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跟着老师一起来看过上海之春,当时看着舞台上20岁左右的音乐家,真羡慕他们!今天,我终于也有机会站在上海之春的台前独奏!”昨晚,在今年“上海之春”推出的“艺青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族管弦乐精品音乐会的后台,青年竹笛演奏魏思骏感慨道。大幕拉开,台上年轻的艺术家意气风发,台下观演的音乐少年希望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魏思骏在演奏《雪意断桥》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上海音乐家协会自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起,推出一档全新的展示平台“艺青春”,每年举办不同主题、不同艺术形式的新人新作音乐会,多角度展现上海本土青年音乐家的艺术风采,展示音乐艺术新生力量的勃勃生机。首届“艺青春”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选取竹笛、二胡、古筝、琵琶等极具江南特色的器乐形式,依次演奏《初心路》《相思浓》《江南韵》《中华颂》四个篇章,既充满浓郁的江南韵味,也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学术探索。

演出开始前,作为新人演奏家的代表,魏思骏在后台回忆着当年小时候来看上海之春的点点滴滴。一开始是小学老师发的票,“我至今都记得两位年轻的音乐家,一个吉他手,还有一个小提琴手,他们的水平在我看来称得上出神入化。那时,也坚定了我要在音乐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从那之后,我也等不及学校发票了,就用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买票了。”魏思骏说,“在上音上大一的时候,我跟着学校民乐团一起上过一次上海之春的舞台,那次是合奏。而今晚,我是第一次走上台前独奏,圆了儿时的梦想。”

图说:邓翊群在演奏《枫桥夜泊》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另一位年轻的古筝演奏家邓翊群带来的一曲《枫桥夜泊》。在准备上场前,邓翊群搓着双手,还略显紧张:“其实每个春天,我们在学校时都会参加上海之春,来上海之春演奏,就像回到家里演奏一样。”一番话更像是给自己打气。邓翊群的演出曲中融合吸取了昆曲、苏州民歌、丝竹等曲式和音调特色,让听众在若隐若现的宋明古风中,感受江南水乡精致宜人、典雅诗意的风情。

《梁祝》当年正是在上海之春首演的,当时的何占豪、陈钢、俞丽拿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一直以来,青年作曲家、演奏家和青年编导、舞蹈家群体的崛起,是“上海之春”品牌永葆青春的源动力。

“本届上海之春新人新作展示项目占比首次接近50%(第36届同比数据为42%,第35届则为30%)。”上海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乔嘉说。(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音乐会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马上评|年轻的舞台

这是一个青春飞扬的舞台,这是一个新作云集的盛典。今年的“上海之春”,新人新作展示项目占比首次接近50%,成为历年来推出新人新作比例最高的一届;昨天,长三角三省一市艺术院校的音乐学子,也首次在“上海之春”舞台上集体亮相。

十多年前,小学生魏思骏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了“上海之春”的演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台上年轻音乐家的演奏,艺术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而今,已成为青年竹笛演奏家的他,也在今年的“艺青春”舞台上献上了一曲独奏。

在4月28日的开幕直播现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深情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站在“上海之春”舞台上的情形:“还记得当年陆在易老师的作品在‘上海之春’首演,让我去演唱,我当时很惶恐也很激动——我只是上音的一名普通学生,明明有很多比我有名气、有能力的艺术家可以担此重任,‘上海之春’却把机会交给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信任和胸怀,让我铭记于心。”

给年轻人以舞台,让新人新作脱颖而出,是“上海之春”30多年来的传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令人欣慰;“长大后,我将超越你”,则更令人期待。(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