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分享最有价值的文章

01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02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善、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从时间上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从空间上看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从人地关系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03

荒漠化的成因

一、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 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04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05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4)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06

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7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的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热带雨林破坏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08

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09

湿地的功能及保护

1.湿地的主要功能

2.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类型

导致的结果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 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3.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

目的

大河中下游湖泊

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保护水源和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10

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评价角度

内容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运输条件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2.案例分析(以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可从基础好(资源和开采条件)、拉动强(区位和市场条件)、有保证(交通条件)三大方面、五小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限制条件

交通运输能力不足

我国能源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平衡,致使出现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现象,使铁路运输的压力进一步加重

水资源短缺

一方面,山西省水资源总量贫乏,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另一方面,随着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设,工业耗水量加大,特别是火电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水土流失

严重

山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如果大面积地露天开采煤矿,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土地恢复和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11

能源基地的建设

1.能源的综合利用

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2.山西省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1)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手段

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既有环境污染,也有生态破坏。山西省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4.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论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区域开发的条件,注意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3)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如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原因。

(4)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有两大途径:①调整产业结果,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12

流域开发条件评价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

2.河流水力资源丰富与否的分析思路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二是河流的落差。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3.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思路

13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1.流域综合开发原理应用

河流的综合开发要充分体现河流开发的综合效益,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在不同的河流甚至在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特点不同,其综合开发的措施也不同。如何进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保持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整治环境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1)流域开发的方向选择

在分析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流域的自然背景,同时也要依据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如不同河段的开发重点如下:

河流中上游

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于航运、灌溉、养殖的开发

(2)流域开发的利弊评价

流域的合理开发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过度的开发不仅经济效益低下,也容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有些开发方式,则是有利有弊。在具体分析评价流域开发带来的影响时,要依据流域整体性原理,并对其地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如墨累-达令河流域早期的过度灌溉就产生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2.流域综合治理思路分析

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依据流域存在的自然发生的或人为触发的各种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整治。

河流流域受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影响,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如断流、凌汛、洪涝等。其中洪涝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发生频率更高。流域综合治理中,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一般会采取如下对策:

上游

修水库,发展林业,使调洪蓄洪与开发水资源相结合

中游

设置滞洪区和建设分洪工程

下游

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14

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孳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15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我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典型地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方向

农耕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

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

牧区

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16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17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受工业基础、世界产业发展形式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竞争的增强等因素影响,在完成初步产业升级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显现出如下主要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8

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对资源调入区

对资源调出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大气质量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19

产业转移的原因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

当今世界产业转移的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比较典型,其原因如下图所示: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a.内部交易成本的概念。

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b.内部交易成本的影响。

③市场因素

企业因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会开拓国际市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企业为了避开这些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④其他因素

a.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企业重点投资北美和西欧。但20世纪末以来,西欧和北美经济不振,新兴的东亚、东南亚成为日本的主要投资区。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

20

产业转移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出区和产业转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21

世界重要地形区

名称

位置示意图

自然特点

人类活动

伊朗高原

虽然离海较近,但由于地势高,周围山脉环抱,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较发达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形成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灌溉农业较发达;石油资源异常丰富

东非高原

地处赤道附近,本应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地势高,地表气温低,空气对流运动被削弱,从而难以达到热带雨林气候的热量和降水条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剑麻、丁香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出口多

撒哈拉沙漠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以绿洲农业和游牧业为主,石油资源丰富

刚果盆地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亚马孙平原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非常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宝库

热带雨林正遭受着掠夺性的侵害,一旦雨林丧失,不仅动植物会灭绝,全球气候也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要保护雨林

巴塔哥尼亚高原

处于安第斯山脉的雨影区,降水稀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牧场放牧业发达

澳大利亚西部高原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人口稀少;西部沿海地带铁矿资源丰富,大量出口至中国

22

世界重要的海峡、运河

交通要道

位置

气候

重要性

备注

苏伊士运河

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地峡

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是世界上国际贸易货运量最大的国际运河;比绕好望角航程缩短8000—10 000千米

密度流:表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红海,底层相反。通航能力≤25万吨

巴拿马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线,中美地峡

热带雨林气候

国际贸易货运量仅次于苏伊士运河;比绕麦哲伦海峡航程缩短14500千米

充分利用天然湖泊开挖而成

马六甲海峡

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与印度洋安达曼海

热带雨林气候

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中国的“海上生命线”

通航能力≤25万吨

霍尔木兹海峡

伊朗与阿拉伯半岛(阿曼)之间;沟通波斯湾与阿拉伯海

热带沙漠气候

由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波斯湾沿岸石油出口的要道,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密度流:表层海水从阿拉伯海流向波斯湾,底层相反

好望角

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岬角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处

地中海气候

超级油轮必经之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西方国家称其为“海上生命线”

西风漂流

土耳其海峡

黑海与爱琴海、地中海之间

地中海气候

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密度流:表层海水从黑海流向地中海,底层相反

直布罗陀海峡

伊比利亚半岛与非洲大陆之间

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密度流: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底层相反

麦哲伦海峡

南美大陆与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美南部东西两岸的海上交通要道;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大型轮船的航运要道

西风漂流

23

世界的河流

洲名

河名

注入海洋

发源地

主要地形

亚洲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北冰洋

蒙古高原北部,西伯利亚南部山地

以春季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结冰期长。常在河流下游形成凌汛

黑龙江、黄河、长江

太平洋

亚洲中部的高原和山地

以降水补给为主,受季风影响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界南河流水量丰富,径流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界北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印度洋

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源于青藏高原。西亚的河流源于亚美尼亚高原

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都以降水补给为主,受热带季风影响,水位变化很大。西亚的河流,流经干燥地区,水量不大,属于融雪和雨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低

阿姆河、锡尔河、塔里木河

内陆沙漠或湖泊

亚洲中部的高山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最小,是流经区灌溉农业的主要水源

非洲

尼罗河

地中海

东非高原,青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

世界最长的河流(6600km),白尼罗河水量稳定,青尼罗河水量变化大,夏季河水大增,造成尼罗河定期泛滥

尼日尔河

几内亚湾

西非高原

上、下游在热带雨林区,水量较大;中游在沙漠地带,水量较小

刚果河

大西洋

赞比亚北部高原

大小支流都处在热带雨林区,水量大,富水能,是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赞比西河

印度洋

隆达-加丹加高原

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水量有季节变化

欧洲

伏尔加河

里海

东欧平原西部

欧洲最长的河流

莱茵河

大西洋

阿尔卑斯山

开发较充分,两岸居民点和工业城市密集

多瑙河

黑海

阿尔卑斯山

水力资源丰富,以铁门电站著名

北美洲

圣劳伦斯河

大西洋

安大略湖

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水位稳定

密西西比河

墨西哥湾

美国北部

以春季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航运价值大,有运河同五大湖相连

南美洲

亚马孙河

大西洋

安第斯山脉

以降水补给为主,流域面积和流量均居世界首位,航运便利

大洋洲

墨累河

印度洋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

雨季河水暴涨,枯水期常有断流现象

24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5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6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1)西北地区的高山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则分布在山麓地带。

(2)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①有利条件:盆地边缘有绿洲,附近水源丰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②不利条件:荒漠广布;降水少,蒸发旺盛,总体上水资源匮乏。

青藏高寒区发展农牧业的条件

(1)有利条件: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2)不利条件:①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②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怎样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先描述整体,如总体上以山地为主,然后描述趋势,如由东南(西北)向西北(东南)倾斜。
3.主要地貌类型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如本区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从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两个维度分析):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如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如我国西北地区);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
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如距海洋越近年较差越小等。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地势(海拔):降水随着海拔升高降水逐渐增加并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然后开始减少。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如我国大部分地区距海越近,降水越多。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为降水提供水汽来源。
7.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水系特征:
1.发源地

2.流向

3.注入地

4.流程

5.流域面积大小
6.落差大小(水能)

7.河道曲直情况

8.支流多少
9.河流支流排列形状:如扇形、树枝状等

10.河道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汛期:长/短;春汛/夏汛;
3.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4.结冰期:有无、长短;
5.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6.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从热量和降水两个角度分析):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

人文地理部分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为工业提供原料;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市场需求、距离市场的远近;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数量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如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较集中;

2.气候:气温和降水适宜。

3.河流:提供水源和交通条件等。

「社会经济因素」

1.矿产资源:一般布局在资源丰富之地;

2.交通:一般布局在沿江、沿铁路和公路线等;

3.政治、军事和宗教等也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的布局: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原地区(沿等高线或沿河谷分布)、地形平坦利于施工;

2.水文:避开沼泽、少跨河流,工程量少;

3.地质:选择地质条件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

4.气候:避开暴雨、大风、多冻土,风雪较大等地。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串联较多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经过居民点少,搬迁人口少;

2.经济:可以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3.里程: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

4.社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资等交流;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巩固国防;

5.环境:少穿过自然保护区;

6.技术:解决冻土、高架桥等技术难题。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原因分析类问题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a.流域广,支流多;

b.含沙量大;

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

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

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如喀斯特地貌区。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 标签: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惊喜

▐ 来源:综合自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ID:Tan-GeographicStudio

▐ 提醒:由于微信改版,打乱了发布时间,为了保证大家及时看到推送,可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