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午饭后,豫北某农村庙会戏台前,二三十位老人等待下午的好戏开场。(王子瑞 摄)

初夏的太阳很是毒辣,温度足有30度,个别老人打伞遮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几个老人索性睡到了戏台上。

戏台前方约50米处,几个空凳子的主人大约是在附近乘凉休息。

两个老人拎着凳子前来。来得早,可以选择相对好些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戏曲的受众,老人是绝大多数。

到几里地外的村子赶庙会看戏,是很多农村留守老人的一大乐事儿。

离家远些的,听了上午的戏,中午不回去,在庙会上随便买些东西填饱肚子,等着继续听下午的戏。

电动三轮或两轮车,是一些老人的交通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戏台南侧的一座房屋荫凉处,坐满了等着听戏的老人。

【本组照片,拍摄于三年前】

戏迷:喜欢看戏或唱戏而入迷的人。

徐迟 《牡丹》三:“ 姚黄 在舞台上更红,交际生活也更繁忙。许多戏迷迷上她。” 沈从文 《大小阮》:“这学生平时除读书外毫无他务,一自本学期和 大阮 同住后,竟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了。”

对看戏或唱戏非常入迷的人,指喜欢看戏或唱戏而入迷的人。其中的铁杆者又叫票友,中国戏曲有忠实的观众群。这些观众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酷爱戏曲的戏迷,一部分是不但爱看戏,而且自己还爱唱戏,甚至粉墨登场的观众。这后一部分就称做“票友”。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是指不以演艺为生的戏曲曲艺爱好者,即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释义: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 清 初八旗子弟凭 清 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另取酬,后因有此称。

【出处】:老舍《赵子曰》第十五:“票友们、伶人们都称呼他为 赵老板 。”

【示例】:夏衍《力与巧》:“过去有一位票友下海,演完了之后向他的师父请教。” 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住在河边村子里的人们就有一些爱尽这种义务的,和爱唱戏的票友一样。”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其意是指喜欢演戏唱曲的爱好者。据说昔日中国戏坛有许多名票友,其演技、唱腔、扮相,都胜过台上正角,京华、沪宁都有名噪一时的票友。票友从来不为钱去演戏,倘若兴致浓处,水袖长衫、长靠短靴,也只是为了一个“玩”字,却决不会收那份“包银”。

票友大多数是为自唱自娱,如清朝的皇室的爱新觉罗·载湉、贝勒爱新觉罗·载涛、夏山楼主、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同仁堂的经纪人周子衡和上海的杜月笙、银行老板冯耿光、张伯驹、生理学家刘曾复都是造诣很深的名票,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不少人由业余转为专业演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海”,如老生张二奎、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郭仲衡、奚啸伯,花脸黄润甫、金秀山,小生德珺如,老旦龚云甫、卧云居士,琴师李佩卿都是京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近年票房活动非常频繁,甚至远远超过了专业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