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镇地处晋蒙冀交界处,北通蒙古,南接中原,境内有茶马古道,陆路运输发达。雍正年间设丰川卫、镇宁所,乾隆时期改设丰镇厅,听说那时有“八大盛景”,但其后战火频仍,大多数人对清朝或是绥蒙时期的小镇轮廓毫无印象,追朔那时候的县城古貌已经毫无意义。在我的记忆中,丰镇1991年撤县设市后,慢慢的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丰镇县城距离我的家乡对九沟120华里,家乡人把去丰镇称为“下丰镇”,这是因为一路下坡多,穿过老官坟、浑源窑,爬上棋杆梁山60华里都是山路,下坡后出了大东沟、大庄科、黑土台来到二卜洞山,60华里都是平原地区,以前旧路是绕行元山乡的,那时人们称这条路为“汽路”,毕竟汽路比乡间小道宽敞的多,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班车,上世纪六十-八十年代末,一个叫“郭红装”的师傅开着一辆大面包车,把他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这条崎岖的山路,从丰镇下午发车回到对九沟乡政府(公社),第二天早上8点再从乡政府发往丰镇,他生命中一半的夜晚都是在黑灯瞎火的乡下度过(对九沟乡1986年才通上电),如此循环往复直到90年代营运权被私人承包。当时的“汽路”其实也崎岖难行,传说郭师傅开车技术高超,特别是旗杆山十八道弯,堪比天路,冰雪天气汽车容易打滑,一般人也不敢轻易驾车翻越。

坐班车一路向东,到了黑土台就能远远的望见老电厂(丰镇最早的发电厂,始建于1986年,1995年投产)的两根大烟囱,等到了二卜洞山顶,往下一望,一座座平房和楼房鳞次栉比但布局却有些凌乱的小城笼罩在烟雾朦胧之中,——这大概是所有东山人对那个时候小城的第一印象吧,二卜洞山的油路还算平坦,海拔只有800米,山脚和半山腰都是密密麻麻的坟茔,坟茔南边是巴周营村——原来的丰镇砖瓦厂就坐落在此处,到了二卜洞山底,一座依山而建、矗立在小山(飞来峰)之上青砖灰瓦、飞檐高脊、古朴素洁的庙宇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小有名气的金龙大王庙,庙内供奉的是宋亡后力图复国的民族英雄谢绪。再往前便是名声在外的薛刚山了,山小似馍,古称小元山,人工种植的小松树密布山腰,四季常青。山顶筑有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过了薛刚山,马路北面是一绺民居,那时候的牲口交易(屠宰)市场就在这里,路边一个很大的院落,隔着久远的时空,我已无法确定那座高大的房子及其宽大的院子当初的商业属性,但我清晰记得院子里晾晒着数不清的牛、羊皮,从铁大门的栏杆间望去,甚至隐约可以看见那些牛皮、羊皮的边边角角残留的血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往前便是东河湾(饮马河)大桥,那时候水流不小,夏天的时候水里有泥鳅,冬天的时候河流结冰,可以在上面玩滑冰车,相信那个久远画面已经永久的收藏在60、70后的脑海中。过了东河湾(饮马河)大桥,就是直通集宁和大同的南北柏油大道,也就是208国道,往北是灵岩寺,80年代后期逐渐香火旺盛,往南是丰镇二中,成立没多久就撤销了,再往南是丰镇一中,历史悠久。二中背后是丰镇唯一一条横贯东西的马路,前行百米,就来到当年最繁华的十字街,那时的百货大楼、购物中心都在这里,往北是丰镇的制高点北山,顺台阶爬上去曾经是照相留念的胜地,十字街往南是著名的东风食堂,在那个食物匮乏年代,过油肉、扒肉条是其招牌菜,但90年后就不再开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转折,从大鱼大肉罹患“三高”后向减肥、“精瘦”系列的转变。再往南是电影院,在那个文化同样匮乏的年代,这栋建筑和往事同样令人感慨万千……

让我们把回忆的目光再拉回十字街,百货大楼旁边后来又有了著名的烤鸭店,九十年代随五十元礼金即可享饕餮盛宴,也是最早的歌伴舞事宴基地之一。再往前行是丰镇最早的宾馆,宾馆对面是后来建盖的人民商场,因其物美价廉红极一时。人民商场下面有舞厅,早上到烤鸭店旁边的“天下第一碗”面食馆吃一碗正宗的永善庄饸饹,中午到炒菜馆吃一盘过油肉,喝一瓶丰镇二锅头,下午到红月亮跳几曲快三慢四,优越的环境给予了拥有城市户口的当地人散淡的底气。但这些底气稍显不足,那个年代很多打肿脸装胖的无德之人赊垮了许多饭店,而随着户口二元制的淡化,当年许多漂亮的农村妹子为了一纸城市户口就嫁人的历史也一去不再复返。

从人民商场再往前,过了清真寺就到了北桥洞,北桥洞是丰镇的最低点,至今下雨水淹的历史还在上演。过了北桥洞前行千米,往南是技校路,当年是土路,再往前过了第四塑料厂,也就到了城市的边缘,俗称“大西滩”,胶泥路,荒草丛生。由啤酒厂发源的黑河就从这里蜿蜒曲折流过,拖着黝黑的身躯,掺杂着人们丢弃的残羹剩菜,散发着腥臭的味道,与我家乡馥郁的花香草香和稼杆燃烧时炊烟释放的清新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小东门到四塑,骑自行车不出十分钟就可以游历到这个小镇的边缘,但它确实因为老电厂而成为一个地级市,这让我想起了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的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在其小说《四月》一文中对西方一个城市的描述:“这里确实有一个市长和一口井”,约瑟夫.罗特这样来形容城市之小,和我们的小镇相比也同样的相似贴切。

当年的小镇从东往西大概就是这样子,让我们把目光再拉回十字街和电影院,那时候南栅街还没有开通,从电影院往西南穿行进去,是通往汽车站和火车站的唯一通道,一旅社、国营浴池、邮电局、后来的三中都挤在这里,这条不足500米的小街当年极尽繁华,路两旁经营百货和各种年货,每到春节时人山人海,各种小饭店、小旅店林立,还有录像厅,2元可看通宵。当年台球运动兴起,三中门口晚上摆有上百个台球案,灯火通明,彻夜无眠。出了街口,往北是石油公司,继续上行则又归到北桥洞,往南则是火车站,当年汽车站还没有扩建(吞并)县社(供销社)大楼时,从各乡村来丰镇的面包车就停泊在现在的火车站广场,当年还没有硬化,是土地皮,各种推车的小商贩叫卖着各种水果、蔬菜以及瓜子、汽水、棒棒冰。还有卖磁带的,大黑音箱里放着当年的流行歌,迟志强之外,后来最红火的歌曲就数《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和《九月九的酒》了;“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一下班车,热烈欢快的歌曲一下子就迷住了耳朵,同时又以一种唤醒听觉的方式提示我:这就是家乡的小镇!后来商城盖起来后,各乡的班车还在商城那里停泊过一段时间。商城是丰镇批发蔬菜、水果的基地,当年盛极一时。

三中这条街随着南栅街的开通而没落,如今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三中也成为历史。这条街如今唯一吸引我的,就剩下两家可以媲美卓资山(熏鸡)的熏鸡铺了,他们还是沿用古法,用卤汤煮了,再用糖烟上色,没有水分,香甜可口,我常常买了熏鸡在这条街漫无目的的徜徉,追忆着这条街昔日的繁华。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如今这一切都如过眼烟云,又如一条时间之河,永久的流淌在了一代人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陈尚,内蒙古丰镇市作协会员,丰镇报特约通讯员,丰镇市医院秘书,在本埠发表较有影响的小说作品有《冬天.春天》、《也想飞翔》、《红尘花语》、《千万负翁》等,散文、诗歌散见各网络平台及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