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世森 姜林林

在群星璀璨的开国将帅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曾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误入敌营,却一心向往革命,努力挣脱枷锁。或在被俘后积极改造,或在战斗中毅然投诚,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汇入革命洪流,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淬炼成钢、砥柱中流,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谱上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原昆明军区政治委员、开国中将谭甫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回望他的人生传奇,我们能够追溯人民军队那段浴血荣光的艰难奋斗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辗转红军路,费尽周折踏上革命征途

1910年4月1日,谭甫仁出生在广东省仁化县城口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6岁入私塾,9岁进高小,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中读书十分用功,也养成了仗义敢言的品格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16岁那年,谭甫仁高小毕业,当时正值北伐战争风起云涌,仁化地区工农运动蓬勃兴起,他果断投身家乡革命斗争。同年11月,他被选送进北江农军学校第一期学习,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继续返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

很快,谭甫仁同当地中共党员会合起来,办起了农民夜校。他们组织农民学习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上街示威游行,还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富济贫运动,得到了广大贫农的支持。

然而好景不长,大革命的洪流急转直下,国民党发动了一系列反共活动。形势危急,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北江特委立即集结队伍北上武汉,同国民党展开斗争。4月底,广东北江农民自卫军北上总指挥部成立。5月上旬,中共仁化支部组织140多名农民参加北江农军。谭甫仁积极参与其中。

但讨伐之路并不好走,土豪劣绅四处悬赏,谭甫仁堕入十分危险的境遇,幸而在农协会员的掩护下才逃过一劫。6月中旬,谭甫仁随农军抵达武汉,编入国民政府陈嘉佑的补充团。不久,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工农组织被封闭,革命运动遭镇压。谭甫仁随北江农军迅速脱离陈部,补充到贺龙部队,辗转开赴南昌。不幸的是,武器装备和战斗经验都十分缺乏的农军队伍,很快就在敌人的乱枪之下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南下,回到广东去!”成为这支溃军的唯一信念。途中,大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尽快找到革命组织。他们走到江西樟树时,看到了“贺龙、叶挺招兵处”,心里十分惊喜。但令他们未曾想到的是,这是江西军阀金汉鼎耍弄的一出诡计,他假借贺、叶之名,蒙蔽群众,招揽人马,为的是不断扩充自己的反动势力。误入敌营的谭甫仁寝食难安,却又无法逃脱,无奈之下只能先忍气吞声,择机再偷跑出去。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很快革命队伍就在井冈山地区站稳了脚跟。江西军阀十分恐慌,于次年1月中旬纠集大量部队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毛泽东率部于运动中歼敌。2月,工农革命军向驻守新城的赣军发起围攻,攻占了宁冈县城,全歼守军1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并俘虏300余人,谭甫仁也在战斗中被俘虏过来。

尽管成了“俘虏”,谭甫仁却欣喜若狂,因为他觉得自己离组织又近了一步,回归革命队伍的机会终于来了!是夜,明月当空、星光满天,谭甫仁辗转反侧。他回想起在北江农军学校学习的美好时光,以及参加农军以来的曲折经历,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在北江农军学校学唱的《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负责看管俘虏的区队长陈士榘听到歌声感到十分惊奇,这么晚了还有人唱《国际歌》。循声望去,竟然是从俘虏营里传出来的。他快步冲上楼去,仔细听完三段唱词后,发现竟然一字不差。他高声问道:“刚才这歌是谁唱的?请站起来!”

“报告首长,是我唱的。”一声清脆的应答从牢房一角传来。借着月光,陈士榘看清这是一个年轻的俘虏兵,皱巴巴的士兵服显然不太合体,一双草鞋也磨损得只剩下半截,但眉宇间的英气却丝毫掩饰不住。接着,谭甫仁将随农军北上和参加南昌起义走散后的情况一一作了汇报。

◆年轻时期的谭甫仁。

很快,谭甫仁见到了曾主持北江农军学校工作、现已升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第1团参谋长的朱云卿。后来,陈士榘还向毛泽东报告了谭甫仁的情况,毛泽东高兴地称赞他是“一颗红色的苗子”。就这样,谭甫仁终于回到了组织怀抱。

激战黄洋界,切身体会结缘政治工作

新城战斗结束后,针对少数战士出于愤恨而打骂俘虏,毛泽东开创性地提出了优待俘虏的政策。谭甫仁选择留了下来,从此成为红军大家庭的一员。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发誓要铁了心跟党干一辈子革命。

因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没过多久,谭甫仁被提拔为班长,接着又被选送到工农革命教导队学习。1928年5月,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被任命为红4军第31团1营士兵委员会干事。

是年8月,毛泽东率红4军第31团3营到湘南迎回红军大队,朱云卿率第31团1营和部分地方武装留守井冈山。此时,国民党湘赣军伺机以5个团兵力向井冈山地区进犯,妄图乘虚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迫使我红军大部无法返回。

团长朱云卿和党代表何挺颖获得这一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粉碎国民党进攻的对策。会上,大家围绕是“守”还是“撤”展开了激烈讨论,双方意见争执不下。

谭甫仁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在静静聆听各方意见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突然,朱云卿点名要听他的意见。谭甫仁表示坚决支持坚守井冈山。他认为,红军虽然人少,但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只要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坚决同来犯之敌作斗争,守住井冈山是不成问题的。

何挺颖在综合大家意见的基础上,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坚守井冈山的指示,说明坚守井冈山的重要意义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与“大小五井共存亡”的战斗口号。接着,朱云卿详细介绍敌情,并围绕井冈山五大哨口划分了作战任务。这一坚强有力的思想动员和细致全面的战斗部署,给谭甫仁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从此萌生了对政治工作的浓厚兴趣。

8月30日凌晨,浓雾漫山,直到8时许才渐渐消散,敌人开始发起进攻。红军指战员正静静守候在工事里,他们每人只有3-5发子弹,必须最大限度发挥每发子弹的效用。

待敌人进入有效射程时,朱云卿一声令下,红军各种火器一齐开火,礌石滚木像奔泻的山洪,从山顶一直滚到山下,敌人躲闪不及,伤亡惨重,丢下大批死尸退了下去。接着,敌人又组织多次冲锋,都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

战斗持续到下午4时左右,久攻不下的敌军孤注一掷,集中全部兵力发起总攻。面对汹涌而上的敌人,大家心急如焚。此时,谭甫仁也只剩下最后一发子弹,石块马上就要用光了。情急之下,他突然想到不久前在茨坪修好的一门迫击炮,便高声朝朱云卿喊道:“团长,前不久我们修的那门大炮呢?”一语惊醒梦中人,朱云卿急令几名战士把炮抬了出来。

此时,战士们眼巴巴地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之前缴获的3枚炮弹上。但事与愿违的是,第1、第2发炮弹都因为受潮没有打响,不少同志顿时泄了气。敌人已近在咫尺,我军却无计可施。

千钧一发之际,朱云卿下达开炮命令。随着一声有力的“放!”第3发炮弹终于打了出去。只听得“轰”的一声响,炮弹正落到了攀爬向上的敌群之中,敌人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各个山头吹响了冲锋号,隐蔽在各山头的赤卫队员、暴动队员和革命群众纷纷向敌人开火,煤油筒里的鞭炮也响起来,男女老少一齐呐喊。

敌人早已是筋疲力尽,听到四处都是枪炮声和喊杀声,以为是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回来了,于是迅速败下阵去,乘着夜黑仓皇遁逃。朱云卿率部奋起追击,边界各县地方武装也纷纷出动,待敌人逃回茶陵时,沿途又留下数百具尸体和伤号。回师途中的毛泽东闻讯后欣喜不已,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甫仁、王里岩夫妇在延安的合影照。

经此一战,谭甫仁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感到,一支军队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要让战士们懂得为谁打仗、为谁吃苦、为谁牺牲,只有这样战士们才能无惧生死、奋战到底,军队战斗力才会不断增强。

扬名平型关,提振士气彰显政工威力

全国抗战爆发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部队进行了改编,谭甫仁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政训处主任。

当时,不少官兵对改编抵触很大。谭甫仁深入部队开展思想引导工作,指出共产党人要顾全大局、服从大局,“换帽子”不丢好传统。他带头戴上了“青天白日”的帽徽。在他的带动下,广大指战员扭转观念,激发起同心奋战、共御外侮的抗日豪情。

1937年8月中下旬,日军步步紧逼,相继占领张家口、大同等城市,目标直指山西省会太原,形势十分危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急电朱德总司令,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根据形势发展,果断决定八路军第115师东渡黄河,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

不久,前方传来了灵丘失守的消息。不少从前线溃逃下来的国民党军士兵丢盔弃甲,还到处散播“日军厉害得很”等谣言,一时间人心惶惶,部队士气受到了很大影响。谭甫仁见了十分气愤,觉得很有必要立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提振士气。他结合斗争形势和部队实际,大力倡导向全体指战员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开展对日攻心瓦解工作,得到了团领导的热情支持和指战员的积极响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9月下旬,日军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方向逼近。平型关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超过了1500米,悬崖陡峭,杂草丛生,两侧高地十分便于隐蔽部署兵力。八路军第115师进行实地勘察后,决定在最险要的乔沟一带进行伏击。这里两侧壁立,一条公路蜿蜒曲折,狭窄处仅能通过一辆汽车,是日军从灵丘县城通往平型关的必经之地。聂荣臻说:“居高临下伏击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

根据作战部署,第687团负责占领西沟村至蔡家峪以南高地,切断日军退路,并阻击由灵丘和浑源方向增援的日军。9月20日傍晚,该团迅速召开干部动员大会。谭甫仁在会上作了简短而激昂的发言,他说,日军再硬,我们也要咬!不仅要咬,而且要咬烂他!我们要让日军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他还要求各级指战员深入一线进行战前动员,全团上下统一了思想认识,抱定了与日军决战到底的坚强决心。

入夜后,第687团乘黑冒雨进入伏击阵地,迅速完成了各项战斗准备。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辎重联队和第21旅团主力100余辆汽车和200余辆辎重大车,沿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全部进入八路军第115师预伏地域。第115师抓住战机,突然发起全线攻击,第685团迎头截击,歼日军先头部队;第686团于乔沟实施突击,把日军压缩在峡谷之中;第687团在蔡家峪和西沟村之间,切断了日军退路。谭甫仁随第2营5连冲到公路边,将日军汽车尾部切断。当日军企图逃窜时,他当即决定部队实施穿插分割,抢占有利地形,切断日军退路。之后,第2营冲出公路,同日军展开白刃战斗。

此时,天空传来日军飞机的轰鸣声。谭甫仁大喊一声“跟我来”,带领战士们纵身跳出沟坎,同日军展开了激烈肉搏。日军飞机盘旋了很久,欲投弹不能,欲扫射不可,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敌我反复拼杀,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尸横遍野,我军也损伤惨重,但战士们毫不畏惧、誓死拼杀,有的连队即便只剩下10多人,仍继续坚持战斗。战至13时许,我军各部成功歼灭日军。

在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第115师以自身伤亡4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精锐力量1000余人,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战后,谭甫仁认真梳理作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精心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教育官兵。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南撤,第334旅奉命留在晋东北开展敌后游击战。后日军卷土重来,在平型关地区安了许多新据点。第687团经过周密部署,灵活作战,重新夺占了平型关。毛泽东在不久后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称这是平型关的“两次夺回”。

挺进大东北,及时有效开展战地政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疯狂抢夺胜利果实,加紧准备内战。中共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提出先期挺进东北,开辟东北根据地,先后从关内解放区调入干部2万多名、军队10万多人,谭甫仁也位列其中。

到达东北不久,谭甫仁先任吉林军区舒兰军分区政治委员,又任吉辽(东满)军区第23旅政治委员,负责舒兰一带的剿匪工作。当时的舒兰情况极其复杂,政局混乱,土匪猖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谭甫仁首先从根据地建设抓起,他连续开办3期思想教育训练班,为党员、干部、民兵和积极分子讲理论、教政策、做引导;他大力发展党组织,还组织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发动广大民众搞好生产,支援前线等。1946年2月,谭甫仁同旅长贺庆积率部与县保安团合力围剿当地匪首。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艰苦奋战,很快肃清了土匪,使舒兰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1948年4月,谭甫仁调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此时,以诉苦教育和“三查三整”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谭甫仁甫一到任,立即带领政治机关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部队中雇佣思想十分严重的现象,他提出以“解放兵”为主要对象,把教育靶标对准这一特殊群体,重点解决“为谁而战”的问题。于是,一场以阶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倒苦水”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是年秋天,东北战场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决战的时机日趋成熟。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序幕。第7纵队奉命进占东北重镇锦州以南地区,截断国民党军的退路,先后攻克罕王殿山、杏山、笔架山等坚固据点,克服女儿河、小凌河等江河障碍,为迅速歼灭锦州国民党军创造了条件。

◆谭甫仁将军(三排左四)和诸将领合影。

作战任务部署后,谭甫仁要求各部队区分任务性质,抓紧战前时机开展有针对性的动员教育,对攻坚部队进行孤胆作战教育,对助攻部队进行顽强守备教育,对机动部队进行指哪打哪教育;同时,所有部队都进行了保护人民利益、遵守战场纪律、主动团结友军等教育,为取得作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战斗间隙,谭甫仁还带领政治机关分散到各个部队,因地制宜地开展战场鼓动。“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彻底消灭敌人,解放全东北!”等标语随处可见,使战士们很快明白了夺取锦州城的重大意义,很好地激发了敢打必胜的战斗意志。战斗打响后,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人当勇士,个个做英雄”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谭甫仁变作战意图为扎实的战地政治工作,也将其转换成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11月中旬,第7纵队奉命改编为第44军,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部队迅速开拔,直入关内向平津地区开进。行进途中,谭甫仁提出开展创造“铁腿班”和“好汉班”的竞赛活动,争夺“胜利入关”的大红旗;他还组织政治机关设立宣传站、鼓动棚,张贴宣传标语、散发短小口号……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鼓动工作,极大地催生了指战员的战斗激情,为部队南下继续革命奠定了良好基础。

长期的政治工作实践,使谭甫仁的思想进一步成熟,经验进一步丰富。他深刻地认识到,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协调一致,能够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很好地促进战斗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解放万山岛,陆海首次联合渡海作战

从1949年4月起,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强劲势头迅速向南推进,至11月14日广州解放。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残部退至海南岛及沿海附近岛屿。溃败中的国民党军仍痴心妄想,企图将此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

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位于广东珠江口外的万山群岛成为国共两军争夺的战略要地。国民党成立了“万山防卫司令部”,在岛上屯兵4000余人、舰艇30余艘,企图控制进出香港、澳门的主要航线,封锁珠江入海口,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万山群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集结兵力,尽快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

是年4月,谭甫仁刚刚履新第44军政治委员,渡海作战成为他受领的第一个任务。面对全新的作战课题,谭甫仁心中始终坚定一个念头:必须千方百计把万山群岛拿下来,打开珠江的出航通道!

为了统一思想、凝聚意志,战前谭甫仁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指战员对参加海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谭甫仁在各级开展了深刻的形势任务教育,讲清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道理,使广大官兵坚信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必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紧接着,一场海上大练兵悄悄拉开帷幕。部队不仅组织干部临海观察,安排连队骨干分子分批轮番到海滨实地观察海域及岛屿地形,还请当地群众介绍潮汐规律和航海经验,组织游泳、上下船、射击、打游潜等海上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战士们大多克服了对海上风浪的恐惧心理。

为完成解放万山群岛的任务,第15兵团指挥部召开会议,认真分析敌我形势。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在作战时机上定下“趁敌立足未稳,早打快打”的作战决心,在夺占目标上确立“奔袭军舰,逐岛攻击,依岛攻岛,稳步推进”的作战方案。据此,各参战部队迅速完成登陆前各项准备工作和短期休整。

5月25日凌晨,万山群岛战役打响。在长达70余天的战斗中,第15兵团14军131师两个团、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其他配属部队,以5艘炮艇、16艘登陆舰艇和8艘运输船的兵力,历经数十次战斗,重创拥有美制舰艇30多艘、总吨位数百倍于我的万山群岛国民党守军,使其撤回台湾,一举解放万山群岛和广东沿海全部岛屿。

万山群岛战役是我军首次陆海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依托万山群岛、封锁珠江口、策应内地叛乱、反攻大陆”的美梦,为珠江口构筑坚固屏障,巩固了新中国的海防,为我军陆海联合作战提供了有益经验。毛泽东对此役予以高度评价:“这是人民海军首次英勇战例,应予表扬。”

推举硬六连,宣扬典型带动部队建设

1955年7月,谭甫仁调任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1959年11月任武汉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到武汉军区后,谭甫仁头脑里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部队进入相对和平时期,政治、军事、作风、纪律建设较之战争年代有所不同,如何全面提高部队的建设水平,使他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呢?凭借数十年的政治工作实践经验,他认为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少不了。

经过调查研究后,谭甫仁把目光盯向了第1军1师1团1营6连。这是一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英雄连队,参加战役战斗161次,始终以敢打硬仗恶仗著称,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胜利完成了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两次被第1军授予“战斗模范连”称号,多次被武汉军区表彰为“红旗单位”“先进连队标兵”。

1963年夏,谭甫仁亲率工作组深入第6连进行实地考察。当时正值该连从福建前线归建不久。连队环境整洁、蔬菜满园、荣誉满墙的景象,官兵们训练时的生龙活虎、生活中的意气昂扬,都给谭甫仁留下了深刻印象。考察中,他还进一步了解到,前一年连队执行紧急战备任务,从汤阴出发,途经豫、皖、浙、闽、赣、鄂6省,行程上万里无一人掉队。到达前线后,立即投入紧张的临战训练,全连投弹平均50米以上,有42个特等射手。

一幕幕战功卓著的辉煌历史,一个个素质过硬的英雄官兵,使谭甫仁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回到军区后,他当即向军区党委汇报,并将第6连的全面建设概括为“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在他的提议下,武汉军区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后,报请国防部命名第6连为“硬骨头六连”。

在半年多时间里,谭甫仁先后3次带工作组前往第6连,深入挖掘连队的英雄特质和过硬事迹,为这个后来响彻军内外的先进典型的塑造与推广倾注了大量心血。

◆谭甫仁和儿子谭一兵在北京的合影照。谭一兵是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1964年1月,国防部正式批准授予6连为“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此时,谭甫仁已离开武汉调往北京工作,听到这一消息后仍十分振奋,连声说:“好!好!”

数十年来,“硬骨头六连”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不断书写辉煌历史,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77年1月,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向硬骨头六连学习”的号召,1984年1月22日,中央军委向该连赠送了“发扬硬骨头精神,开创连队建设新局面”的锦旗。2020年7月29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

1955年9月,谭甫仁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在离开武汉军区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基建工程兵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担任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办公室主任,有一天,毛主席向谭甫仁传递了中央的想法:“中央已决定你担任昆明军区政委,名已正,言已顺,把云南班、昆明班办好,积累的问题解决掉,卸掉了包袱,再回云南。”1967年5月调任昆明军区政治委员。

在云南工作期间,谭甫仁把维持稳定、促进生产摆上重要位置,多次深入部队、地方群众中调查摸底,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云南的工农业生产。在他的带领下,云南局势渐趋稳定,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不幸的是,1970年12月17日凌晨,谭甫仁遭反革命分子杀害。一代将星,从此陨落。人们不禁发出“天下惨烈宁有此,英雄结局竟如斯”的悲叹。云南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新华社播发了《谭甫仁同志逝世》的新闻稿,称赞他“一生忠于毛主席,忠于党,跟随毛主席干革命,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对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