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导师郦波,和网友“一凡和尚”因为写诗的事情掐架,一直掐到了“口吐芬芳”。前者说,“见几只王八,撕咬自嗨”。

古诗文爱好者的圈子,只有鸡蛋篮子那么大。稍微一不注意,蛋就要碎了,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从前是看《百家讲坛》知道郦波的,也知道他爱写诗,但当时也没有人骂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幸的是,他上了《中国诗词大会》上完了节目,下来就继续写诗,于是就出了漏子。一时间,各类不太知名的“作协会员”、“XX教授”,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仿佛全网七、八亿人都在骂郦波,大家骂他什么呢?自然是诗写得烂,人还自恋。更加奇葩的是,有人因为他“诗写得烂”,竟然把他和方方并列,并且要让他发文向大众致歉。

还有一个好玩的事,就是有人把郦波“闯祸”的那首《旅夜作书》和“一凡和尚”、“当代诗王”以及“电脑作诗机”的作品,集体放出,让大家投票选优,结果最后胜出的居然是“电脑作诗机”。

一、郦波原作《旅夜作书》

《旅夜作书》
长夜永怀难自问,欲笺尺素赏音稀。
一身多少江湖事,明月清风弄我衣。

郦波的这首诗,目前存在很多的争议。在这里我还是按照习惯对它进行“白话意译”,以便让大家了解,作品的本意是什么。

漫漫长夜,欲说心事,事难说。想替从前那一封书信作注释,但是又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因为,世上没有“知音”人。惹了一身江湖恩怨,是是非非,谁人懂我?唯有清风、明月在撩弄我的衣衫。

这首诗在意译过程中,参考了郦波在社媒上的注释。因为对古代诗歌的理解,除了要根据字词本身的意思判断,也要考虑作者的笺注。做签注也是有传统的,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第一句中的“永”字,当“咏”讲。第二句中的“赏音稀”,“一凡和尚”一度认为是“强行押韵”生造的一个词,所以拗口。但是后来郦波在相关回复中证明,是出自前人的诗歌。

另一个争议是“欲笺尺素”的“笺”是个动词,“尺素”是名词。“一凡和尚”认为搭配失当。郦波一开始是承认的,但他也解释了这么做的道理。

个人认为,读诗要兼看原作者注,也是说得通的。在这里,我们就不去抠字眼了,全从字面上去意译他们各自的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的亮点在最后两句,“一身多少江湖事”是说,他是一个凡俗中的人,避免不了江湖中的是非。“明月清风弄我衣”是说,他还是有一颗明月清风那样的“诗心”。

明月和清风,属于高雅的东西。它们趁着夜色,时不时地来撩弄一下身隐尘俗中的作者。表面上是在“弄”他的衣衫,事实上是在撩弄他的心思。所以,这一首诗读起来还是很舒服的。

二、“一凡和尚”的《旅夜抒怀》

《旅夜抒怀》
长夜奈何凭自问,欲封尺素雁声稀。
推窗检点江湖事,风月满怀尘满衣。

白话意译:这个夜晚漫长,我心情烦闷,不知怎么办。打算写一封书信寄出去,却没有鸿雁替我传书。打开窗户,细细盘点尘俗凡事。夜风和月光,迎面扑了一个满怀。

“奈何”就是无可奈何,而“凭”在这里当烦闷,类似张衡《西京赋》:“虽斯宇之既坦,心犹凭而未摅。”

我们可以看到,“一凡和尚修改后,就把郦波老师原诗要表达的意思改没了。因为他纯粹是从自己对诗词格律的理解出发去“削足适履”,完全没考虑《旅夜作书》原作者的创作动机。

第一句且不说,第二句“封尺素”也没看出比“笺尺素”更高明。并且句子的意思,完全违背了郦波原作表达的含义。原作第二句表达的是作者想给书信作注,却因没知音欣赏而放弃了。

第三句中,“一凡和尚”继续发挥在细节上的想象力,他开始盘点“江湖事”。这样一来,就显得诗中的人“特别小气”

白天遇到了烦心的俗事,夜晚还要推窗户,细细琢磨,我白天到底惹了些什么人?难道是要找个小本本记下来,方便将来一一清算吗?

最后一句“风月满怀尘满衣”,完全没有表现出郦波原作的意境。在原作当中,明月与清风是高雅的,作者本身就是被明月、清风所戏弄的俗人

郦波原作最想要表达的是,传统文人对“清风明月”高洁品性的向往。所以,如果仅从诗的意境上来讲,显然是郦波老师原作较好。

三、“当代诗王”的作品

刀月如钩钓梦魂,苍茫一线觅知心。
作浪江湖五千载,生死相依两昆仑。

“当代诗王”这个名字,一听就很霸气,所以他写的诗也同样是霸气十足。名字是《旅夜作书》,内容就是“借题发挥”了。他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

“刀月如钩钓梦魂”大概是说:月亮就像弯刀一样,吊起了我梦中的魂魄。我由梦中惊起,所为何来?因为,我想去寻找我生命中的知音。

触目之处,天水苍茫,远方唯余一线,也许,他在那里?我在江湖上兴风作浪了五千年,只为寻一生死相依的朋友,肝胆相照两昆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这首诗并不是有感而发的,所以这首诗虽然用词相对“大气”,但是显得太过生硬了,大家一看就懂了,就不多说了。

四、深受网友喜欢的“电脑作诗机”的作品

旅馆凄凉夜未央,青灯相对一书囊。
平生自有诗情在,今日愁多酒力狂。

这一首诗,不知道是网友用哪一款自动作诗机写的。因为《旅夜作书》是一个老题目,同样的作品很多。电脑检索前人用词,操作还是很快的。

为什么大家觉得它好呢?因为这个版本,理解起来很容易,几乎没有任何看不懂的地方。这一首诗同样也营造了一个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

有一个书生,晚上独自在旅馆里发呆,第二句用“青灯独对一书囊”解释了他发呆的理由。他可能是去进京赶考,没有考中,因此才会“凄凉”地,独自坐在旅馆里。

第三句是说,他平生就是一个诗人的性格。正好今天发愁情催发了诗性,于是借着狂劲的酒力,来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首诗逻辑自洽,语言通顺,场景、细节、情绪渲染皆到位,并且还通俗。看得懂,又能让人感受到诗中饱含的情感,因此叫好的人多。

不过,“电脑作诗机”作出来的这首诗,明显是“大数据拾前人牙惠”,所以比起郦波原创的难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结语

白居易说: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事你就写诗抒情,没事不要无病呻吟。

郦波的原版《旅夜作书》原来是因为有事才作,写给自己看为主,写给粉丝看为辅,不必刻意“通俗”。但是假如为了传播,或者为了给大众看,还是可以改进得更通俗一点。

至于“一凡和尚”,略通诗略,不通诗情,强行“削足适履”也没意思。“当代诗王”写得不好,狂得好玩儿。没事可以继续发发狂,网友们肯定喜欢。

下面说一下,“电脑作诗机”的创作,为什么最受欢迎呢。你别看它只是通过人工智能,拾取前贤牙惠,但是它是真地面向读者在进行“商业化写作”

第一,它的遣词造句,能让普通人看懂;

第二,它的诗句中有强烈的情绪表达——“酒力狂”,并且这种情绪是顺其自然的,前面三句中有铺垫;

第三,它拥有四首诗中,“最近距离的人物细写”。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把一位失意书生,夜投逆旅,独坐孤灯之下的一举一动,全都“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比起“电脑作诗机”的作品,郦波的诗是写给自己看的。读者只能勉强欣赏个“句意”,不看作者本人的注释,不太容易产生共鸣。

“一凡和尚”的作品,同样也是改出来给自己看的,第三句的推窗动作,改得还很“机械”化,所以连“句意”也无法让人欣赏。

“当代诗王”的作品一看就让人发笑,想起有一回和朋友说李白的诗,要怎么才能学得会?难道动不动就写“九万里”、“八千尺”,再用一些夸张的句式来堆砌,就可以学到一个皮毛?

另外,在网上看到郦波在抱怨,网友中多是“三季人”,这么简单的诗都看不懂。于是又有人来骂郦波得意忘形,“太嚣张了”。

个人认为:郦波有文人的傲气,他骂人可能也是被逼的。但是骂人终归是不对的,所以双方应该各打五十大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郦波还是“一凡和尚”,还是各位作家、教授们,少拿点时间来掐架,默默地写一些大众读得懂的好诗才是正经事。不然,你们就要被“电脑作诗机”打败了。

另外,动不动就骂“活人”,也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大家还是骂一骂唐、宋、元、明、清的诗人、词人比较好。如骂一下苏轼某首词写得不如李煜好,就没有蹭热度,借机出名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