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愚,90后、00后不熟悉的一位哑剧大师,他留给中国人的印象,就是在1983年春晚上表演哑剧“吃鸡”,也因此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了“南方”幽默艺术的代表人。

2021年5月7日早上8时,北京文化策划人乔智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首届央视春晚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景愚先生于2021年5月3日上午9点52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王老师生前遗嘱:不举行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骨灰撒入渤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鸡》创作于1962年,1963年在北京饭店元旦文艺晚会上,王景愚首演哑剧小品《吃鸡》,观众笑得前仰后翻。在座的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与民同乐,也笑得眼泪直流。

后来,这个节目在1983年“春晚”重登舞台,让人笑了,也火了。

但“吃鸡”给这位莎翁剧表演大师带来了很大困惑——春晚之后,王景愚走大街上会被称为“吃鸡的”,还被批评"媚俗"“浅薄”,让他非常痛苦。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美国华人协会邀请王景愚参加一个在洛杉矶的演出。他准备了哑剧小品《走钢丝》和《幸福绳》。演出前一刻,艺术团负责人告诉王景愚很多观众希望他能演《吃鸡》,想在大洋彼岸重温八十年代初在故乡和亲人过春节的温馨。

“我在舞台上演了多半辈子,这是我有生以来演出最红火的一场。《吃鸡》又把我和观众重新融合在一起,误解、怨恨、痛苦、孤独完全化为乌有。”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演《吃鸡》。

吃鸡大师是被淘汰的小提琴手

这位公认的戏剧、戏剧大师,曾是高雅音乐的“淘汰者”。

王景愚1936年生于天津。1948年参加天津儿童广播剧团,后入南开中学学习,加入南开剧社。

当年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良多白俄贵族亡命天津,其中包含一些出色的小提琴家。为了生存,他们屈尊在天津各大西餐厅拉琴。小白楼的维多利亚餐厅便凑集了这样一批优良的俄国小提琴家,现代喜剧大师王景愚便是在那里听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声琴音。

许多年后,他依然切记当年的情景:"那样精美而又哀伤的小提琴曲子,委婉诉说着音乐家流亡异国的乡情与愁思,我忘却了吃饭,听得入了迷。"

此后,为了听琴,王景愚时常让父亲带他去那里吃西餐。可西餐昂贵,即使富人,哪能每天吃呢?有时,王景愚就站在餐厅窗外,听从里面传出的琴声,音乐悠扬动人,像是天籁之音。他想,如果自己也能拉出这样美好的声音该多好。

解放前,尚无国产小提琴,学琴是件奢侈事,但王景愚坚持要学小提琴,他父亲便带他去小白楼俄国人开的乐器店挑了一把意大利小提琴。提琴价值不菲,战乱中物质匮乏,只有面粉最值钱,父亲用一大卡车面粉换回了那把琴。

王景愚抱着琴,像抱着今生最珍贵的法宝,抱着一个当小提琴家的梦坐着汽车回了家。好琴还要配名师,他父亲不惜重金为他请来优秀的俄国小提琴家当老师,三年学下来,王景愚目标明确了:考中央音乐学院。

然而不久,他的音乐梦想彻底幻灭了。“三年后,俄国老师回国,我改拜天津小提琴家马道允为师继承学琴。可琴学到拉跳跃性音符时,马老师发现我的手不够长,老是不能拉好。”

如果是位只顾赚膏火的老师,琴是可以持续学下去的,直到学生自己不想学为止。可马道允要培育的是小提琴家,而不是一般琴手,从成材的角度斟酌,他苦口婆心地找王景愚谈话:“你不要再拉了,你的手先天不行,会妨碍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当前最多只能在乐团里做小提琴手。”

闻听此言,王景愚傻了,他买好琴求名师,将全体兴致放到小提琴上,是想将它作为毕生事业来寻求的。当他踌躇满志,尽力向着梦想前进的时候,却被无情地告诉:"你永远到不了你想去的处所。“这是何等的残忍!

王景愚抱着琴从老师家出来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他想起三年前,自己怀惴着一个当小提琴家的妄想把琴抱回家,那时他是何等志气昂扬,向往将来,感到路就在脚下,只有耐着性子走下去,总可以达到想去的地方。

然而现在,他却抱着琴,迷茫得不知路在何方。壮志未酬,折翼途中,王景愚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击,但他至今感谢马道允,假如不是他一语点醒自己,那么今天的王景愚兴许只是乐团里众多普通琴手中的一员。

王景愚只好进了表演系,从此成就了一代喜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