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蹬劲儿】

【蹬】是形容张口即出而又挺拔高亢的劲头。它好像是随口唱出了似的,但其力度却像用脚把音蹬出去那样有力量。这种劲头是由立音与撞劲儿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般用法为:吐字出口后口锋一顿,随即迎着节拍以立音唱出。如《战太平》中“大将难免阵头亡”这句(简谱略);《击鼓骂曹》中“楚汉相争动枪刀”(简谱略);《珠帘寨》中“刘关张结义在桃园”即为口锋一顿后,用劲头蹬出来的撞眼立音。

有时将它运用于行腔当中,一揉一顿后猛地蹬出,似异峰突起,雄劲有力。如《托兆碰碑》中“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这句尾腔,(简谱略)等等……故用蹬劲儿去唱,只要掌握住“蹬:的规律,便可运用自如。

【揉音】

揉”是一种柔中带刚的劲,就像打太极拳似的,,外露柔软内含实力,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唱腔要唱的圆润,也必须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有韵味。哪怕是没有花腔只拖“2—”的长音,也要加上揉着唱的装饰音,成为“(我打不出来了)”或“(省略),这样唱就比直挺挺地唱那个”2—”要好听的多,故称为曲中求直。(省略的地方是曲谱中常用的装饰音符号,我不会打)

从劲头上来说,“揉”是以含蓄的劲去揉,揉到一定程度把劲头一发,就显得特别有力。因此,揉的后面必有一个“顿”的劲头亮出来,这就是蓄而后发的规律。“揉”的劲头常见于“导板”、“散板”里,如《击鼓骂曹》(西皮导板):谗臣当道谋汉朝,这一句的尾腔(简谱略);不仅西皮里有揉的劲头,二黄也有,比如《托兆碰碑》: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这句为腔;又如:《战太平》的二黄散板:撩铠甲且把二堂进,这句(简谱略)其揉的劲头则更明显了。它结合鼻腔共鸣的脑后音,从上面揉到下边,韵味显得特别浓厚。

可以看出凡遇到5 35 3 5;3 23 2 3;2 12 1 2;1 61 6 1等等,均可用揉的劲头去唱。这种揉着唱的声腔,也是京剧独有的韵味和风格。如果遇到5 35 3 5或1 61 6 1 等腔不去揉它,而是一个音一个音地唱,不仅不好听,而且也就不像京剧了。

“揉”也可说它是顿挫前的铺垫手法,有揉有顿才能形成一种刚柔相济的劲头。如果去掉了顿的劲头,便成了气息奄奄的腔儿,它只能专用于表现垂死病危的状态,如《洪洋洞》:“无常到万事休去见先人” 行腔尾音即通过不用顿的劲头,形容杨六郎软弱无力,气若游丝的临终状态。

【断法】

“断”是行腔中一种顿挫口法。书法用笔一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所顿之处,谓之“挫”凡于字的转角处,或笔锋上挑时为之,以显运笔有力。

唱腔中的“断”和书法“顿”的劲头相似,它可以为下面的唱腔推向高潮而作铺垫,使进行中之声腔增加力感。所谓断,是要像顿笔那样一停,继之提笔而书。换言之,断即是顿,,但力度要大些,例如《托兆碰碑》的“反二黄”:“擅敢夺卧主爷锦绣龙朝”这一句的尾腔(简谱略)先于龙字102处一顿(0处顿)增加了下面唱腔的力感,继之于“朝”字唱出后又在板上10顿断,随即作一气呵成之举。经过两番顿挫,形成一泻千里之势,表现了人物壮志不已的心情;又如《击鼓骂曹》之“适才与贼一席话”,这句尾腔和“动枪刀”这句的行腔,(简谱略)其中的0(0上面有个V的符号)的目的,均属为下面的声腔增加力感而使用的铺垫手段。尤其“动枪刀”这句前面的一顿是为撞眼的“5”音作铺垫,其后面之顿断,则是突出人物情感而为之。若无前面的一顿,高音便缺乏力感。后面若无一断一抖的劲头,“枪刀”二字便会显得软弱无力,与人物性格不符。

“断”并不是为了喘气,而是以其顿挫之力度,为唱腔传情方面增加一些色彩。断法上讲究“音断气不断,形收神不收”。也就是说,在顿断的一刹那间,仍然要提着气,保持原来发音的口形位置,使劲头一蓄一发时,音色不变。如果泄了气,变换了口形,劲头也就没有了。“形收神不收”则是指行腔的口形收住,神韵不能收,没有神,唱出来就没劲了。

可是,“神气”,有神必须有气,只有气足,神才会足,实际上也是要保持完沛的气息,有时为求唱的有神韵,在运用“断”的手法之前,可用劲头一抖来领神。如《捉放宿店》一轮明月照窗下之月字唱腔(简谱略)在头眼(简谱略)用劲头一抖,神韵出来了,神却没有收(聚拢起神情),这样唱才会使人觉得唱的有精神,特别显得干净利落,洒脱而有力量。有更上一层楼之力感。反之,则会唱的没精神,也表达不出人物对月感慨之愤懑心情。

断的另一种表现手法为:“闪断”,即耍板时的“闪板”、“闪眼”(亦有称为“削板”或“掭板”的,),无论闪板或闪眼,都要求闪的俏皮,别致,才能为唱腔增添一种有感染力的色彩。如·《桑园会》:“我劝他回家他不往”,其中“回家”二字的唱腔(简谱略)在中眼0532(0上面有个v)一断,闪开了中眼,再接着唱下面的腔,显得美中有帅,也把剧中人秋胡那种挑逗自己妻子的轻浮神态,完全揭示于观众面前。如果不用“闪眼”来唱,而是3532把腔用音符填满,就传不出应有之挑逗神情了。又如《珠帘寨》一个倒比一个高这句(简谱略)在“一个倒” 三字之后于板上02(0上面有个v),闪过了板再吐出“比”字来,顿挫的相当俏皮,这样一唱,便把夸赞的神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顿断”与“闪断”,从曲谱上来看没什么两样都是在行腔当中做刹那间的中断。但所运用的劲头则不相同,其目的和效果自然也不一样。“顿断”的目的是为下面声腔增强力感而进行铺垫,用的是一蓄一发的刚劲。“闪断”则用的是灵巧的柔劲,目的是用以表达申请姿态。,故唱起来显得洒脱又俏皮。但“音断气不断、形首神不收”的法则,,却是一致的。犹如写墨笔字那样,无论是楷书或草字,都有“露白”(或称飞白)技巧,有时一撇一捺顿笔之后,墨没有了,而后面又有了,给人看上去感觉笔画并没有断掉,谓之“墨断意不断”。其道理和唱腔“音断气不断”的说法,是相同的。

文摘自《国剧功与法》 作者:薛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