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父亲辞职带14岁厌学儿子游走中国”的视频爆红,或许我们能从这位父亲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视频中的父亲叫徐云锋,是一名摄影师,妻子在商场卖服装,家里要还房贷车贷,经济条件很普通。

旅行用的房车是贷款买的二手车,五万元,买回来后自己换了很多零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叫徐子程,读初二。学习中下等,很可能考不上高中。

还有一些叛逆,老人不让玩手机,他就直接抢,有时还会出言顶撞。

为了改变现状,徐云锋决定暂时让孩子从学校的环境中抽离出来。

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学习和人生的看法。

他带着孩子从辽宁丹东出发,途径山海关、济南、西安、开封、洛阳等古都,感受传统文化氛围。

最后在丽江小镇程海落脚,因为程海没有被商业开发过。

更因为儿子叫徐子程,都有一个程字,这是他送给孩子的礼物。

这对父子的旅程最开始很尴尬,孩子怕父亲,父亲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两人只能各做各的,但十几天后情况发生改变。

朝夕相处中,徐子程看到爸爸要开车、做饭、购买生活用品,晚上还要剪辑视频,很辛苦。

于是就主动给爸爸铺床、叠被,还承包了洗碗等家务。

他也看到了爸爸对自己的关心,之前一直认为爸爸很严厉,脸很长,不敢说话。

现在发现爸爸的脸变短了,自己有心事也敢于向他吐露,父子关系融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爸爸徐云峰对儿子的印象也有所改观。

之前他一直认为儿子不爱学习,吃不了苦。

但旅游途中他看到儿子面对不知道的知识点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可见孩子并非讨厌所有知识,而是填鸭式教学,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重新爱上学习呢?徐子峰在考虑了所有因素后想到一个方法。

他对徐子程说,回去之后我们联系学习小组的其他家长,家长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徐子程很赞同这个提议,哪个孩子不想和权威的家长比一下呢?

但想法终究是想法,记者问,若是回去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还是不爱学习怎么办?

徐子峰的回答很现实。

他说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做父亲,一切都在摸索,回去后孩子喜欢上学习固然好,若是依然厌学,我可以教他摄影。

徐子程整体分数不高,但物理不错,空间想象能力很强。摄影需要的知识一听就会,还主动承担抖音账号的视频解说。

以后若是走摄影这条路,也不错。

无论厌学这件事是否得到解决,徐子程已经度过了叛逆期,家庭矛盾解决了。

这对父子也找到了适合彼此的相处方式,即便日后还有矛盾,他们也能通过沟通完美解决。

徐子峰说,这次旅行非常有意义,达到了预期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厌学的孩子背后,是缺爱。

有些家长看到视频后,说:“这个时候该让他去打工,去农村,去养老院,去孤儿院,还带着旅游?想不通!”

甚至,有的家长因此增添了焦虑,担心要是大家都这么做,一些孩子就会开始效仿,于是,厌学的孩子更多了。

孩子会效仿厌学吗?

厌学不是效仿出来的,是孩子身不由己的结果。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学习好,得到认可?哪个孩子是真的想要沦落到厌学的境地?

郑也夫说:“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很多孩子厌学的背后,是缺爱,是厌世。

好奇,是孩子的本能,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感到厌恶,对现实中的人与物不感兴趣,对自己麻木,这就是缺爱导致的厌世。

曾有一位15岁的男孩,他逃学,自残,胳膊上、腿上全是自己用美工刀划的伤痕,深深浅浅,触目惊心。他还用中性笔的尖头,戳大腿。

男孩说起这些经历,表情麻木,似乎在说一件别人的事情。

而他的妈妈每每谈起孩子,都泣不成声。一次,处于崩溃边缘的妈妈,把儿子推到窗边说:“你跳下去,我接着跳下去,我们都别活了。”

每年,都有不少孩子因为厌学,又承受不了来自身边人的压力,而选择了结束生命。

他们想摆脱的,不是学习,而是因为被逼学习榨干了自己生活中的有限乐趣,甚至是因为被逼学习而带来的无限痛苦与绝望。

遗憾的是,即便孩子厌学了,许多家长依然不会放过孩子,依然苦苦相逼。

能做出徐先生这样举动的家长并不多。

唤醒孩子的不是旅行,是爱。

如果你总是关注生活中的负面,抱怨生活的苦,你就会越来越觉得生活是苦的。

这样的你,给孩子呈现的生活,大多是负面的。即便你带着孩子去游山玩水,也无法激发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如果你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的真相并热爱生活,即便条件苦点,生活难些,也依然能够点燃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拥有一颗乐观向上和努力学习的心。

程先生也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有钱人,他坦言自己只是普通家庭,拖房车是花了五万块钱的二手车,住房车基本不花钱。

旅行的路上其实很辛苦,程先生要开车、要规划路线、安排日程,还要做饭、照顾孩子。

刚开始,儿子被一路新鲜有趣的风景吸引,只顾玩。渐渐地,他看到了不一样的父亲,学会了为父亲分担压力:规划线路、洗碗、做家务,与父亲合力解决路上发生的意外状况。

在这样的 “相依为命”中,父子俩看到了不一样的彼此。

父亲带儿子去参观的,多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他通过问题激发儿子的好奇,吸引儿子主动去观察去了解,去寻找答案。

父亲还发现了儿子对摄影的爱好,并用心教他。“我希望儿子将一生的兴趣建立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我也会不计较金钱利益。我愿意向那个方向努力,帮他实现愿望。”

他宽容看待儿子可能“玩后更厌学”的问题,接纳儿子的不同状态:如果孩子想学习最好,不想学习也可以教他摄影,给他一技之长。

这种无条件的爱,让儿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亲情与生活的美好,知道了“家人的爱是需要珍惜的。”

回家后,他与之前判若两人:不仅没有和家人顶过嘴、生过气,吃完饭还会主动收拾桌子,打扫卫生。

儿子自豪地表示,即使是在旅途中,自己没忘记作业。而父亲空闲时就会辅导他做作业。

“学习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学历,而是为了更好的探索世界,我有很多想了解的事儿,也有很多不让家人失望的理由。我想和父亲一样做一个有学识、正直的人,就算学习苦,我也会吃这个苦的。”孩子说。

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找到了学习对自己的意义。

其实,是否带孩子旅行,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呈现的生命状态与细节,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用爱、用生命影响生命。

父母把孩子带到世界上,管理孩子的衣食住行,帮助孩子认识大千世界,就是孩子的上帝。

只是有些父母很称职,有些父母,很糟糕。

带孩子旅游的爸爸,给孩子找矮树枝的妈妈,都是称职之人。

他们的孩子或许不出色,但在父母的引导下都有健全的人格,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日后遇到挫折不会自暴自弃,更不会有轻生的想法。

但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产,他们希望孩子成绩好,赚大钱。

希望孩子给自己装点门面,至少不要给我丢脸。

一旦孩子的实际情况与预期出现偏差就非打即骂,或者一直强调自己的付出,我砸锅卖铁供你读书,你就给我考这几分?

更有甚者还会说“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玩意”。

换位思考一下,若是你的父母这样说话,你心里得有多难受?

陪伴、平等沟通、理解孩子实际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抱怨、打骂、口出恶言,只能徒增烦恼,激化矛盾。

我也知道很多父母不是不关心孩子,他们只是太重视孩子了。

当今社会压力太大,他们害怕孩子成绩不好,以后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没有好工作。

这类家长很辛苦,但请大家适当看淡分数,学着放平心态。

如今各处都在贩卖焦虑,内卷一词更是成为去年流行语。

但我们的世界是刚刚才开始内卷么?是真的容不下一个平凡人么?

不是的。

内卷不就是争先恐后么?

争先恐后出自《韩非子》,公元前就有了。

每个时代教育资源都不平等,每个时代都有各类牛人,但每个时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

写这些不是告诉大家平凡的可贵,而是在尝试了各种努力之后孩子成绩依然没有提高。

我们要学着接受,并为他们筹划另外一条路。

很多时候,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最幸福。

很多时候,另一条路上的风景,比独木桥绚烂。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段话,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