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气温逐渐升高,在位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中国·红河蝴蝶谷,一年一度的蝴蝶大爆发即将开始,总计1.5亿只蝴蝶宝宝即将在这里羽化成蝶。预计这将是十年来这一区域蝴蝶爆发规模最大的一次。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不少珍稀野生动植物频频“现身”。

受气温偏高影响 蛹期比往年提前

据介绍,受去年气温偏高影响,谷内箭环蝶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蛹期比往年提前,所以预计今年箭环蝶爆发时间比往年提前5天左右。

所谓蝴蝶大爆发,蝴蝶监测员杨镇文介绍,是指每年5月—6月,箭环蝶在短时间内大量集中羽化成蝶,在山林间、小溪边、山林小路上大量扎堆及漫天飞舞形成的生物活动景观:“据目前的报道,全世界只有两地被发现有蝴蝶大爆发现象,一处在墨西哥,另外一处就在我国云南金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红河,碧凤蝶 。 张洪科/视觉中国

云南红河,青斑蝶。 张洪科/视觉中国

中国红河蝴蝶谷于2009年被科学家研究发现,谷内蝴蝶种类有400多种。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多样,为蝴蝶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

蝴蝶大爆发周期是在自然状态下每隔6至7年为一个大小年的周期,大年为爆发期,小年则几乎看不到蝴蝶。经监测,预计今年蝴蝶爆发的总数可以达到1.5亿只以上。

据蝴蝶观察员介绍,受去年气温偏高影响,谷内箭环蝶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蛹期比往年提前,所以预计今年箭环蝶爆发时间比往年提前5天左右。

据了解,中国·红河蝴蝶谷是世界上蝴蝶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已发现的蝴蝶种类达11科320多种。每年5至6月,都会出现箭环蝶集中爆发的罕见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红河,白带锯蛱蝶。张洪科/视觉中国

云南红河,红珠凤蝶。张洪科/视觉中国

为何会大爆发?源于良好的生态系统

为了更好保护金平县马鞍底乡“蝴蝶谷”的蝴蝶资源,当地加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为蝴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金平县马鞍底乡由于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较为明显,森林资源丰富,成为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蝴蝶资源尤为丰富。形成了以箭环蝶为主,凤眼蝶、枯叶蛱蝶、白带锯蛱蝶、褐钩凤蝶、喙凤蝶、紫斑环蝶、美凤蝶等为辅的蝴蝶资源。蝴蝶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为苛刻。

金平县中国·红河蝴蝶谷博物馆馆长、蝴蝶观察员杨镇文说,蝴蝶爆发这种现象,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这里的生态。它每年都爆发,证明它这里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完美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得非常完整,生态非常好。

随着蝴蝶数量增加,当地持续加大对蝴蝶谷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专门出台了《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蝴蝶谷保护管理条例》,禁止在保护区内擅自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喷洒农药、乱砍滥伐林木、毁林开垦、乱挖滥采竹笋等威胁蝴蝶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蜜源植物的行为。

云南红河,报喜斑粉蝶。张洪科/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红河,箭环蝶。张洪科/视觉中国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珍稀野生动植物频繁“现身”

生物多样性包含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等多个层次。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种类约3.5万种,占全球高等植物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三位。还是世界上哺乳动物物种资源、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不仅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也是作物遗传和林木遗传资源大国。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的野生大熊猫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扭角羚在山上自由漫步,成群的小麂如精灵般在林间穿梭、跳跃。当地巡护员杨贵平还目睹了野生大熊猫集体求偶的一幕。今年春节期间,四川省雅安市多地发现野生大熊猫,它们或大摇大摆地在公路上穿行,或过河爬坡。

光叶蕨的孢子囊群及珠芽

除了野生动物频繁现身,不少被认为“野外灭绝”的珍稀野生植物也再次被发现。光叶蕨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963年在四川省天全县二郎山团牛坪首次被发现。在《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中,光叶蕨被列为濒临绝灭物种。不少专家曾先后在二郎山地区开展野外搜寻,却未能再次发现光叶蕨的踪影。直到2013年9月,科研人员才在二郎山找到一个残存的种群,只有103个片叶。2020年6月,科研人员又在峨眉后山发现光叶蕨。

在中国林业部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等不懈努力下,海南长臂猿的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5群33只,居住空间也不断拓展。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截至去年,全球20种长臂猿中,仅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并实现缓慢增长。

今年是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40周年。40年来,中国坚定履行公约义务,积极推进履约行动,履约成效显著,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多名在中国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外国专家表示,中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担当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得益于近年来开展就地和迁地保护、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完善政策法规等一系列举措。

自然保护地为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物种起到积极作用,迁地保护措施则侧重拯救、繁育等工作。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类保护地总数达1.18万个,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区域负责人谌利民认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了部分重点物种的保护连通性,有利于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改善和恢复了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生境条件,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长江上游省份四川曾是国家建设重要的木材提供地。“五把斧头砍树,十条胳膊争林”曾造成长江上游生态恶化。天保工程实施以来,2020年底,四川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0.03%。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不断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提供了必要支持和保障。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体系包括: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认为,我国从空间管控、保护与利用、保护与补偿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起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框架。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孙翔 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半月谈、海报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