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比较与抗衡从未间断。有很多网友特别是家长特别羡慕美国的教育方式,认为中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极大的限制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其实在盲目地推崇之前,是否应该问问,我们真的对美国的教育形式那么了解吗?

或许就如复旦教授所言:“以美为师”的中国教育正变成“利益洗白”的工具。这,绝非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有趣的是,在中国家长们盲目崇拜美国教育模式的同时,美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却意识到他们提倡通识教育、快乐教育,反对死记硬背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美国青少年的数学成绩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落后的,甚至还比不上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于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并且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曾有美国学者指出,美国的教育方式在中国炙手可热,其实可能是美国的一个阴谋,意在使中国采纳美国式的教育理论,长远来看,这种理论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受到限制,从而消除对美国带来的威胁。

美国自从立国以来,便以《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社会自诩。“美国梦”曾经是对世界各地移民的一大吸引力,理论上,美国梦有平等的一面,来自下层社会的穷光蛋也可以通过个人奋斗成为亿万富翁。相对来说,美国平民上升机会的确是西方世界第一的。

这种理念使他们在治国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务实、和平、尊重、平等。但事实是,与美国平民教育同时存在的还有美国的精英教育。

精英阶层的父母有一个重要的理念——留给子女最好的不是金钱财富,而是精英教育。也就是如此。我们所知道的前总统布什父子都毕业于耶鲁大学,布什家族至少延续四代的耶鲁校友;而克林顿夫妇女儿切尔西也是名校斯坦福大学毕业,其丈夫也是大学同窗。

果然认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似乎平民教育是基础,精英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实际上两种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阶层的划分,教育模式的不同使得很多美国家长如今也处于一个与中国家长一样焦虑的状态中,生活富足的家长们同样会会。争取心仪的学入学机会达到疯狂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两国教育观念的不同,美国人更多认为知识非他人所能传授,而是学生在思考实践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

但不可回避的是,在任何国家,学校经费投入的越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好,越有能力雇佣更好的老师,也能吸引更多来自重视教育的工资高收入家庭,如此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中国家长抱怨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于重视分数和结果,造就了很多高智商低情商、心理缺陷严重的青年。

针对这一现象,素质教育似乎就显得迫切了,但是,美国的经验显示,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读写算数能力都没有掌握,他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而素质教育重视的学生其他方面诸如社会交往等能力,他在生活中也可以学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本地区的教育状况,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也做了许多尝试,得到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各个地区经济水平。文化事业等发展的情况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有参考意义的考验标准。因此,要推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行,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复旦大学教授白彤东在美国泽维尔大学任教期间对于中美两国的教育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看法,他以哈佛大学等常青藤名校为例,发现美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复旦大学教授白彤东

因为青少年本就是不想念书的,孩子的天性更倾向于娱乐,读书有让孩子痛苦的地方比如大量的记忆。

但是如果在儿童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关键时期,放任他们自由,提倡所谓的创造性,是为时过早的,毕竟孩子连基本的智慧和经验都还没掌握,此时提倡“创造性教育”、“素质教育”无非就是放任他的本性。

除此之外,白教授还提出“就近入学”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以及被大家热议的传统考试制度其实有被众人忽视的积极意义。

按片区入学——“利益洗白”的工具

就近入学在中国的中小学实行了一段时间,但其带来的效果还没有很明显地展示出来。而在美国,公立学校从小学至高中就近入学已经实行了很多年。

有的人说在美国要想接受精英教育就必须去私立学校,然而实际上学校好坏与公立私立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看学校所处的社区。

这就会导致好学校分布不均,由于学校的财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区的税收,房子越贵,征收的与教育有关的那部分税越多,给相应的社区学校投入的经费也就越多。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社区房子较贵,社区的家庭收入较高,那么这个社区的学校教育经费也就充足,学校的整体软硬件都会比普通社区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虽然没有像美国那样明显划分穷人区、富人区,但是由于“就近入学”的政策,加上近几十年住房的商品化也是围绕在好学校周围的房价很高,也就是所谓的“学区房”。

为了争夺有限的良好教育资源,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竭尽全力靠选择住房帮孩子争取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

白教授提出,这种“就近入学”的方式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父母一代的收入差别转而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差别,继而变成下一代能力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导致走向社会之后的收入差别,如此恶性循环。

实际上在美国,公共教育系统名义上允许流动,但是通过这种投资下一代教育的方式,上一代的财富通过这套系统“洗白”了,成功地影响了下一代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靠“就近入学”的规则运行的这套系统,使得富人的孩子将来还是混迹富人圈,穷人的孩子则很难有机会上升到富人圈,造成的事实是名义上平等、拼个人实力,实际上比传统划分等级的社会还糟糕,因为它让一些普通人自以为是平等的。

竞争和考试驱动的中国教育

考试是检测你学得多好的一种手段,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竞争非常激烈,学校与学校之间有高下之分,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排名,总的来说,中国教育是一种竞争驱动或者说是考试驱动的文化,这种文化以更有纪律和实现目标为导向。

于是有的家长认为这种教育把孩子的天性和兴趣都抛弃了。

2015年的时候,英国BBC推出一部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讲述的内容是让5名中国教师在英国南部一所中学实施中国式教学试验。

以一个有趣的视角记录了英国学生与中国老师之间互动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广泛讨论,同时,这部纪录片也让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看到,在中国教育方式中,无论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的孩子,你可以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最好的自己的信念。

和西方教育相对自由散漫的环境比较起来。中国的教育确实显得刻板严谨。在美国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每天没有那么多作业压力。

比他们来说,上学读书更像是人长和社交的一个组成部分,去学校更多的时候是与同龄人交流分享。而不像中国的中小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所有兴趣爱好在这种重重压力下。都显得让人疲惫不堪。

但是我们要知道,有一句古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经过这一阶段之后,青少年进入成年,走入社会那一天。社会中整体是用钱和地位来衡量他们的,在学校的时候,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会分小群体,甚至都不会同一个学校。

到了社会更是如此。两者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到最后富人的孩子若干年后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可能经过几代依然扎堆的穷人。

中国教育中将考试分数看得非常重。各种排位、竞选单都是以分数为参考标准。是受到很多家长指责的,但是换个角度来想,也正是因为中国教育,只认分数才使得很多平民子女甚至底层家庭的子弟可以有向上攀登的渠道,前提是只要你肯吃苦受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中美两国的经验,白教授提出,在中国现有的法治制度下,考试其实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如果中国教育取消了高考以及各阶段的考试,而以所谓的素质教育来推行教育改革,以其他条件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

那么学生的家庭背景因素就会出现,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条件去接受基础教育之外的培训,富人家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元化、高阶层,这会是多么可怕又卑劣的事情。

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的地方,如果真的像有些人所说取消考试分数这个参考标准,而是颁布一套新的素质教育参考标准。那到时候估计许多家长会想尽办法走后门找关系,给孩子创造加分的条件。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模式,都要实现“在地化”“本土化”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偶尔出现的偏激的案例就一概而论,教育改革还有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