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今天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当你自认为已成定数的格局,随时都在不断打破和重建,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

大约是从2015年开始,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潮流席卷各行各业。神坛地位的苹果手机要造车,创始人永远下周回国的乐视要造车、做引擎搜索的百度要造车......各种互联网汽车的消息甚嚣尘上。

继小米造车后,新能源汽车的“诸神之战”又增加了一个新名字---华为,北汽新能源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落地的首款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S上市,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小规模开始交付;小康股份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赛力斯发布消息称,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开售两天,订单突破3000辆,充分展现了赛力斯与华为联合渠道销售模式初见成效。

近日,360也涌入了造车赛道。有消息称360公司将领投哪吒汽车D轮融资,并成为第三大股东。根据目前的消息,360进入智能汽车行业主要侧重安全技术领域,暂时不涉及硬件方面。

眼下,国内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赛道,可谓是百舸争流。前有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在市场站稳脚跟,后有阿里、谷歌、苹果等多家互联网科技巨头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添“新势力”,竞争那是肉眼可见的激烈。

业内人士指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次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汽车电子产业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其渗透率及价值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元。造车声势浩大之下,更像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而这似乎是玩家们的真正目的。

01

看互联网大厂们如何“抢风口”

2015年,乐视贾跃亭“超级汽车”失败后,互联网跨界造车被认为“资本炒作”。然而,正是这个“不务正业”的行业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蔓延,成为巨头们的必争之地。尤其是来自美国硅谷的特斯拉引爆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后,新的市场机遇在资本市场迸发,互联网科技企业蠢蠢欲动的心早已按捺不住,磨刀霍霍。

企查查数据显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2011-2020年,新能源汽车品牌投融资事件共897起,披露投融资金额384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20年之间,蔚来汽车融资超50亿美元;小鹏汽车融资近350亿元;理想汽车融资超220亿元。

目前,新能源造车势力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汽车制造企业

当前,我们正处于颠覆前夜。从新能源浪潮、自动驾驶新科技再到车联网迭代,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汽车革命,传统汽车产业链关系正在加速重塑,迫使资金雄厚、掌握造车核心技术的传统车企不得不转战新能源。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曾表示:传统车企不加快转型必死,国有车企不改革必死。亦能看出传统车企投身新能源汽车的急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潮将至,自当躬身入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加快了转型步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出更大的声量。如通用汽车计划未来5年内的时间,推出30款新型电动汽车;宝马集团计划到2025年年底,实现全球范围内200万辆纯电动车的交付目标。

二是侧重打造新能源汽车基础上的互联网系统的企业。

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整个社会充满了无限可能,移动互联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同样发生在汽车上。随着汽车科技的发展,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从最初的导航、蓝牙、影音等功能晋升为更加方便快捷的人机交互系统,互联网思维让智能汽车成为万物互联的窗口,下一个时代的流量入口。

据麦肯锡研究预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链在2025年的经济规模可达到1.9万亿美元,智能汽车联网化将成为新一代汽车发展的必然选择。谁说未来只能靠卖车赚钱?新势力、传统车企、科技巨头跑步入场,并非简单地造一辆车,造车不是特别赚钱的生意。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经历了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两波红利,正在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红利,当智能网联技术重塑产业链时,互联网巨头借助风口与自身业务版图形成联动,价值将被持续放大,“新”汽车市场就有更多想象空间,这也是企业的长期价值所在。

对于“流量为王”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追求风口是与生俱来的商业逻辑。互联网巨头若不迎头赶上,就很可能失去入场券,毕竟被下个时代关在门外的苦果,没有哪个巨头愿意吞下。

三是重心放在无人驾驶等赋能汽车更多智能化功能的智能科技企业,如华为。

早在华为第18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华为目前选择了三家车企作为合作伙伴,打造三个子品牌,北汽今年四季度开始推出一系列车型;长安和广汽的子品牌的名称尚未确定,但与广汽合作的L4级智能驾驶汽车计划在2024年推出。

这些合作的背后,隐藏着华为的野心:从不造车到联手北汽新能源推出首款自动驾驶新能源车,再到旗舰店卖车,华为汽车战略正在步步推进,加大对自动驾驶的投资,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网联化,让所有车企用上华为的核心智能解决方案,给汽车产业带来全新的变量。

有人评价说,华为不等人,在汽车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有难题的环节,华为都有可能进行赋能,这样看来华为造不造“华为牌”汽车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华为已经“Huawei Inside”了。

与华为类似,大疆不涉及整车制造,而是选择向企业提供自动驾驶系统。据悉,大疆车载是大疆旗下智能驾驶业务品牌,致力于用空间智能科技赋能出行,专注于智能驾驶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服务。

02

造车前景好 “钱景”更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是趋利的,这么多巨头钟情造车,无疑是看中了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前景。

其中的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呢?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对比可知。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称,智能手机每年有5000亿美元的总体有效市场,苹果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而全球汽车和移动市场价值有近1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苹果只要有其中2%的份额就有其iPhone业务的规模了。

不同于手机的停滞,汽车已是新的蓝海。新能源汽车不断向前发展,终极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我国每天有10多亿出行次数,特别是疫情对人们的出行习惯、出行服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特大城市和大型城市尤为凸显。2021百度新能源企业行业洞察报告发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限购级特大城市需求依然最为旺盛。也就是“最后一公里”的红利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在不断提升,政府对新造车项目的支持力度显而易见。上海引进特斯拉、参与威马D轮100亿融资......政策“飓风”再次让新能源汽车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可以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未来已经被写入了国家的未来发展规划。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35年)》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有望提升到530万辆,占比达20%左右,份额从5.4%提升到20%。

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巨头此时不入局更待何时。而互联网企业在数据、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恰好是传统制造业所或缺的。

数据是继土地、劳动、资本后第四大生产要素,重要性毋庸置疑。深耕行业多年的互联网巨头有着海量的数据基础,利用这个优势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的画像,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从而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消费者的期许。

以小米造车为例,小米拥有庞大的米粉群体,号召力强大,品牌忠诚度和信任感极强,这些都有可能是小米潜在的客户。

至于技术上的难关,小米也不乏招式应对,有备而来。在2015年,小米就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方向的专利,也有与传统造车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汽车人机交互系统等。

汽车制造和研发是个“烧钱”的项目,谁能获得资本的支持,就谁能走得更长远。

要说吸金能力,互联网绝对有排位。很多互联网创业项目都是一开始靠着融资,短时间内获取大批用户,然后才开始赚钱。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持为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提供了充足的“粮草”,让他们跨界时多了份底气。

在新能源风口上,无数人梦想“弯道超车”,不负韶华。可造车没那么简单,恐怕巨头们大大低估了这方面的难度。如果门槛真有这么低,那传统车企百年积淀岂不是闹着玩的。

互联网求快,讲究快速推出产品,汽车产业则相反,稳字当先,基础研发、核心技术上精耕细作、创新突破的硬道理亘古不变,其运营成本极高,生产周期极长,强行快速迭代并不现实。

贾跃亭为梦想而生的FF汽车,耗资数百亿至今车辆未量产;蔚来创始人李斌直言,没有200亿不要造车;雷军说,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苹果造车在2014年就有了“ProjectTitan”,至今仍未面世......大家只看到特斯拉、蔚来这些头部企业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阻。汽车制造的复杂性,局外人很难想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当下正处于风口爆发期,未来市场的竞争情况可想而知。只是不知,下一个宣布造车的又会是谁?跨界造车能否笑到最后?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