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路过李村九水路,看到那座曾经熟悉的学校,看到院墙上“青岛艺术学校”的校牌,不免产生些许的惆怅与感慨。我想,这也是很多老青岛同样的感觉吧。那座曾经闻名全国的老师范学校,就那么黯然谢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原李村师范)

位于李沧区九水路的原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久远的学校。提起该校的前身“李村师范”,老一辈青岛人几乎人尽皆知。这所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年的老校,除了培养出17000余名优秀的教师之外,还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的许多重要历史瞬间。

“李村师范”建于1930年,历史上曾有“南有南京晓庄师范,北有青岛李村师范”之说。

关于学校兴建的原因,1934年6月立的建校纪念碑上有如下记载:“……溯自青岛设市,教育勃兴,市属乡村小学林立。每年由高级毕业之学生无虑数百人,近处无相当之学校供其升学,远道负笈寒酸,又力有未逮,以故地方人士有创立李村中学之建议……”

1932年建成的李村中学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之后,教师十分缺乏。而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大、中学毕业生不愿从事教师工作。小学教师是不被看好的职业。为解决培养中、小学师资,教育当局决定,师范学校不收学杂费,甚至免费提供食宿,师范学校没有私立,全为公办。而师范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是贫苦人家子女。

德占青岛后,分设市区与郊区——农村,郊区以李村为中心,设行政机构,李村迅速发展成为市镇。1930年当局在李村镇李村河之南开办青岛市立李村初级中学,1932年改称青岛市立李村中学,是郊区惟一一所中等学校,即为李村师范的前身。

1930年10月,由当时市政府拨款及当地工商团体筹款资助,在谭建之校长主持下,开始了建校施工。学校基地是由当时李村农事试验场(今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划地14亩解决的,破土动工后,因款项不足,建筑计划未能全部完成而辍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青岛市政府又复拨款,再加上地方开明人士再度捐资,又建成两座四合院的平房校舍。是年,市教育局任命赵枚为校长,学校正式定名为“李村中学”,并开始招生。当年招收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同时附设了乡村师范班、速成师范班各1个外,翌年又增设师范速成班和农业专修班各1个。

1990年的青岛师范学校

1934年,市教育局将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附设的1个师范班划归李村中学,由于该班学生多系外埠和在市区居住,许多人不愿到李村上学,以致闹起学潮。校长赵枚宣布,愿留者留下,不愿留者可去。所缺名额,重行补招。至此,李村中学已有两个正式师范班(后师),这两个班的学生,可以说是青岛师范第一届中师毕业生。

1935年春季,学校招收简易师范班学生(全系女生),原附设的农业专修班及初中班停止招生。由于招收的学生全是师范学生,培养目标是小学教师,市政府遂将李村中学更名为“李村乡村简易师范”。至抗日战争前夕,已有9个班、300余名学生。从建校到“七·七事变”,已毕业师范生300余人。

1937年,青岛市立李村师范学校毕业证书。(图片源自孔夫子旧书网商品拍卖区)

1936年秋,学校更名为“青岛市市立李村师范学校”,至今仍有人沿用“李村师范”的提法,盖源出于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撤离前,曾下令将台柳路沿途公共设施(包括学校)纵火焚毁,青岛师范自然难以幸免。青岛师范学校大部校舍遭到破坏,许多教室透风漏雨,门窗破碎,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仅存的几间较好的房屋,沦为侵略军兵营,学校停办。

市立李村师范校徽

1941年,日伪当局为了渗透奴化教育,对校舍进行了初步整修,在学校停办了三四年之后,又恢复招生。不久,日伪当局基于侵华战争的需要,农业班也停办了,全部校舍遂沦为日军兵营,直至日寇投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当局从日军手中接收了青岛师范,并于当年恢复招生。青岛市教育局委任了一名姓徐的校长。学校虽然开学了,但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动荡,政府忙于内战,学校师生尚不能从事正常的教学和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11月14日李村师范复校

1946年,当局复又委任王桂浑为校长。王虽系国民党员,但他对校内中共地下党的活动,给予了有力地支持。1946年下半年,全面内战爆发,全市工人学生经常举行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的集会和示威游行,校内师生的大多数也群起响应。

1948年春节期间,由于内战局势紧张,青岛市教育局向各校发出通知,学校无限期推迟开学。

1949年5月间,学校成立护校委员会。决定全体师生不要出校门,两个校门由学生会组织站岗(学校有轻机枪一挺,步枪20支。在校内又挖了壕沟。还挖了地洞,因为李村是青岛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琪的司令部所在,学校担心会发生战斗,要在战斗打响后,保护师生生命安全。考虑到会发生战斗,5月31日也将部分教师和学生撤退到市区,住在了胶东路8号。

王桂浑(原名王桂芬)。1915年生于宋村镇城东村。1948年8月参加革命。生前曾任青岛市文化局局长,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共委员、山东省副主任委员。

后来,刘安祺接到密令,撤离青岛,率二十一兵团调往海南。不久后,解放大军进逼市区近郊,当局要求全校师生跟他们一起撤退。当时的校长王桂浑,根据中共地下党的指示,在敌人走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设法将师生迅速疏散,号召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张一麟同志则在校长王桂浑的安排下,被送进市里,隐蔽在胶东路8号临时租赁的一所房子里。王桂浑组织学校进步师生开展了护校活动,使学校在新旧交替的危急关头免遭破坏。

1949年6月2日清晨,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李村,国民党守军顿时土崩瓦解,狼狈逃窜。当天下午,疏散的许多师生陆续归来,相见之下,无不欢欣鼓舞。从此,青岛师范学校迈上了新的生活里程。

青岛解放后,学校定名为“青岛市市立师范学校”,1950年改称“山东省立青岛师范学校”,1951年改为山东省青岛师范学校。自此,在党的英明领下,沿着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为培养小学师资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1961年,山东青岛师范学校毕业证书。(图片源自孔夫子旧书网商品拍卖区)

1961年,原青岛工读师范专科学校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撤销部分教职工和设备并入该校,两校2个班学生并入该校14级,3个班并入15级。1962年,原青岛幼儿师范学校撤销,2个班学生亦并入15级。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1967年,学校通过推荐的方式,从青岛市区和崂山县招收6个班,学生300人,称20级。该级的学制由“文化大革命”前的3年制改为2年制。1968年,学校又从崂山县招收3个班,学生120人,规定其中所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在校学习时间1年半。此届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实行社来社去。1972年1月,学校办“教师培训班”1期,学制1年,学员300人,系青岛劳动部门在崂山县和市属人民公社招收的民办教师或其他回乡知识青年。其中部分学员学习1个月,其他学员分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习专业半年。

1972年4月至1976年10月,学校通过推荐的方式,从昌潍地区、烟台地区、崂山县等地的下乡或回乡知识青年中以及山东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战士中,招收“工农兵学员”。从1972年起,除七二级修业2年半、七六级修业1年外,其他各级均修业2年。大多数培养初中教师。先后开设过语文、政治、数学、物理、理化、农化、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班。各班所学课程只有专业科目,深度与广度略高于当时的普通中学。课本则大多为中学课本,由任课教师适当加深加宽。除七六级国家不包分配“社来社去”外,其他各级毕业生大多数分往市区和崂山县的中学或小学任教。

1977年起,学校恢复考试录取制度。1978年初招七七级,新生大多为高中毕业,培养目标初定为初中教师,设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各一班,学制2年。所开课程除与专业相关的高中科目外,还开部分大学低年级课程以及教材教法课。毕业后分旆中学和小学任教。同年秋,学校改为秋季始业。新招学生中虽然仍分高中毕业与初中毕业两部分,但培养目标一律是小学教师,不再实行分科学习。高中班修业2年,初中班修业3年,除开设普通高中课程外,还恢复开设了教育学,阈开始到小学进行教学实习。

1979年至1980年,学校从高考落榜生中招收普通中师班2个和体育、英语专业班各1个,培养目标均为小学教师,学制2年。1980年,学校继续从高考落榜生中招收英语、体育、美术3个专业班,仍坚持培养小学教师的方向,修业2年。1981年起,学校恢复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新生的办法,培养目标为小学教师,学制3年。学校按照部颁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凡是全国统编中师课本已出版的,一律采用统编课本。注意加强音乐、美术、体育以及专业课程心理学、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学校教育工作重新走上了正规的中师轨道。

学校一景

学校一景

1949年至1987年底,学校共有正式毕业生6 403人,不仅为青岛地区输送了大批中小学教师,而且部分毕业生分配到胶东地区和山东内地,成为当地教育战线的骨干。例如青岛市小学特级教师蒋志远,青岛市中学特级教师尹典训、吕良钦,即墨县中学特级教师马人灵,蒙阴县全国优秀教师毕爱芹,崂山县山东省模范班主任赵友芹,全国七家报纸评选的“全国优秀教师”陈玲、姜凤英、沈玉蕊,全国十家报纸评选的“优秀体育教师”周法廉、荀太忠,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刚,作家、长篇小说《伍豪之剑》的作者刘俊骧等,均为该校解放后的优秀毕业生。

九十年代青岛师范校刊

随着山东省“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的要求,具有中专学历的毕业生将无法再从事小学教育,从2010年起青岛师范学校停止招收师范生,整建制并入青岛58中。因青岛师范学校最后一届在校生到2014年毕业,2014年前暂时保留青岛师范学校。

2014年,市教育局决定将青岛师范学校并入青岛艺校,有80多年历史的青岛师范告别了最后一届毕业生。

青岛艺术学校创办于1952年,前身为青岛市第五十二中学,1989年命名为青岛艺术学校。2008年,青岛市第十一中学女专部(原青岛女子中等专业学校)、青岛市第十三中学并入青岛艺术学校。

2016年,青岛师范学校与青岛艺术学校合并,经过修缮、新建,2018年3月,青岛艺术学校整体搬迁到师范学校校区,至此开始了新的艺术教育春天。“城市记忆”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载体,历史名校李村师范就此谢幕颇多遗憾、殊为可惜.......。

“南有南京晓庄师范,北有青岛李村师范”,最后再来对比一下曾经与李村师范齐名的晓庄师范的历史延续。

1927年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陶行知先生即以“教学做合一”指导学校实践。蔡元培先生赞之为“现代教育方法中最好的一种”,同年10月,蔡元培任学校董事长,并在校执教,并亲书“教学做合一”校训匾额,供师生观摩践行。著名乡村教育家赵叔愚任第一院 ( 小学师范院 ) 院长,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任学校指导员及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复办南京晓庄学校。1991年,促进南京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与南京教育学院合并。

2000年3月,为进一步实施南京市“科教兴市”战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组合新建南京晓庄学院(本科院校),实现了陶行知先生“回国三愿”中创办“晓庄学院”的意愿。2016年8月31日,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南京晓庄学院。

再看看如今青岛师范学校的现在.......,历史是最好的评判。

2011年12月26日,青岛师范学校建校纪念碑被列为李沧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3月9日,青岛市立李村师范学校旧址被列为李沧区第一批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本文编辑参考源自《青岛市志·教育志》、青岛档案信息网、青岛新闻网、小猫猫1973的博客、众子的博客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喜欢请关注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给我好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