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一场"相约五四.戴丕昌教授曲阜孔子文化艺术研究会书法公益讲座",在儒家文化发祥地鲁国故都孔子的家乡——曲阜举行。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曲阜本地以及从上海、临沂、泰安等地赶来百余名书法爱好者参加此次活动,原定30人的小范围"公益讲座"变成了百余人参与的火爆大讲堂。

100多年前的5月4日,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用行动点燃了中华民族希望之火,唤醒了沉睡的,由此诞生了一个充满着信仰力量、闪耀着爱国光芒的属于中华新青年的节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青春的节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力量,唤起青年对历史承诺的回望, 给每一代的青春注入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能量,这正是戴丕昌教授作为一名从教四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和德艺双馨的书画家多年来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也正是在五四青年节举办此次公益活动的意义所在。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的深处,泱泱文明古国,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书法艺术等诸多文化基因,让书法艺术等中华文脉得以传承和賡续的也正是戴丕昌教授等一众传统文化践行者和传播者。

戴丕昌教授从隶书的起源与发展讲起,阐述了隶书产生的意义,让大家了解到隶书作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丰富了书法的笔法,不仅为楷书、行书、草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汉字演化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成为可能。戴教授通过缣帛简书、汉代摩崖"三颂"、汉碑"三杰"等诸多图片,让大家直观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隶书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教学的体会提出学习隶书的几点建议:一是要以篆入隶。学习隶书有篆书基础最好,将篆书笔意融入隶书书写是上乘,不能将楷书笔法用于隶书。二是要从缣帛简书中窥究隶书笔法。缣帛书虽是由篆书向经典隶书过渡时的一种书体,但都是墨迹,书写者随心所欲,"书不妄想,信手达情",最容易让人体会出先贤们书写时的心境、书写的节奏及起笔、行笔、收笔的书写方法。三是临写汉碑时要透过刀法看笔法。临习汉碑不能只满足于写得像,更不能用近似描摹的方法"静中求形"为像而像。要实地考察原碑,用智慧去弥补汉碑千百年以来自然的风化形成的残缺,将汉碑回原到最初书者书写的状态和形迹,捕捉汉碑高古神韵,做到"动中取势",追求"神采为上"、"形神兼备"的书写境界。

谈到临帖相关的入帖与出帖问题,戴丕昌教授建议初学者始可遍临诸帖,先熟悉各帖风格特点,然后再寻找适合自己的汉碑深入临习。通过对临、背临、局部临、通临,临帖与读帖相结合,总之将所临之帖精神吃透,所谓"入帖"后方可"出帖"。

戴丕昌教授认为,学习书法应去掉功利心,享受书写的过程最重要。他提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高低之别。割裂传统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注定不会长远。创作作品是书者在技进乎道的层面上的一种升华,是书者人生境界,人文素修,审美追求的真实写照和心灵的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戴教授现场为大家边讲解示范了《武威汉简》与《礼器碑》的用笔方法,如何借鉴简帛书来研究汉代人书写的方法。

戴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了,大家仍意犹未尽,纷纷表达对戴教授的敬意,并期盼以后能继续聆听教授教诲的心声。

(撰稿:张伟)

导师简介:

戴丕昌,号云峰山人。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访问学者,荣宝斋签约画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教育书协副主席,山东管理学院原艺术学院院长,现任山东管理学院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作者/来源:洞见艺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