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地方,方圆百里,不算大。龙凤山、卧牛山、赤岩山拱卫着一个盆地,山不高,但有故事,这就是腾蛟。这里有我县最早的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考古专家曾在龙凤山、卧牛山上发现了大量的商周时期的印纹陶片和一些新石器时期的石锛、石箭头、石箭镞残片。这些有温度的文化遗存,让人怀想那3500多年前瓯越先民在这方土地上刀耕火种的生活场景。早在南朝刘宋时期,永嘉太守谢灵运寻访到此,所见“水石之间,惟甘蕉林,高者十余丈”,那漫山遍野凌云潇潇的芭蕉林,何其苍莽。这是1500多年前赤岩山上的原始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千年的古风古雨,滋润着这一块钟灵之地。最早闯入这一块山岙拓荒的,当数郑家人。宋绍兴三十年(1160),郑氏族人自闽东赤岸长溪迁徙平邑北港四十二都带山,传八世,因带山地僻人稀,猛兽逼人,九世祖郑闻亮见山脚河尾地处平垟,负山面水,宜聚族开疆拓土,遂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转迁河尾安家落户,十几户郑氏人家自成一个小村落,名郑家堡。

群山环抱的郑家堡,在朝晖夕阴中陆续有人家迁来定居。宋嘉定年间(1208-1225)林复明自瑞安县黄寮迁居郑家堡林家岙肇基;宋宝祐四年(1256)林则祖携子林景熙自平邑北港盖竹迁居郑家堡林泗源肇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白文静自闽南安溪县坑墘迁居郑家堡驷马双溪口肇基;万历四十二年(1614)王荣珍自闽南安溪县新溪里田头村迁居郑家堡带山肇基;万历四十四年(1616)苏怀泉自闽南泉州南安县东田迁居郑家堡带溪边肇基;明天启六年(1626),王思勋、思绩、思勷昆仲自闽南安溪县长泰里岩岭迁居郑家堡翔园肇基;明崇祯二年(1629)白文勋自闽南安溪县宫兜迁居郑家堡湖窦肇基;清康熙十二年(1673)周功明自闽南泉州南安县西峰迁居郑家堡肇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数百年以来,各姓人家在沃野十里、林壑优美的郑家堡生息繁衍,开宗成族。“郑家堡”“林泗源”“湖窦驷马白”“带山翔园王”“带溪边苏”“薛岙宫后周”……这些枝繁叶茂的大族,人文蔚然而起。

从郑家堡走出去的风流人物不胜枚举,诸如宋“六君子”林则祖、爱国诗人林景熙、驸马都尉杨正臣、元代诗人郑昂、明代儒家白敦鲁、清代佛学大师晓柔、太平天国将领白承恩、武科进士林桂芳、近现代化学家苏步皋、数学家苏步青、白正国、瓯派人物画鼻祖苏昧朔、百岁棋王谢侠逊……他们是当地各个宗族的翘楚,也是郑家堡的荣耀。

世居这一隅山野的乡民,祖祖辈辈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多蓬门荜户。率先从郑家堡崛起的朱门大户,当数苏振音(苏怀泉之七世孙)。他出生于诗书人家,例贡生。他在清嘉庆年间,走出郑家堡,北上苏沪,南下闽粤,货殖茶叶,成为富甲一方的名流,时有“水头街黄斯统,郑家堡苏振音”之谓。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家有良田八百亩的苏振音在带溪边兴建宅院,极尽豪华之能事,以致于“红楼”的名声盖过了苏振音那诰封六品布政司理问的官声。

40年后,同样靠经营茶叶致富的苏清储(苏怀泉之八世孙),也在带溪边耗巨资建宅院,造苏式大门台,乡人习称“苏州门屋”。带溪边苏家的发家致富,激发了郑家堡人的经商热情,于是当地出现了“翔园街”“墩头店”的商业萌芽。迨至清光绪初年,行商坐贾汇集带溪之滨,苏、周、白等族人纷纷于此设店开市,一时间商铺骤增,逐渐形成诸多族姓杂居的街肆集镇。

乡人颇感“郑家堡”的地名已名不副实,时有当地一座周家门台石碑有“祥绵起凤,瑞霭腾蛟”句,与唐王勃“腾蛟起凤”熨帖,乡绅以闽南话“腾蛟”同“郑家”谐音,更名“腾蛟堡”,后去“堡”字,统称“腾蛟”,民国19年(1930),置腾蛟乡。《平阳县志》载,民国8年(1919),民间俗称四十二都的28个村中,依然有郑家堡村,可见民国初期尚保留郑家堡地名。现今的郑家巷便是800年前郑家堡的一个历史背影,也是腾蛟集镇的渊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俯瞰这一个山间盆地,腾蛟的容貌一目了然,西首湖窦溪与北面的驷马溪汇合于镇子的街头,注入大溪。这一条叫带溪的溪流从盆地中间流过,流得悠悠缓缓,她在集镇中央拐了一个U字型,仿佛在驻足拉家常,向人们诉说着关于河尾,关于郑家堡,关于腾蛟的尘光往事。一方腹地,光阴荏苒中,腾蛟堡街自然生成。

老街自西向东走势,二里许,狭小,但很规整,路面石板铺砌,临街屋宇鳞次栉比,多木构阁楼,二层,上宿下店,格局基本类似。“街上的人流,山边的溪流,从来没有停流”,当地的耄耋老人形象地描述出当年腾蛟堡街和亭子街的市井喧嚣。街上周同美茶行、白日昇茶行、周益兴百货店、白协丰百货店、白益大棉布店、葆真堂药店、养生堂药店、同仁五香干、徐盛旺豆腐坊、黄厚丰钱庄、白惟成钱庄……这些响当当的商号,市声远播十里八乡,一句“同美、益兴、广和、白日昇,字号通天津”的民谣,至今仍然在坊间流传着,透露着百年老街的商贾繁华。

腾蛟素以传统手工艺蜚声浙南,这是这座镇子的底气。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来自茶都安溪的白氏人家,凭祖传茶艺开始制茶,代有传承,到清光宣年间,制茶业成为腾蛟的支柱产业。当时腾蛟集镇上茶厂林立,四方来商,白丰泰、白联友、黄益隆、王八宝、杨永廪等茶馆出品的茶叶,北销京津,南下闽粤,为腾蛟堡带来了真金白银。万历四十七年(1619),鲁明、鲁通在凤巢后庄设窑烧陶,衔接至今,丰富着缸窑村的内涵。明天启六年(1626),翔园工匠王思勋兄弟专业制作的织棉布、丝绸的竹筘,时与福州南门头、处州太平村竹筘齐名,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缔造了“郑家堡竹筘”的全国品牌。清康熙十五年(1676),当地铜匠邓武卿首创金属番薯刨,后几经改良,“秀溪薯刨”扬名国内外。清咸丰年间(1851-1861),苏尚魏在带溪边成功培植洋青,开始生产靛青,后不断发展壮大,民国30年(1941)之后,腾蛟靛青业进入鼎盛时期,仅带溪边村落就有40多家靛青作坊,当时“带溪靛青”的名号走红瓯越大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苏合成在带溪边创办榕树下榨油厂,因成品油供不应求,又于民国3年(1914)创办了六门碓榨油厂,这两家厂子的产品以价廉物美行销瓯南闽北,名噪一时。

民国元年(1912),南陀村孙逢测创办了平阳县首家家庭织布厂,专业生产“洋布”,产品热销闽东福宁府。民国9年(1920)许,周祥、周开奕借用周氏祠堂创办腾蛟堡第一家织布厂,生意红红火火,布匹远销东三省,挺进苏沪杭。民国16年(1927)周家兄弟在腾蛟堡宫后新建了“华成织布厂”,宏图大展。尔后,当地能人相继兴办了周月楚、白益大、苏兴华、杨广泰、白益新、苏联安等织布厂,一时间腾蛟堡的织布业蒸蒸日上,在整个民国时期占据了浙南的半壁江山。

民国25年(1936),卷烟业在腾蛟风生水起,陈谦在腾蛟堡街开办义华卷烟工业社,苏尔开在带溪边开办大一卷烟工业社,张维炮在霞山开办利民卷烟工业社,同时出现了大批家庭卷烟作坊,成为平邑南北港的主要烟草市场,时浙江省海关和专卖局特在腾蛟堡设立办事处,这在他乡实属罕见。卷烟业的勃兴派生了印刷行业,民国26年(1937),带溪边人苏春庭从洋行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脚踏圆盘机,专业印制本地产卷烟的香烟盒,腾蛟印刷业由是发端,历八十载,长盛不衰。

业余饭后的休闲时刻,镇上的人是离不开象棋的,当地人喜爱的象棋可以直接镶嵌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榕树下,凉亭里,街头巷尾之间,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人在楚河汉界上捉对较量。老的少的,相识的陌生的,人们以棋会友消磨着静好时光。象棋之于腾蛟,它是有根的。平棋村薛岙出土的那一块宋代宝应象戏棋盘石,彰显着象棋活动在这一带乡间的源远流长。碧源村溪头那一方打造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的石棋盘及五块石凳,令人浮想起那个叫毅庵的棋盘主人,在482年前的一个春光融融的午后,跟一帮同好快意博弈的画面。人们还可以从马车、下炮、驷马、平棋、杉棋垵这些古老的村名当中,感受到腾蛟人的象棋情结。象棋在腾蛟堡风行,在这一块热土上走出中国棋王,培育出“全国象棋之乡”,自是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座镇子一向民风淳朴,也许这跟乡民钟爱象棋不无关系。方正质朴的社会氛围,酝酿出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慈心高义。暖暖的秋光映照着林泗义井,这一泓来自700年前的甘甜犹在心田回味。带溪上,苍老的联安桥在每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流露着淡淡的乡愁。亭子路畔,苏步青故居承载着一个梦想,在木铎金声中闪烁着科学救国的光芒。青芝山下,霁山碑林、棋王碑林在飒飒松风中静默,“南渡孤忠”的赤诚肝胆和“共纾国难”的家国情怀一如流岚在山岗上萦绕。湖窦村口,那雄浑肃穆的白承恩之墓,凝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今天,我漫步腾蛟老街,有谁知,八月初七庙会,连着一个人还有一个悲壮的传奇。思齐亭头凭栏,清澈的溪流淙淙而来,水光潋滟,有人在榕树下对弈,树旁岸边,三五白鹭在逍遥,远山似龙腾蛟翔。面对此情此景,我欣喜地向远山呼唤:腾蛟,腾蛟……

作者:潘孝平

编辑:希文

版式: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