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9年,中国作为战胜国

希望在巴黎和会上

能够“公理战胜强权”

但列强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全部转交给日本

中国人民积蓄已久的愤怒

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1919年5月4日那一天

三千多名北京学生聚集在一起

发出了震天的呼喊

这其中便有漳州人的身影

许地山:走上街头

许地山

1917年,出生于台湾、后随父定居于福建漳州的许地山考入燕京大学。“五四”当天,许地山参加了游行。后来成为许地山夫人的周俟松当时只是北京街头看热闹的一位小姑娘。

她后来回忆道,“我第一次见到许地山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中,有人告诉我,那人是许地山。见他手持标语旗,高喊口号,无所畏惧的(地)冲锋陷阵,随着队伍到东交民巷。当时已是内外密布军警”。

1919年许地山在燕京大学读书,5月3日晚上,他与几位同校同学参加北大、清华、燕京、高师、法专等校学生代表联席会,达成上街抗议、示威的共识,回校发布消息,发动组织同学,讨论上街行动计划和细节,纵谈不休,不知疲累,彻夜未眠。
5月4日上午10时,许地山与校同学到天安门广场,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高呼口号,上台演讲,到东交民巷交涉,成为学生运动中积极分子和主力军,还成为被北平学生联合会推举为北平市学生代表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四运动路线

许地山(1894~1941),名赞堃,乳名叔丑,号地山,福建漳州龙溪人(今芗城区),是我国近代集宗教学、民俗学、文学于一身的文化宗师,“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1917年,许地山任教于漳州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并主事附小(相当附小校长),同年暑期考入北平汇文大学。1919年北平私立汇文大学与北通州协和大学合并,改名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

许地山于燕京大学
1919年许地山在燕京大学读书,5月3日晚上,他与几位同校同学参加北大、清华、燕京、高师、法专等校学生代表联席会,达成上街抗议、示威的共识,回校发布消息,发动组织同学,讨论上街行动计划和细节,纵谈不休,不知疲累,彻夜未眠。
5月4日上午10时,许地山与校同学到天安门广场,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高呼口号,上台演讲,到东交民巷交涉,成为学生运动中积极分子和主力军,还成为被北平学生联合会推举为北平市学生代表之一。
五月四日北京所发生的这件大事,像风暴似的震动着全国;声势愈来愈烈,范围愈来愈大。终迫于压力北洋政府明令将曹、陸、章三个官僚免职,正式向巴黎和会表示拒绝签字。

1919年11月,许地山与郑振铎、瞿秋白、瞿世英、耿济之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参加编辑工作。参加教育部读音统一筹备会。1920年从燕京大学文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又入燕京大学神学院就读。八月,许地山等创办《人道》月刊。11月和12月间与北京文学界人士聚会商量组织文学会事宜。

1921年1月4日,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成立,许地山为十二位发起人之一。同年,成立“燕京大学文学研究会”,与瞿世英同为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0年5月1日《新社会》第十九号,许地山发表“五一与五四”

“五四”运动后,许地山游学欧美,学术淹通。归国后任北平各大学教授,颇著声誉。1936年去了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以后,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令学院气象一新。
抗战后他走出书斋,为抗战奔波呼喊、奋笔疾书。为新文字运动扫除文盲,还亲自出马,轮流到香港各处夜校授课,正当他全身投入时,死神却遮上了他“向上望”的眼晴,中止了他“向前行”的步伐。

1941年8月4日地山先生在其香港寓所因心脏病突发而溘然辞世。宋庆龄、郭沫若、柳亚子、梅兰芳、郁达夫、徐悲鸿、茅盾、老舍、冰心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出殡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

——柳亚子 于1942年撰写《我和许地山先生的因缘》一文

来源:福建共青团、 柳亚子《我和许地山先生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