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产青春电影的通病:一切都是围绕着男主成长而存在的。

作为史上最拥挤的五一档,今年劳动节的影片虽然竞争激烈,但大体上就是《你的婚礼》和《悬崖之上》两部作品领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总票房来看,《你的婚礼》可能会最终夺魁。

口碑上,《你的婚礼》评价则完全拉胯,不仅豆瓣只有5.2,各类影评博主也是全方位对这部青春片进行了吐槽,绝对是今年金扫帚奖的有力竞争者。

总而言之,翻拍自韩国原版的《你的婚礼》,可谓集青春片狗血桥段之大成,除了许光汉和章若楠的颜值外再没有一丝亮点。

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设定,《你的婚礼》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脉相承。

整整十年过去了,国产青春电影居然没有丝毫进步,以至于每当主打「青春」和「恋爱」的作品出现,基本就是烂片预警。

想想接下来的520、暑假等一众档期还会有类似的电影出现,我都有点反胃了。

国产青春片为什么永远摆脱不了这些桎梏?为什么越拍越烂?为什么这么烂还有票房,为什么资方对于这个题材乐此不疲?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观点:国产青春片最大的问题是过于男性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片的卖点在哪儿?很多人以为是爱情,其实不是,青春片的卖点是回忆。

观众希望通过青春片来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所以青春片一大重点是在服化道上尽可能还原。校服、操场、教室等等,都是标配。

既然是回忆,那么,是谁视角里的回忆,就很重要。

毋庸置疑的是,这十年来国产青春片的开端,就是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这部电影的原作算是九把刀的半自传小说,之所以是半自传,是因为里面很多情节显然带有九把刀的主观色彩。

从影片来看,现实中的九把刀,也就是柯景腾长得和帅气一点关系没有,甚至气质有些猥琐。 相反沈佳宜的原型沈佳仪非常有气质。

这部作品上映的时候,九把刀曾说,情节是100%真实。

许多看过的人也总是问: 为什么柯景腾和沈佳宜最后没有在一起?

答案总是两个人曾经互相喜欢过,都是对方初恋,只是柯景腾太不成熟,阴差阳错弄丢了沈佳宜,最终没在一起,毕竟青春是遗憾的。

这种青春校园的淡淡哀伤调调,国内很多观众第一次接触可能多半是郭敬明。

但不管是大陆的郭敬明还是台湾的九把刀,应该都是师承日本。

这类少男少女的恋爱故事,在80年代的日本漫画里非常常见,通常还会加入一些运动元素,组成中学生的青春恋爱无语。

这刚好是九把刀和郭敬明的成长年代,他俩都算是老二次元了,看过他俩作品的都知道,受日漫影响颇深,只不过一个取其中二热血,一个取其忧郁唯美。

简单讲就是一个粉少年漫,一个粉少女漫。

有趣的是2018年日本也翻拍了一版《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也算是逆向文化输出了。

但是这些终归是艺术作品,现实真的如此吗?至少沈佳宜的原型本人并没有回应过。我更倾向于这是九把刀想象中的故事。

他暗恋沈佳仪是真的,但沈佳仪是不是真喜欢他就不好说了,起码连作品中都没有让女主角口头承认过这段恋情。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男生总是乐意回忆自己年少时的初恋,或者班花,总是幻想当年自己和她是互相有过那么一点意思,其实人家或许根本毫无感觉。

对九把刀来讲,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是圆了自己一个梦,让柯震东扮演自己,再对沈佳宜喊出喜欢,似乎是很浪漫。

就是没有考虑过,这么做会给沈佳仪本人带来麻烦。

影片上映后,沈佳仪就被人肉出来了,九把刀只能喊话:对她好一点。

因为这部作品,九把刀也塑造出一副好男人的形象。

实际情况呢?几年后就被爆出出轨,背着相恋十年的女友,和美女记者开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设崩塌了,《那些年》的成功还是给国产青春片打下了一个范式。

即一个不成熟的调皮坏男孩,通过一个早熟的美女同学,成长、蜕变成一个男人。

这就是我说的国产青春片的男性视角,男主一开始永远是荷尔蒙旺盛,和安静内敛的女主形成鲜明对比,两个人仿佛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然后通过各种人为事件,两个人开始认识、熟悉、一起学习、暗生情愫,再到因为毕业分开、产生误会、互相纠结,直至女主嫁人,男主最终成熟,在女主的婚礼互诉衷肠,学会看开和放下。

这个过程里,女主更像是一个工具人,只负责鞭策男主成长。

男主每到迷茫期一次,女主就出现一次。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国产青春片的极度脸谱化。

男主必然要以幼稚的形象出场,然后一切行为动机都是为了女主。

从坏学生到奋发图强的做题家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父母,是为了考上和女主一个学校。

在大学里啥也不干,各种打工、举办活动等等,就是为了引起女主的注意。

毕业后找工作、挣钱,都是为了能给女主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同理,女主几乎都是表面坚强内心软弱的角色,通常都有不太好的家庭背景,一定要把男主视为内心支柱。

爸妈闹离婚,家庭关系破裂,男主是支柱,支撑自己继续学业考大学。

男朋友对自己不好,劈腿了,伤心难过,男主是支柱,支撑自己要相信爱情。

毕业了,找不到理想工作,在城市漂泊,男主是支柱,支撑自己不要放弃梦想。

同样的,还有几个脸谱化的损友、特爱唠叨的闺蜜和各方面条件碾压男主的情敌。

这就是日系少年漫永恒的主题——「成长」的一种表达方式。看起来很美好,但可能只是男生的自我感动。

让我意识到这点的,是男女对《请回答1988》的评价。

对没看过的朋友,我简单说一下,《请回答1988》里一个著名党争,就是毒舌、口是心非的狗焕,和温暖、乐于表达的阿泽,对女主的争夺。

最终以女主和阿泽在一起告终。

我觉得《请回答1988》这部剧神就神在这点,并没有安排女主德善和狗焕走到一起。

我大体采访过一些人的感受。

男生通常对狗焕代入感非常强,普遍觉得狗焕和德善之间,当时是互相喜欢的。

只是狗焕太好面子了,又看重跟阿泽的兄弟情谊,最终错过。

尤其是狗焕表面看不上女主,背地里为女主默默付出的行动,特别让男生感同身受,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感动中。

但在很多女生看来,她们不是不能理解狗焕的行为,只是更认同德善选了阿泽。

因为阿泽早早就表达了对德善的喜欢,看似单纯乖巧,却自始至终,坚定地对女主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没有搞为兄弟让女人这种自我感动的戏码。

男生更容易心疼狗焕,本质上是心疼过去那个不成熟的自己。

很多男生喜欢说女生作,其实青春期的男生更作,面对喜欢的女生总是拧巴,从不认真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定要通过伤害对方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但谁也没规定女生需要喜欢这样的男生。

在校园青春电影里,女主往往就这么成为了男主成长的一次洗礼。

那些所谓背地里做出的努力,成为了多年后男生一次次回忆中的美好,最后就幻化成一部部校园青春作品。

而如果代入女生的视角,往往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这人老跟我不对付,怎么最后还变成了他深情的喜欢着我?

这就是国产青春电影的通病,一切都是围绕着男主成长而存在的。

女主是终极目标,各种损友是帮手,学习、情敌、工作都是关卡中的boss,供男主一步步打怪升级,最终在结局,让观众们产生一种释然:我看开了。

之所以这种套路如此吃香,实在是因为东亚三国在类似文化上面太为接近。

学生时代都被繁重的学业压迫,又因为东方人特有的内敛,让男生在面对喜欢的人时,不敢轻易去接近。

所以一部《那些年》,日本翻拍,韩国借鉴成《你的婚礼》,内地又翻拍了韩国,绕了一圈,又跑回国内了。

至于为什么资本孜孜不倦地去拍这个题材,主要是因为太简单了。

首先这样的作品有固定的观影人群,通常是80后和90初的这帮人,本身就是影院消费的主力军。

其次青春的故事是最好讲的,没什么难度,所以也是新人导演们的最爱。

你要拍动作片、科幻片、剧情片,还需要好好讲故事、搞特效,青春片真的什么都不用,每个人都有那么点经历,编剧好编,导演也好拍。

而且青春片对于演员的演技要求也不高,因为本身都是脸谱化的角色,没有什么层次感。

大部分年轻演员也有类似经历,选角上只用在乎流量和颜值,这才是吸引年轻观众来看的核心要素。

除了演员片酬外,这种电影就没什么预算可花了,万一找对档期,不小心爆了,就是稳赚不赔。

所以这十年间,出现了越来越多同类型的校园青春片,门槛之低,几乎任何导演和演员都可以试一试。

只是不知道,下一个十年,我们是不是还得看这些青春爱情样板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