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东亚文明以中国为核心,日本孤悬海外,一向不被重视。大和民族的祖先应该是来自东南亚的矮黑人种,与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人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这个距离大陆不算很远的岛国,一边吸收着中原的文明成果,一边总想入主中原,成就一番霸业。到了近代,目睹西方列强的先进科技,日本发现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蒸汽机和铁甲舰让海洋从天堑变成了通途,这是岛国的天然优势,使日本第一次处在与中国竞争的上风位置。同样是岛国的英国能称霸欧洲乃至全世界,日本人为什么不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日本在硬实力上是具备条件的,列岛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众多良港,人口和国土面积并不比英法等欧洲列强小,只是矿产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一边拼命赚取外汇,以进口所需的各项资源,一边向海外扩张,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缘态势,限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东部沿海有一条天然的岛链,从北方的库页岛、千叶群岛、日本列岛,到琉球、台湾、菲律宾群岛一线,几乎完全遮盖住了中国通向太平洋的所有航道。

不幸的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使中国从来没有意识到要抢占这条岛链,直到明朝,对澎湖的重视程度也要高于台湾。明清两代的海防建设以保卫广州、福州、宁波、京畿等沿海重地为主要目的,完全没有御敌于海疆之外的想法。

日本从1867年开始明治维新后,马上着手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张。往北:加快吞并北海道,同化原住民虾夷人,使北海道完全成为日本本土,然后向千叶群岛、库页岛移民,准备踏上亚洲大陆。由于俄国的阻拦,日本在北方没有完全成功,但也控制了进出太平洋的通道。

往南:利用清朝的疏忽和无能,先吞并琉球,再觊觎我国的台湾,封锁我国的太平洋通道。琉球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但在日本大名的胁迫下,曾经同时向中国和日本称臣纳贡,给了日本吞并的借口。

而清朝在鸦片战争后,虽然已经意识到海防和海疆的重要性,但李鸿章等人缺乏建设远洋海军的意识和能力,北洋水师的真实用途只是一支要塞舰队,用来保卫渤海和京畿重地免遭侵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洋水师和德国一战时的公海舰队一样,失败是注定的,不可能打败以制海权为目标的日本联合舰队和英国海军。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甲午战争清朝会败得这么惨,一下子丢掉转琉球和台湾。

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实际控制了琉球,李鸿章等洋务派也曾经考虑过是否要救援琉球,但最后的结果是放弃这个传统藩属国。李鸿章等人认为藩属国对中国的屏障作用已经失去,与其分散军力用于海外,不如确保本土不失。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差不多同时开始,但清朝满足于器械上的些许进步,日本则是在国家战略、军队建设等诸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完全超越了清朝。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看起来仍然是个蕞尔小国,实际却在财政收入、军事和工业等领域已经接近或超过清朝。更何况,清廷一直在限制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根本做不到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对日作战。

等到北洋水师被歼、辽东失陷后,清廷再想组织军队打败日军为时已晚,这些朝廷军队还不如淮军呢。清廷这种鼠目寸光、得过且过的心态,最终害了自己和整个中华民族。

另一方面,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暗中扶植日本对抗中国,他们知道中国的潜力巨大,不愿意中国崛起后重新夺回东亚的控制权。因而在甲午战争中名为中立、实际站在日本一边,打掉了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希望。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割让琉球和台湾,用时28年日本完成了对中国的岛链封锁,获得空前有利的战略地位,而中国直到今天仍在为突破岛链而奋斗。

由此看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崛起的唯一希望,但李鸿章等洋务派本身的短视和无能,加上清廷的自私和懦弱,使中国失去了这个机会,苦苦挣扎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49年才获得解放,重新有机会崛起。幸好这一次我们把握住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再仅仅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