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仓央嘉措《十诫诗》

民国时期的文人们总是带有一种矛盾,一面他们忧国忧民,可以为了国家抛弃一切。这种家国情怀令人钦佩,另一面,他们的生活却过得是一地鸡毛。曹聚仁也是带有矛盾的这一类民国文人,家国情怀上他近乎完人,婚姻生活上的他却不配得到任何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经历

1900年6月26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三十日酉时),曹聚仁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蒋畈村(现为金华市兰溪市梅江镇),父亲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曾创办过一所私立学校,可以说开了农村教育的显赫,因而被当地民众尊称为“曹先生”。耕读出身,在父亲的影响下,曹聚仁自然也读了不少书。

他为人颇聪明,五岁就能背《中庸》,七岁熟读《诗经》。一度被邻里乡亲视为神童,1915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习,师从单不庵、陈望道等。正是有良好的底,他毕业之后才能在上海各大中学任教,活跃上海文学界。1923年成为章太炎入室弟子,1927年与鲁迅结识后,还成为了文友。但曹聚仁纯粹的文人之路,并未走多久,毕竟那是个家国不保的年代。

家国情怀

在那个年代生活的人们,大多会关注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救国?曹聚仁也是如此,活跃上海文学界期间,他还与李公朴等人担任救国会领导人。1973年淞沪会战爆发,曹聚仁在民族危亡的打击下,决定脱下长跑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他没法真正换上武器,却可以与鲁迅一般以笔为武器,只不过方式有些不同。

他成为了一名刀口舔血的战地记者,对淞沪会战报道十分出色,为八百壮士献旗的杨慧敏便是他护送进去的。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他深入抗战前线,一直到侵略者投降。对于抗战的种种细节,作为战地记者的他是亲眼所见,再了解不过。后来曾将这段经历,编写成了《中国抗战画史》,为后人留下大量珍贵历史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婚姻浪子

但这个无惧战火,优秀的爱国人士、战地记者,婚姻生活中却是个浪子。1915年,也就是他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的那一年,他在老家遇上了12岁的王春翠,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年,在双方父母的支持下,举行了订婚仪式。等曹聚仁从第一师范毕业,便举行了婚礼,他们是从少年时代走过来的有情人。

然而相知相恋未必就能走到最后,即使有情,在一次次的消磨下终究也会无情。婚后不久两人开始分居,王春翠倒是坚守了自己内心的那根线,曹聚仁却没守住。他与学校的一个女学校有了暧昧关系,王春翠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不动声色。或许是觉得对不住妻子,曹聚仁开始有所收敛,与女学生断了联系。

1926年,两人的女儿曹雯出生,遗憾的是在一二八事变途中夭折。王春翠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出丧女的打击,她不会想到另一个打击再次袭来。此时历经几年,曹聚仁的愧疚早已没了,竟然又与学生邓柯云相恋。面对这样的场景,王春翠再也无法忍受,回了老家。奇特的是两人的情分却未断,王春翠耐心的照顾曹聚仁的父母,曹聚仁在书中依然亲密称她为“爱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他们去世,至于邓柯云介不介意,也没人知道。细算起来,曹聚仁到底是在她身边,两人也育有一儿一女。王春翠虽然在书信中与曹聚仁比较亲密,现实中却几乎没怎么见面,她一直待在老家照顾曹父曹母。即使两位老人去世,她也并未改嫁,默默爱了前夫66年。除去与王春翠、邓柯云,曹聚仁还与一位不知名少女有过一夜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