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名字叫《关于郑州的记忆》,开头唱的是"为了爱情曾经去过那里,多少次在火车上路过这座城市。"

郑州这座省会城市的出现,和火车、铁路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它有个很有趣的称号——"火车拉来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袁世凯的提议

火车可以拉来一座庞大的城市吗?当然可以,交通发达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有的交通枢纽城市都会比其他的地方得到更快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之中,每个城市都希望自己能够有铁路、有机场,有港口,大家心知肚明,这背后不是出行方便的简单问题,而是整个城市经济腾飞的机会

而郑州在民国时期就获得了这个机会,而且机会来的十分意外和幸运,郑州如今铁路四通八达的原因,要感谢一个人——袁世凯。

在郑州修铁路的意见,是袁世凯首先提出的,认真来说,袁世凯提这个建议不是出于大局,而是为了私心,可这点私心,不是对于郑州,而是为了他的家乡项城,郑州从某种意义上说来,算是袁世凯拉过来给项城"背锅"的。

怪了,修铁路不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是在民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城市有铁路,只能用一句话概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当然,这句话也很适合形容后来郑州的命运。

当时是公元1889年,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依然是清政府,当时的中国在列强欺辱之下,极其艰难的迈入了近代化,开始发展工业

国家要发展,交通必须首先发展,尤其是当时的"洋务派"更是在朝中力主学习西方国家,修铁路,造火车,现在宣传的"要想富先修路"的思路,其实当年的人们就已经想到了。

修铁路的过程并不容易,这件事情的总督办张之洞磨破了嘴皮子才从慈禧太后那里要来了200万两白银的修路经费,这点钱想要修一条联通中原地区的铁路,还不够塞牙缝的。

最后张之洞堂堂朝廷命官只能四处借钱,从富商手里借了一些,从欧洲诸国又借了一些,这才凑足资金,破土动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铁路,就是著名的京汉铁路,原本规划的路线是从北京起,到汉口终,中间贯穿当时中国的几大城市和交通要塞,包括河南的周口以及开封,方案有了,路该修了,这时候袁世凯忽然站起来提意见,否决了铁路从周口和开封经过的计划,建议把铁路的路线改到郑州。

二、是福是祸

袁世凯和郑州非亲非故,这么提意见肯定不是为了做慈善,而是因为他的老家项城就在周口,火车照原定路线会从项城穿过,当时局势那么乱,甲午战争刚刚打完,袁世凯作为军人对于列强的战争手段也是有所耳闻,万一再爆发战争,铁路肯定就是靶子,到时候自己的老家岂不就要暴露在列强的炮火之下?

在当时那个时代,中国的民族存亡都是未知数,袁世凯肯定也想不了经济发展这么长远的事情,保住自己的老家祖坟才是第一要紧事,所以铁路修到周口,在袁世凯这里是万万不行,他坚决要求改道。

听了袁世凯的意见,盛宣怀第一个不乐意,他和袁世凯争执起来,定好的路线要是改道,得偏离原定路线100多公里,兜好大一个圈子,舍近求远,这不是没事找事?但袁世凯又死不松口,两个大人物在这里你一言我一语吵闹起来,场面一时难以收拾。

眼见气氛紧张,总管全局的张之洞对着地图沉思半晌,站出来拍板决定,同意袁世凯的意见

之所以同意,第一是因为袁世凯手握重兵,他的意见不得不考虑。再一个,开封——周口这条线需要经过黄河附近,历史上黄河大堤多次决口,开封的水患也一直是个大问题。万一这边铁路修好了,结果开封发了洪水,那这铁路可就是白忙一场了。

虽然,从当时的面积、人口、经济等种种方面来看,郑州都差着开封一大截,但也不失为一种折中办法,就这样,袁世凯这个建议得到了批准,郑州这个当时在清朝只能排在四线往后的小县城,意外得到了一条铁路,成为了中国最先通火车的城市之一。

三、机缘巧合

用了十年的时间,京汉铁路正式竣工,当时的郑州人可能不知道,这条铁路,会带来怎样光明的未来,可能相比于有铁路的喜悦,当时的人们更担心哪天列强在铁路旁边投几个炸弹,尤其是后来上海火车站还真的被轰炸过,以至于当时郑州人民恨不得绕着铁路走。

但是铁路带来的变化一天天在发生着,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做生意的人变多了,毕竟商人南北往来,走传统的商道怎么可能抵得过铁路快,既然已经走了铁路,那么铁路所经的所有城市自然而然都会变成热闹的中转站,郑州一下子就繁荣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郑州这个城市,建立工厂学校,在这里落地生根,郑州的面积在火车的汽笛声中不断扩张,甚至地位直追当时的省会开封,尤其是建国之后,和平年代让铁路的危险性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优点

郑州以一种惊人的步伐走入了现代化,反而当时的省会开封陷入了尴尬。郑州自第一条铁路开通以来,一路成长,已经成为了河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有时外省来河南开会谈生意,都会直接跑到郑州谈,毕竟火车就在郑州下,再让人家往开封跑,不是折腾人嘛?可是这就意味着,郑州承担了一部分省会的权责

郑州市交通枢纽,开封是几朝古都,谁是省会,河南省的人们也很纠结,但是已经没什么时间去纠结,现代化的步伐不等人,最后,人们选择了郑州,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自开封市迁往郑州市,省会的归属从此尘埃落定,而郑州也不负众望,如今发展为交通要塞国际大都市。

一条铁路,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成为了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这只是因为袁世凯一个私心建议,历史的种种巧合有时候让人惊叹,很多时候,历史的转折点都起于微末之中,命运起伏,福祸相依,有时真是天意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