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5月7日四川日报第11版“天府周末·文化潮”刊发长篇报道,对达州日报社倾力打造的515艺术进行了全面介绍,揭示了“这个立足国际视野、秉承先锋前沿理念的艺术园区是如何从昔日的炸药仓库‘华丽’转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515艺术创窟供图)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位于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的515艺术创窟迎来不少游客看展打卡。

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冷军……这个去年年初才开园的艺术园区,一年多以来,已展出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画家作品,迅速成为达州新的艺术高地和文化名片。

4月27日,由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达州日报社承办的“行走初心地•媒体看达州”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2021年年会暨2020年度四川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会就在515艺术创窟拉开序幕。来自全省40余家媒体的近百名编辑记者,也得以实地探访,这个立足国际视野、秉承先锋前沿理念的艺术园区是如何从昔日的炸药仓库“华丽”转身的。

现场展出的青年艺术家曾朴的作品。简霞/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昔日军工厂“变身”艺术高地

达州515艺术创窟,坐落于罗江场镇背后两山夹一水的一个狭长地带上。在这里,有一个高约30米、宽约60米、深约70米,总面积为1700平方米的巨大天然岩洞,当地人称其为“仙女洞”。

515艺术创窟得名于其前身——代号为515的一个国防战备要地。由于天然的地势优势,在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任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张爱萍将军亲自部署,将这里作为国防军工炸药的一个存放基地,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军队搬走后重新将仙女洞移交给当地,后交由达州日报社开发使用。这里,也曾打造过“仙女洞巴渠文化自然村”,一度人气兴旺,但随着文旅市场环境的变化,又逐渐没落。

2020年1月10日,淡出人们记忆的仙女洞,突然华丽归来。当天,515艺术创窟正式开园,80余名国内知名艺术家,近200件绘画、雕塑、装置、实验影像等多形式的艺术作品集中亮相,昔日的炸药存放仓库和营地,变身成为艺术展馆,魏传义、刘伯骏、罗中立、冷军等业内顶尖画家的作品,都在这里展出,这次活动也成为达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艺术盛会。

现场展出的艺术家方力钧的作品。

515艺术创窟艺术委员会主任蒋晓树告诉记者,515艺术创窟的由来,其实与达州大修当代艺术村也有着密切关联。

2007年,龙飞、、冉启泉等一批达州当地画家受到全国当代艺术热潮的感召,到达州北外镇原汽车大修厂租下10余间厂房,改建成艺术工作室,逐渐形成一个自然生长的艺术村,并在业内开始有了名气。

2016年,由于城市发展建设需要,大修艺术村被纳入拆迁,数十名艺术家工作室无处可去,与此同时,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不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其实都有着更深的沟通交流的需求。

“由于自身独特属性,达州日报社一直密切关注本地艺术的发展,长期肩负着宣传推广达州文化艺术的使命,为此决定利用仙女洞闲置资产打造一个新的艺术园区。”蒋晓树介绍,2017年,达州日报社成立达州市尔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对仙女洞的开发改造,命名为“515艺术创窟”,邀请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负责艺术展区的前期规划。

虽然“承接”了大修艺术村的血脉,但在整体规划之时,515艺术创窟就定位为具有“地方•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园区,在立足本土的同时,兼具国际视野。

“整个艺术园区共规划有4个艺术展馆,都是利用原有资源改造,基本保持其天然原貌,目前已建成开放1、2、3号馆。”蒋晓树介绍。

其中1号馆依托留下的天然洞穴原貌改建为洞窟美术馆,洞窟壁上的装置灯光,配合声光电等多种形式,让现场观众与展览产生极强融入感,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如今,这里已跻身“网红”,在小红书上,有许多人分享打卡感受。2、3号馆则是利用军工基地建设留下的石砌营房改建而来,正在建设中的4号馆,同样也是一个洞窟美术馆,计划将于5月底正式对外开放。

此外,园区中还利用闲置空地兴建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短期驻留工作室等。龙飞、刘承川、、冉启泉、郭玉川、王毅、徐灏、蒲明、赖琳等从大修艺术村搬迁的艺术家们,都已正式入驻。

石砌营地改造为3号展馆。(515艺术创窟供图)

大巴山中走出的艺术家们“回到”大巴山

在515艺术创窟开园展中,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的素描小稿和冷军的人物肖像作品《肖像之相——小唐》,颇受关注。许多观众惊讶,一个小镇上刚刚建起的美术馆为何能够吸引如此有分量的画作?

其实,对于罗中立和冷军来说,作品在达州展出,更像是一次寻根溯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立足于四川美术学院,在叶毓山、魏传义(达州蒲家镇人)等艺术家带领下,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周春芽等一大批四川画家集体兴起,以“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为特征,在中国当代美术开启了新的潮流,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究其根源,这一笔与大巴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四川画派中的不少人,或在大巴山出生生长,或曾到这里从事美术创作,大巴山的人文风貌、乡土人情,给予了他们艺术创作丰厚的滋养。

罗中立,出生于重庆,中学时到大巴山采风体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在达州钢铁厂当了十年的锅炉工,并在达州参加高考,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开园展上根据《父亲》创作的装置艺术。(515艺术创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巴山的这段生活经历,在罗中立的艺术创作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他的代表作品《父亲》,被誉为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和发端作,其人物原型,正是大巴山的一位农民邓开选。

头裹白色头巾,黢黑的脸上,布满沟壑般的皱纹,眼神直视前方,眼眶深陷,嘴唇干裂,双手捧着一个盛着清水的粗瓷碗——现场展出的虽是素描小稿,但一个典型的老农形象跃然画布,依旧触动人心。

而冷军,是土生土长的达州人,其超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的人物肖像系列作品极致逼真,曾被人误认为是翻拍油画作品的照片,其作品《肖像之相——小姜》曾经拍卖出超过7000万元的高价。

得知515艺术创窟开园,冷军欣然允诺将《肖像之作——小唐》拿来展出。展出现场,观众们得以近距离体验“超越绘画极限”,根根发丝都清晰可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策展团队首次将冷军的油画作品采用等比例数码翻拍,然后以摄影的形式高倍放大分解4个油画细节并置展出,照片与原作对比,观众能直观感受出,照相机像素再高也拍不出画作的逼真质感。

“相较于同样规模的城市而言,达州的当代艺术发展相较活跃,从这里走出了大批知名的艺术家,有着当代艺术发展的厚重基础。”蒋晓树说,515艺术创窟,也希望能够让这些从大巴山走出的艺术家们以多种方式重新回到大巴山,让这里的观众能够亲眼看到这些源于大巴山的艺术作品。

石砌营地改造为3号展馆。(515艺术创窟供图)

让艺术走入生活日常

515艺术创窟的展览基本都是免费开放、不设门槛。

“五一”期间,515艺术创窟与成都文轩美术馆联动举办的“城市之间”馆际交流展在2号馆举行,展出何多苓、高小华、方力均、焦兴涛、曾朴等57位艺术家的80余件绘画、雕塑作品。方力钧的大幅油画作品《2011-2012》、高小华的《瞬逝》、何多苓的“杂花写生”系列等,吸引大批游客专门前来。“没有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见这么多高规格的展览,亲眼看到那些鼎鼎大名的艺术家的作品。”

在3号馆中,同期举行的“猫着”修伟艺术展,则是另一种风格,走入其中,形形色色的猫,让人感觉温暖和灵动。

现定居成都的修伟,毕业于川音美术学院油画系,家中有一猫名唤多多,平日修伟作画时,多多便在一旁玩耍,后来,修伟顺手拿起纸笔,勾勒多多的形象、记录多多的生活。

画家笔下多多,或趴或躺,或好奇于眼前世界或慵懒于阳光之下,也令观众惊讶,原来在艺术家眼中,一只猫可以变换出如此多的形象。配合艺术展,还特别推出T恤、茶盒等文创衍生品。

正在展出的修伟《猫着》系列作品。

据介绍,园区开放一年多以来,已先后举办20多场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艺术展览,除了画作之外,还有实验影像、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并签约成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实践基地、四川文理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和艺术创作基地等。

不仅仅为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所服务,也致力于让艺术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此前,艺术区举办了公益讲座、艺术沙龙、艺术导览等一系列活动,带领报名征集的观众,游览并解读艺术作品。

开园以来,业内外对于515艺术创窟的评价反馈,给予了运营者们更多信心。“虽然从地理上来看,很多艺术园区都位于大城市,但在达州,其实也有这样的旺盛需求。”蒋晓树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紧锣密鼓修建中的4号馆,已接近完工。据了解,这里将打造为“青少年美术馆”,并建成配套的培训教育基地,以艺术园区为载体,开展系列美育活动。

达州日报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于达州日报社优势资源,515艺术创窟未来将打造为集艺术创作、文创孵化、艺术培训、艺术展陈、学术交流、城郊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产业园区。

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