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柱宗祠,坐落在江西婺源县古坦乡黄村。关于这座宗祠从建造到落成,还有这么两个故事。相传在康熙年间,黄村人举全村之力建造祠堂,眼看工程即将封顶时,却发现资金告急。

宗祠建造负责人不得已遣散工匠,让他们回家。工匠在回家的路上,巧遇回黄村过春节的黄声翰,他在外地经营木材生意,赚了不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声翰问明原委后,又把工匠们召回村里,耗尽自己的全部资产,最终完成了祠堂的建造。黄声翰的义举,一时传为佳话。

相传,宗祠建成初期,在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调的同时,又融入了北京皇宫"金銮殿"的建筑手法,比如:五凤门楼的造型、宗祠内总共使用了99根立柱、寝室前的九级石阶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封建社会,龙凤元素和"九"这个数字,仅限于皇家建筑使用。民间建筑若使用,则被视为僭越,或有不臣之心。

黄村附近有一个财主,发现宗祠的"秘密"后,就去官府告密说黄村"私造金銮殿",有谋反意图。无奈之下,黄声翰就把寝室前的"九级金阶" 前后各去一级,改为七级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祠堂建成之后,立柱已不可能随意增减。正好因为立柱数量太多,不容易数清楚,于是,黄声翰就给祠堂取名为"百柱宗祠",最终得以逃过一劫。

上述故事是否属实,如今已无法考证。但百柱宗祠的设计与建造,确实花了不少心思,这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得到印证。

首先,从风水来看,百柱宗祠的轴线,正对一座圆锥形的小山,这叫做"金字面",风水学称为"文笔峰"。以文笔峰作为宗祠的朝山,有利于宗族子弟在科举上取得好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从结构来看,宗祠门楼的结构比较复杂,以门阀为界,分为内外两半。外半是华丽的五凤楼,内半则是简单的三开间单檐歇山顶。

第三,从布局来看,宗祠布局很典型,由门楼、享堂和两层的寝室三部分组成,并且使之前后排在一根中轴线上,犹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一般,气势恢宏。

第四,从雕饰来看,整个祠堂的瓦当、屋梁、斗拱、檐椽、门面、门楣、粉壁、门当、柱础等处,均巧饰雕琢,技艺精湛,题材纹样丰富,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第五,从构件来看,横梁与立柱之间,应用了大量的叉手、霸拳、雀替、斜撑等古建构件,每一处相互勾连的巧妙搭配,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从门楼的重门,到享堂的月台,再到寝室的重门,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恰恰成为百柱宗祠的显著特色,使它与婺源乃至全国同类宗祠相比,显得尤为独树一帜。

究其原因,建于明末清初的百柱宗祠,既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点,又开创了清代盛世徽派建筑的先河,因而成为明清过渡阶段徽派建筑典范的存世孤例。

正是因为拥有如此精巧的设计与构思,才使得百柱宗祠,作为我国古代徽州建筑艺术瑰宝,以照片的形式,参加了1982年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民俗展览会"。

在展览会上,百柱宗祠的照片,一经展出就轰动法国,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随后,百柱宗祠也从婺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渐上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柱宗祠规模宏大,构架壮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但它至今仍然留给世人五大未解的谜团:

1、五凤楼两边的八字砖墙,为什么不沾灰?

2、宗祠号称有木柱100根(实为99根),为何一般的数法难以数出来?

3、350年前,如此巨大的建筑材料,是如何运进来的?

4、宗祠原来的建筑上用了什么特殊工艺,为什么不结蜘蛛网?

5、燕子为什么从来没有在宗祠内筑巢?

这五大未解谜团,一方面彰显了百柱宗祠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科技日益发展进步的今天,仍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特别是如何更好地对众多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研究以及发掘利用,依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课题。

历经350年岁月沧桑的百柱宗祠,早已不再年轻、也不再亮丽,从砖墙到木料,再到青石板,随处可见时光烙下的斑驳印迹,而那些印迹,恰恰就是黄村人的集体精神记忆。

宗祠门楼、粉壁、房梁、石础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雕刻的是婺源村落,那些远去岁月里的生活气息,及其生动表情。

它们以木质的纹理与砖石的特质,将先人的希冀与憧憬,嵌入了时光的深处,静待有缘人前来解读。

而我,在参观完这座深藏民间的"皇家祠堂"之后,也将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心之所向,不履以往。

@风月书旅,文化旅行者,签约撰稿人!江山风月,书旅人生!@风月书旅,带你赏阅别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