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Forbes 2015.03

大学沙龙(原哈佛沙龙)

第128期

■时间与报名信息

美东时间:5月16日 周日 9:00

北京时间:5月16日 周日 21:00

■讲座内容

“人类世”时代的科技、权力、资本成为牵引“天人系统”快速变化的“三驾马车”,它们作用于整个星球,具有超国界性、超族群性。对于后两者学界数百年来早有警觉,已有充分反思、批判,而对于前者,由于它披着客观性的外衣,作为手段极其有效,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复杂角色直到近来才逐渐显露,因而学者对其本性仍停留在幼稚理解阶段,对其风险性缺乏足够感知。依据胡塞尔的现象学,现代科技塑造的是高度简化后的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世界图景,它虽客观却不够真实和自然,相反“生活世界”十分复杂且真实,科学的危机表现为对“生活世界”之意义基础的遗忘、背叛。科技创新自有其正面价值,却并非万能钥匙,它也常常火上浇油,徒增焦虑、加速社会节奏。在达尔文式创新和弗兰肯斯坦式创新的分类中,当今科技创新多属于后者,它常异化发展,放大系统差异,导致大范围的不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只是这些不适应的表现之一,也令恐怖主义成为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天人系统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若想避免自毁,必须想办法约束科技的创新速率。怎么办?哲学的主要任务不是马后炮地解释和吊书袋,而要提前介入。主讲人想讨论:1.人文学术如何在充分了解现代科学性质、方法的基础上反思、批判它们,提升全社会对科技创新风险的感知能力?2.可否在科学传播系统中引入超国家结构,倡导新型学术良知?3.从伦理上抬高科技职业准入门槛,推行职业宣誓制度(类似希波克拉底宣言)和国际立法。4.通过全球合作,提高透明度,公示介入先进武器及其他高风险项目研发者的名单。难点是,能否清晰划界,谁来划界?现在难做,何时能做?5.可否通过复兴平行于自然科学的、古老的博物之学(natural history)而推动相关难题的部分解决?

■演讲嘉宾

主讲人:刘华杰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本科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博士。近些年致力于复兴博物学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一种综合性的新哲学。主要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中国类科学》《看得见的风景》《博物人生》《天涯芳草》《檀岛花事》《博物学文化与编史》《中央之帝为浑沌》《勐海植物记》等,主编《中国博物学评论》《西方博物学文化》。获得霍英东奖、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文津图书奖、大鹏自然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台湾吴大猷科普佳作银签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2019中国好书奖等。《中华读书报》2019年度学者,湛庐2021年度思想引领者。

评议人:田松

■ 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曾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任教多年。研究领域涉及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伦理、科学社会学、环境哲学、科学人类学、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研究等领域;是科学文化运动、新博物学运动、科学传播理论建构和生态文明理论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主张跨学科案例研究,提出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生态)的研究纲领。著有《科学史的起跳板》《警惕科学》《稻香园随笔》《学妖与四姨太效应》(合著)《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一触即崩》《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等。

主持人:刘孝廷

■ 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科史哲所所长,中德莱布尼茨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自然辩证法基本理论、科学技术学、莱布尼茨思想、博物论哲学、文明论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百人工程计划;主要著述有《个体认识论引论》《未来的观念》等10余部,在海内外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及当代创新研究》及多项国内外课题,研教成果曾获省部科研教学一等奖6次及多项国际学术研究奖;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法人),中国科协科学探索中心副主席,国际有机宇宙论学会(BCA)主席,亚洲自然哲学学会主席,多种国际期刊主编或编委。

报名本次讲座,

使用Zoom参与沙龙,向嘉宾提问。

大学沙龙YouTube账号同步直播。

权责声明:

● 嘉宾言论不代表大学沙龙观点和立场。

● 讲座音频、视频、文字等资料版权归大学沙龙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个人、媒体不得编辑、传播。

(本文转载于“大学沙龙”公众号,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