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和爱,让孩子明白:前路有光,身旁有我。

作者:陈千朵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真是既愤怒又心酸。

一位年轻妈妈报警自家熊孩子要杀人,民警赶到现场却了解到,妈妈仅仅因为10岁的儿子不听话、闹来闹去,就报警让警察震慑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民警单独向孩子了解情况的时候,听见警察叔叔温柔的询问,小男孩立刻憋不住眼泪,委屈地说:“我进房间根本就没有打我妹妹,也没有说要杀她。”

孩子边说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看得令人十分揪心。

民警见状告诉妈妈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妈妈迫不及待打断民警的话:“他根本就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随后打开了水龙头般一股脑地指责孩子,“不听话、坏得很,以后很可能做坏事”,一番话将孩子贬得一无是处,就连民警都听不下去。

民警离开前还不忘劝告妈妈:“孩子毕竟心灵脆弱,没有实质性的错误,不能武断地给孩子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生活中,又有太多父母像这位母亲一样,总是用贬低的话给孩子贴上一个个负面标签,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惶恐与委屈。

儿童学家斯金纳曾说:孩子会把父母的评价当作真理,无论好坏。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失去对父母的信赖,更会从心底里认可这些负面标签,真正成为父母口中的“坏”孩子。

如果父母仅仅凭借一件小事,就武断地为孩子贴上一个个负面标签,殊不知,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孩子却很可能用一生来买单

01

“你真是又笨又蠢,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孩子?”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尊重孩子,生活中也没有给孩子贴标签,但实际上,我们却在无意中用最柔软的嘴巴,说着最尖利的话:

当孩子哭闹不止时,父母会说:“你怎么这么爱哭啊,一点也不坚强!”

当孩子写作业时犯了小错误,父母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一点没遗传到我的基因。”

当孩子一不小心打碎了东西,父母会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什么都干不好。”

父母口中无心的抱怨,却极其容易被孩子内化成:我就是如此糟糕

这也是心理学中著名的“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会作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无论好坏。

相信一些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时候明明乖巧懂事,怎么越长大越不如从前呢?

心理咨询师蓝海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案例。

小军小学时,不仅成绩好,性格也活泼可爱,可上了初中之后,孩子仿佛被抽走了精气神,整个人愈发唯唯诺诺,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通过对小军平时生活的了解,蓝海才发现,让小军变得畏缩的不是别人,而是小军的妈妈。

自从上了初中,小军不适应这种学习节奏,妈妈又对小军有很高的期待,所以只要小军有一次考不好,都会遭到劈头盖脸的责备:

“你怎么那么笨呢?”、“笨得像头猪!”。

妈妈赋予了小军“笨”、“蠢”的固定标签,让小军越来越自我怀疑,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不断放大自己的糟糕表现,通过一次次自我论证,甚至渐渐相信了自己蠢笨的事实。

在心理学中,这种表现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在负面标签的催化下被这种心态缠身,便再也不会努力向上,而是自我设限,逐渐形成自卑的人格特质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会一不小心就成为贴标签的父母,一点点毁灭孩子的自尊心,更无情地拿走了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02

你给孩子贴什么标签

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电影《天下无贼》中有一个经典片段,刘德华无奈地告诉刘若英:“你是贼,做一万件好事也是贼,这辈子也改变不了。”

“贼”是他们永远也撕不掉的标签,也是缠住双脚的藤蔓,每当他们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这根藤蔓便会紧紧捆住他们的双脚,让他们动弹不得。

而那些被打上不良标签的孩子,同样被死死地禁锢在黑暗中,难以逃离。

一个小男孩,小时候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固执地认为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逃学、打架。

得知孩子恶劣行径的父母将孩子暴打一顿,但他们不仅没有告诉孩子自己错在哪里,反而不断指责孩子是一个小偷。

在孩子成长之路上,父母为了敲打孩子,总是把毫无道理的责备挂在嘴边:“就你这个样子,将来肯定得出事!”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后来因偷窃和故意伤人罪入狱。

父母始终不明白为何自己如此用心的预防教育,最后孩子还是误入歧途。

其实答案很简单,你给孩子贴什么标签,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EdwinM. Lemert教授在进行药物成瘾研究时,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发现,人们眼中无可救药、像个坏人的人往往会出现吸毒行为。

也就是说,他们从心理上接受了外界的负面标签,因此认为“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我本该如此。”

因此,随着父母对孩子负面评价的重复,稚嫩的孩子便会将一个个标签逐渐内化,愈发相信自己的不堪和糟糕,再也撕不掉心里的标签,走不出眼前的阴霾。

03

优秀的父母,

从不用“一只眼睛”看待孩子

其实,为孩子贴标签并不是父母的本意,那到底为什么家长会胡乱地给孩子贴标签呢?

知乎高赞回答说:因为不甘心孩子平庸。

的确,害怕孩子平庸,是每一位贴标签父母的通病。

可是孩子的根在父母,想要孩子有所改变,父母就必须走在前面。

1、保持界限感,放下评判心理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会给孩子贴上“蠢”、“笨”等标签,就是因为没有界限感。

因为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孩子不争气会丢了自己的脸,所以才会在焦虑之下给孩子随意贴标签。

在心理学中,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心理投射,可父母却极其容易忽略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因此往往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评判孩子,却鲜少站在孩子的角度真诚地提供成人的帮助。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和孩子保持界限感,放下评判心理,冷静思考,就事论事,孩子才能在未知的成长中走得更快更远。

2、用正面鼓励代替负面标签

父母希望孩子改掉坏习惯,不应该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而是应该肯定孩子的优点,通过语言上的转变,撕掉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

把“你怎么这么简单都做不好”改成“你可以做得更好”

把“你怎么这么懒”改成“你可以更勤奋一点”

把“你太让人失望了”改成“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将一个个贬低式的标签,换成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把一次次爱意的期盼,变成积极的能量让孩子汲取营养。

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良好行为不断被强化,促使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被标签捆绑与束缚,塑造一个更健全健康的人格。

3、以身作则用自身行动影响孩子

甘地夫人曾说:“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

所以,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就必须先成为怎样的人。

中国诗词大会中一鸣惊人的武亦姝,也不是天生爱读书,而是在父亲每天的耳濡目染下才爱上诗词歌赋。

如果父亲只顾指责孩子不爱读书,自己却依然沉浸于手机,孩子自然不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负面示范所带来的影响更不是仅仅用语言可以弥补的。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许我们无法静待花开,但绝不能揠苗助长。

负面标签,是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更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只有父母睁开双眼,就事论事,客观对待孩子的表现,标签才不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枷锁。

愿所有父母都能在教育中不疾不徐、不贴标签,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和爱,让孩子明白:前路有光,身旁有我

-END-

来源:爸妈研究所(ID:mama_cn),作者:爸妈研究所育儿专家团-陈千朵,本文为爸妈研究所特色专栏《60s懂孩子》特约供稿。转载请联系授权!

领导说了,你点一个【在看】

喵姐的工资就涨5毛!

▍ 昨日精选

排队5小时就玩2分钟!...... 限流!限流!限流!河南多个景区紧急发布!
变天啦!全省大部有降雨,南部有中雨!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

戳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