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自家庭院里,今年92岁的王道盛在大家的邀请下,又唱起来这首脍炙人口的志愿军战歌,他的衣服上,整整齐齐地缀着三枚军功章,2枚三等功奖章、1枚纪念章。

半岛全媒体记者 | 黄冬梅

讲起70年前与战友们奔赴朝鲜战场的情形,家住棘洪滩街道的老兵王道盛至今记忆犹新。20岁参军入伍,28岁任通讯连排长,34岁到基层供销社搞生产……这么多年历经沧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段峥嵘岁月,始终是王道盛生命里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这辈子,永远是个兵!”王道盛写满奉献的人生,总能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和接续前行的力量。

“在入伍前,我在学校读了六年书,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所以进入部队后我被安排到通讯连负责发报工作。”王道盛虽已上了年纪,但身体健朗,说起话来嗓音洪亮,讲起过去的经历和故事,眼睛神采奕奕。参加抗美援朝初期,王道盛在战场上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用报话机将收到的无线电信号准确快速地传递给译电员。初上战场,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枪林弹雨,“没开火时很害怕,等真正打起来,反而不知道害怕了”。

王道盛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由于部队经常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兄弟连队间的电台联系就至关重要,所以连队打到哪里,他就要跟到哪里。“电台必须24小时值守,任务紧时一天要发出30多份电报。”当时战地多是山地,王道盛有一次背着40斤电台转移阵地时,连走了一天一夜,后背的肉被磨烂出血,脚底被磨破,脚后跟磨得露出骨头。

战场上的艰难困苦,常人无法想象,战争的洗礼,锻造了王道盛和战友们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当时正值寒冬,经常是零下三四十度,电报员双手需要长时间暴露在外,所以王道盛手上的冻疮一直没断过。“为了祖国、为了胜利,我们从不喊苦叫累。实在冻得受不了就搓搓手,跺跺脚。”王道盛说。除了环境条件恶劣,在战场上负伤也是常有的事,“轻伤不下火线,如果是重伤,就跟着部队转移,走到哪拉到哪。”一路征战,王道盛身落下大大小小几十块伤疤,但对于他而言,“每块伤疤都是勋章”,都是戎马生涯的印记。

对于王道盛而言,“每块伤疤都是勋章”,都是戎马生涯的印记。

1953年王道盛根据部队安排回国考上了原沈阳通讯学校,1956年毕业后又回到部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成归来的王道盛当起教员,为部队培养大批的报务员,1959年他被授予少尉军衔。那是王道盛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他埋进记忆深处。1963年王道盛转业被分配到地方供销社工作,这期间他带领全体职工埋头苦干,在那个困难年代为建设祖国做出了贡献。英雄本色,公仆情怀,脱下军装的王道盛在人们眼中,是一个心系集体的生产队长,一个躬耕乡野的庄稼汉,一个大公无私的退役老兵,为大家所敬重。

如今,92岁高龄的王道盛,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从没有过多的要求。他说,自己曾目睹许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他能活下来,这是命运对他的厚待,他要替牺牲的战友们活好每一天。只是偶尔午夜梦回,他也会透过历史的长河,再踏上当年的那片战场:低矮潮湿的防空洞、炮火覆盖的上甘岭,可爱可亲的战友,历史深处的冲锋号角,总是在王道盛的耳边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