派兵南下剿灭项羽的残余势力;二是收缴了韩信的兵权,将其率领的百战精锐划归已有。与此同时,刘邦又发布了一道诏令,改立齐王韩信为楚王,收回他的封地齐国,而将以平原居多的淮北地区赐给了他。如此一来,就大大减少了韩信对自己的军事威胁;三是封彭越为梁王,满足了他的诸侯之愿。然而,刘邦赐给彭越的土地却不是之前答应的原魏疆域,而是原魏疆域的一小部分。不错!刘邦这样做,也是出于对彭越警惕心理。其实,不光是韩信和彭越,刘邦对同时封王的异姓诸侯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以及女婿赵王张敖都不信任。那么,既然刘邦如此不信任这些和他患过难的老伙计,为何还要将都城定在函谷关东边的那个战略纵深仅有数百公里的伊洛盆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汉初期局势

史料记载,刘邦定都洛阳的原因很简单,即开国诸将多数是山东人,他们功成名就之后都不愿离丰沛故土太远。其实,对定都洛阳的军事劣势,刘邦手下的谋臣们并非不知,之所以不说,也是不愿出头去得罪这些赳赳武夫。好在刘邦运气好,正在洛阳宫城大肆兴建的时候,一个名叫娄敬的戍卒正好被征发到了此地做工。据载,当他得知刘邦要将洛阳定为都城时,赶紧放下了小推车,穿着老羊皮袄,找到一个叫虞将军的同乡,请他将自己引荐给了刘邦。

当时,汉帝国还未搭建起完整的君臣礼仪,加之刘邦还未摆脱江湖习气,因此娄敬很快便得到了“面君许可证”。就在宫城之内,这位饱学之士用一番长篇大论,先是向刘邦详细阐述了定都洛阳的危害,然后又建议他将都城放在关中盆地。概括言之,娄敬主要说了三点:一是关中盆地远比伊洛盆地险要,可抵消关东诸侯的军事优势;二是关中土地肥沃,3.6万平方公里的产能也绝非小小的伊洛盆地可以比拟;三是关中地区和巴蜀密切相通,一旦关东有变,这里的物资亦可补充关中盆地的不足。刘邦是个一点即透的奇才,他听罢娄敬的建议,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于是,在咨询了首席谋臣张良后,刘邦旋即做了调整:迁都关中,并定都长安。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刘邦接受娄敬的建议,并将汉王朝的统治中心放在关中,真是一项英明的决策。在后来刘邦剪灭群雄的战争中,关中作为稳定的战略大后方,的确提供给了刘邦充足的人力和物力。那么,刘邦在剪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又是如何统治这个广袤帝国的呢?

粮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料记载,吸取秦朝宗室无权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在剪灭异姓诸侯王后,刘邦在实行郡县制度的同时,仍然坚持推行诸侯王国和侯国两级分封制度。当然,这里的诸侯王,除了力量薄弱且远在南方烟瘴之地的长沙王和闽越王之外,基本都是刘邦的子侄。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继之前的荆王刘贾、楚王刘交、代王刘仲之后,刘邦又封其“外妇”曹氏所生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戚夫人所生之三子刘如意为赵王、五子刘恢为梁王、六子刘友为淮阳王、八子刘建为燕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累加起来,这些刘氏诸侯王们的疆域大体上囊括了今日的中国之辽宁、河北、山西北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东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东部。而他们的主体汉王朝,其疆域则只剩下了关中、巴蜀以及今之河南、湖北以及山西的一部分。枝干的力量大于主体,史学家将这种局面称之为尾大不掉,很容易引起内战。不过,在刘邦掌权时期,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除了刘邦这位帝国缔造者的威信之外,还因为诸侯王的年龄普遍较小,王国的权柄基本都操在刘邦派出的王国之相手中。即使如此,这些王爷“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的特权也是令人艳羡的。尤其是他们的母族,更可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也正是因此,在刘邦不断分封刘氏子侄的时候,一个等了很久的女人开始不满意了。这位女子,便是刘邦的大嫂。

她不愿意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刘邦在分封的时候,连二弟刘仲儿子刘濞都封了,竟然没封她的儿子刘信。要知道,刘邦的这个大侄子并非是无能之辈,他曾以郎中将的身份,从军出征,立下过战功,算是刘氏家族第二代中的佼佼者。或许是被刘邦的帝王威严所慑,刘邦的大嫂并没有直面诘问,而是剑走偏锋,请出了刘邦父亲说情。史料记载,刘太公在说情的时候,曾问过刘邦为何不封刘信。刘邦回复了这么一句话,“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翻译过来,就是刘邦并没有忘记刘信,之所以迟迟不封,是因为他母亲做事太不像长辈了。那么,刘信之母到底和刘邦有什么样的过节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刘邦的追星之路了。

史料记载,刘邦的家乡是丰邑。此地在战国末期属于楚国,因为距离魏都大梁不远,很早就崇拜起了信陵君。据载,为了一睹信陵君的遗风,稍长一些的刘邦竟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到数百里外的外黄,拜在了信陵君的故宾张耳门下。当时,张耳颇有家资,在外黄很有势力。他秉承信陵君养士的遗风,府内网罗了大量游士。这些人,无论是吃穿用度,还是额外花费,一概由张耳报销。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刘邦在张耳府中悠哉游哉的时候,魏国却被秦国攻灭了。作为敌对方的实力派,游侠名士、故外黄县令张耳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秦军的通缉。树倒猢狲散,刘邦只好回到了家乡。人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习惯和个性,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刘邦在回到家乡后,也学习起了张耳的养士之风,在结交各路好友的同时,还管起了他们的吃饭问题。当时,刘邦的条件并不好。为了让朋友们吃饱,刘邦便经常带着他们跑到大嫂家里去蹭吃蹭喝。

所以使刘邦

经济

刘邦大哥早逝,田地里的伙计基本上都由刘邦大嫂打理。再加上还有幼子抚养,时间一久,刘邦大嫂的家底根本无力供养这么多壮汉。那么,如何使刘邦知难而退呢?刘邦大嫂想了一招:等刘邦带着朋友进门,用勺使劲刮锅,以示羹尽无饭。刘邦的朋友们见刘邦大嫂此举,很是尴尬,纷纷告辞而去。刘邦多了个心眼,他没有走,而是转头掀开了锅盖。这一看,惹得刘邦气恼不已,原来锅中尚有不少余羹。《史记》说,“高祖(刘邦)由此怨其嫂”。这一怨,就到了上文分封刘氏子侄将尽的时候。那么,刘邦到底有没有同意刘太公的说情呢?有网友说,刘邦没有同意刘太公的说情,而是迫使其嫂吃了一个多月的肉羹,令其跪求放过。对此说法,笔者并未搜到确切的资料,只能回归《史记》的记载,即刘邦同意了刘太公的说情,“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这里的“羹颉侯”,含义类似“海昏侯”,乃贬义词。不过,贬义词归贬义词,刘信这位侯爷还是不错的。据载,刘信被封到舒城后,曾做了不少于民有利的事情。如安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灌田8万余亩的七门堰、灌田一万余亩的乌羊堰、灌田两万余亩的曹堰,就是刘信受封之后修建的。公元前187年,吕后执掌朝政,刘信因罪被削爵降为关内侯,这才彻底摆脱了这个带有嘲讽性质的封号。

做的

参考资料:《史记》、《舒城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