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朝廷仿孔子文庙设立了“武庙”,配享十哲。十哲当中,有一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诸葛亮。不过,对于诸葛亮能进武庙,还能位列十哲之一,现在很多人表示疑惑。

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面,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草船借箭”是杜撰的。他这一辈子好像就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尤其是他主政蜀国之后六出祁山,全部以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凭什么诸葛亮可以位列十哲之一呢?这是因为,大家并不了解这个武庙因何而设立。更不知道,“十哲”排位的讲究。

武庙的设立,并非出于“尚武精神”的需要。如果要说战绩的话,第一位“武圣”姜子牙,基本就是个神话人物。但是唐朝的皇帝,依然把他当成了“武圣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设立武庙,并非是因为“尚武”

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曾下令把姜太公从周王室里面移出来,单独供奉。姜太公就是姜子牙,他本是周文王、周武王手下重要的辅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丞相。

所以姜子牙,一直是作为周文王、周武王的陪衬,配享周王庙的。于是唐太宗把他单独挪了出来,以朝廷命令的形式,替他建庙来祭祀。

然后到了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唐中宗又在长安、洛阳两处地方设立了太公庙,开启了对“武庙”进行公祭先例。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 ,唐玄宗下令,“两京及天下诸郡,各置太公庙一所”。这个意思是说,唐玄宗要求在洛阳、长安,以及天下各州郡都要有太公庙,所有人必须祭祀姜子牙。

这是因为“尚武”,想打仗吗?显然不是!在那个时候,唐王朝内部并没有爆发像“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争。

李唐王朝祭祀姜子牙具体的原因不详,但是至少有一条十分明确,那就是因为——姜子牙是道教一位非常重要的神仙他所处的时代,比道教祖师爷老子还要早。

崇拜姜子牙,替他立庙,就必须有个由头。怎么弄呢?就只能鼓吹姜子牙的军事才能了。于是依照替孔子建文庙的方式,给他建了一座武庙。

孔子身边有“十哲”,那么姜子牙的待遇,就不能比孔子低,他也要配享“武庙十哲”。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我们都看不出来唐王朝的“武庙”和唐代“尚武精神”有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知道第一个配享“武庙”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汉代谋士张良!张良是一个武将吗?显然不是。张良是谋士,虽然他读过《黄石公兵法》,但他的确不是提枪上阵,身先士卒的军人。

张良之所以能够成为武庙“亚圣”,是因为张良读了“黄石公”教给他的兵书《黄石公兵法》。那么,这个“黄石公”是谁呢?他是姜子牙的弟子。

于是,张良一直对外声称自己是姜子牙的再传弟子。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懂了吧。所以,张良在武庙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孟子在儒家里的地位。

二、诸葛亮符合“十哲”入选要求

根据《新唐书》卷十五中的记载,因唐太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开设武庙后,姜子牙当“武圣人”,留侯张良配享。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肃宗为了鼓励武将为国家作战,所以就抬高了“武庙”的地位,另找十位“古今的名将”来做“十哲”。

左列,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右列,分别是张良、马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对于这批人的选择,并不完全是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以他们在战场上的武功来决定的,而是以他们的“知名度”来确定的。

首先,看他们是否和军事沾边儿,其次看他们是否足够有名,符合这个条件就选进去。一开始,像白起这样的“杀神”还有资格进去,可是后来“安史之乱”结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唐肃宗时期,就有文官不满意将汉臣张良放进武庙。不打仗了,又有文官认为:武庙不该得到和文庙一样的待遇。请求移除“十哲”,就留下姜子牙、张良两个光杆司令在里面。

最后经过一番争论,像白起这种战绩出色,但道德缺乏的人就被请出队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说不尚武,但是始终讲究“以智胜勇”、“四两拨千斤”。

一个将军如果只是靠砍脑壳取胜,显然是野蛮的。并且这样取得的胜利,带有偶然性,既体现不出将军的智慧,又难以复制。

因此,我们更加推崇“以谋略取胜”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他们主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十哲”必须是这样勇有谋的人。

诸葛有出色的军事谋略,他事实上是一个战略家。尽管他失败了,但并不能证明是他的谋略出了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另外一句话了,这就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这一点一直被当作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黑点,甚至有人因此觉得他是一个穷兵黩武的人。

如果他不主张北伐,蜀汉也许会过得很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蜀汉在失掉荆州,再加上刘备东征失败以后,失去了东面的屏障和向外扩张的跳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诸葛亮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有坐以待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诸葛亮的谋略不足。

不过,陈寿的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得到唐朝,以及后来的宋、元、明、清历代统治者的认可。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在后来的多个王朝中是一路向上。

结语

经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武庙“十哲”的选择,首先重视的是这个人物的名气、他的历史地位,而不是他实打实地在战场上立过什么样的军功。

“打赢”过几次,这个根本就不重要。中国人相对于尚武,我们更加崇尚军事上的“智慧”。只有以智胜谋,才能真正做到力敌千军。

另外,把一个人或者一批人当成榜样来膜拜,那么必须对他们有高出于普通的人的要求。不能因为他们在军事上出色,就不管他们道德上的亏欠。

比如像“白起”这样的战神,虽然他功勋彪炳,但是因为坑杀事件,显得过分残忍,显然是不能作为榜样来宣传的。

这时候我们再看诸葛亮,就会觉得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很杰出,并且他“七擒七纵”,心地仁厚,显然合乎“十哲”的入选条件。所以,他进入武庙,并成为“十哲”之一,就非常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