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从初二的时候就迷上了文学,文学成为他这个乡下孩子,摆脱歧视,摆脱心里寂寞的武器。高考失利之后回到农村,在乡村的那些年又成为了陈忠实写作的宝库,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描写农村的,包括1988年开始酝酿的巨著《白鹿原》。

从刚开始接触写作,他就显露出比同龄人更高的文学天赋,交上去的作文竟然被老师认为是抄袭,随后,他有了第一次投稿,甚至在回乡两年之后,就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陈忠实并不是如他所说的没有写作天赋,只不过,他更显得刻苦和坚持,并且从一开始,就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打开《陈忠实文集》,第1篇就是短篇小说《南北寨》。这篇写于1978年的短篇小说,它的开头竟然和10年后《白鹿原》有神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结构紧凑的短篇故事。

《南北寨》这个故事发生在包产到户之前,以北寨的村民向南寨村民借粮一事开始说起。

半夜三更的,村支书正在入睡,却被一阵紧急的敲门声吵醒。敲门人是大队长,大队长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天亮再说呢,明明所有的春耕安排在会上都已经说清楚了,除了安排村民的春耕还有什么更紧急的事情,于是在这种疑问当中故事就展开了。

故事开始了,却开始介绍起人物的背景来,村支书和大队长是非常融洽的一对搭档,两人走到对方家里,比到自己家里还熟悉,甚至还开玩笑说下辈子要对方生成个女的,然后组成一家子。

这对搭档又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个性急,一个性慢。半夜三更前来打门的人正是性急的大队长吴登旺,他捉到了两个前来买粮的北寨人,他计划把这两袋粮食交出去,一袋交给乡里的干部韩主任,一袋交给北寨的支书吴跃文。

在当时,买卖粮食是非法的,是资本主义尾巴。北寨人到南寨去购买粮食,甚至不惜高价,不惜以细粮换粗粮,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然而,北寨是乡里韩主任的样板点,处处都压着南寨一头,这口气一直压在吴登旺的心头,他要借这两口袋粮食还击,把粮食拿去交到韩主任和吴跃文的手中,让他们看看他们的样板下面是人吃不上饭的困境。

这个开头把所有的事情装了进去,有《白鹿原》第一句的影子。

光卖粮的事情,还不够精彩,陈忠实又增加了借粮的情节,故事就这样开始发展了起来。

在处理卖粮这件事上,支书和队长发生了分歧。常克俭慢吞吞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把粮食拿到韩主任和吴支书的面前也是没用的,乡里的韩主任直接就说过,宁要没粮的社会主义北寨,也不要有粮的修正主义南寨,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

更让大队长吴登旺所想不到的是,支书常克俭要拿出一部分储备粮来支援北寨,具体说是支援北寨的三队,三队的队长找过常克俭,有借粮过难关的想法。

南北寨以前就是一个寨子,到现在分成了两个大队,也是亲戚连着亲戚,朋友交着朋友。常克俭有意帮衬北寨三队。然而,吴登旺不愿意,对方不是样板寨吗?是学习的对象?哪有后进帮助先进的道理。

对这一件事情上支书和队长发生了分歧,要闹到上会议表决的地步,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故事随之来到了高潮。

乡里的韩主任以为是南寨的支书和队长卖粮食,这是对他二人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机会,当然,也是整人的好机会,所以就召开群众大会,当面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进行揭发,进行批斗,然后让他们向北寨一样唱样板戏,扩大他的样板效果。

这个韩主任其实不咋地。解放前是一个没人管的孤儿,后来又卖鸽子为生。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虽被看出有些动机不纯,还是被推到乡里去当上了干部。面对一直不服从他样板工作的南寨支书和队长,早就心存怨恨,这一次抓住了他们两人的资本主义尾巴,肯定不愿意轻易放过。

在会场上却出现了非常戏剧的一幕。卖粮者另有其人,那位庄稼汉当面宣布,既然不允许卖粮,那我就白送给对方,送也不允许吗?集体借粮也是三队队长的无奈之举,大家都议论说,饭都吃不上,还唱什么沙奶奶。

在这场闹剧当中,常克俭和吴登旺站起身来走了,他们不怕被戴高帽子,也不怕挨整,在历次的运动当中他们都经历过了,大不了就是被撤职,以前不是没被撤过,让村民能吃上饭吃饱饭,这比什么都重要。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起承转合,结构做到如此的紧密,一气呵成,那时就可以看出陈忠实的功底。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南北寨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支书常克俭。

他个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做事情慢吞吞的,什么事情都要慢一拍,面对困难时,沉得住气。这种性格的养成有其历史原因,那就是小说当中所提到的“靠边站”等运动,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次运动的人,所以他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

然而,在吃饭问题上他绝不慢。乡里安排的唱样板戏,他用慢去顶着乡里的干部,把精力用在了寨子里的生产上,一大早就带头进行春耕,还谋划着要多杀几头猪,要改善村民的生活。

他还是一个关心村民疾苦的好党员。在听到从北寨来的两个人被关到了马圈里,马上跳了起来,还亲自帮忙扛着粮食出了村。在接到北寨三队队长的求援之后,劝说大队长,要用储备粮去接济对方。

与之相反,大队长吴登旺就是个急性子。遇到事情可以半夜三更的敲门,听到要把粮食借给三队,开始撑胡子顿眼,被乡里的干部韩主任所冤枉,也急得要跳起来。

从斗争策略上来说,吴登旺不如常克俭。

小说中还对乡里的干部韩主任进行了一番描述,这是一个投身革命就动机不纯的人,现在他非常尽力的来抓北寨这个样板,也不过是要做给其它队其它寨子的人来参观的,至于村民能不能够吃上饭,这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他该吃多少还是要吃多少,该抓的样板还是要抓。这是一个脱离群众,只知道搞政绩的乡镇领导。

另外,北寨支书的阿谀奉承,几位村民老大爷的耿直爽快,这些形象也都非常的生动。

写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放到事情当中去,看看他是怎么样决策的,又是怎么样去实践的。透过事情反映出人物的品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方法。

在《白鹿原》中,人物的鲜明特征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众多人物中,性格不重复,遇到事情,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人物如此,一晃而过的小人也是如此,比如小说后半部分,和黑娃一起起义的另一个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从写作学习上,这篇短篇小说也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技巧。

比如小说是在半夜三更的敲门声开始的。这和现在新媒体故事一开始就吸引住人们眼球的要求是相符的。开局的紧张感能够让人们看下去,想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一件事情。

这个开头犹如一个容器,把后面的人物和事件都包括进去了。半夜敲门就为了买粮这一件事,这件事把南寨和北寨的矛盾都概括进去了。

然而这一件事情不是很直接的说出来,陈忠实运用了拖延的艺术。大队长吴登旺进了家里,先介绍一下他们两人的关系,等到可以坐了下来,吴登旺偏要去喝一杯茶,找茶叶,还要和常克俭的老婆开句玩笑。

拖延就等于吊胃口。读者的胃口被吊起来,故事就越精彩。

在冲突的升级方面,陈忠实采用的是递进。首先抖出的是北寨的村民来买粮,南寨村民要价高等合不合理交易的问题。接着,由支书否定了吴登旺的想法,不要用这一件事情来去羞辱任何人。吴登旺想出口气的热情被灭下去了,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常克俭还要拿出储备粮借给北寨,即便他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也要拿到会议上去讨论。

矛盾一步步的升级,一个困难还没有解决好,下一个困难就出现了,这不就是现在新媒体最流行的故事方式吗?

这篇短篇小说的结尾也非常的有趣。他只写了常克俭和吴登旺,在韩主任尴尬的眼神当中离开了会场。以后会怎么样?他们会被撤职吗?北寨村民没有粮食吃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乡里更高的领导,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又会怎么样做呢?故事好像没有结尾,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个优秀的故事要能够启发人,最好能够从人性上去获得某种启示,引发人们的思考,这就是好的结尾。

这些写作技巧,在《白鹿原》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情节一个随着一个的推进,人物跟着情节出场,矛盾渐次展开,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斗法,逐步展开原上的生活画卷,最后的结尾也是在白嘉轩不知所措的观望中结束的。

被选中为文集的第1篇文章,犹如一个商店的招牌,透过这块招牌能够看到商家的底气。我们通过阅读这篇《南北寨》,也看到很多《白鹿原》的影子。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10年,辛苦10年,就能够出现压棺材底的大部头,这是陈忠实给我们的启示。

相隔十年,陈忠实一直都在践行着一些东西,坚持着他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不断用旁观者的眼光去审视着周边的人,寻求人身上体现的文化意义,借此,反映着时代变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剥离,这是他的坚持,也是他的追求,从一开始就坚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