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上营村,居住着与众不同的7个家族,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周围的河南人截然不同。这里被称为“台湾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很长时间,周围的村子都感觉这里的几个家族很奇怪。他们把爷叫做“ba(爸)”,把奶叫做“ma(马)”,把爹叫做“dia”,把妈叫做“nia”,把姑叫做“gao”,把姑奶叫做“gaobao”。农忙季节,常常听到小孩子在村头喊:diadia啊,nia啊,俺爸和马让你们回来吃饭了!

他们的风俗也让周围村庄的人迷惑不解:腊月二十四祭灶,要吃红顶子馍;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寒食节,这一天村民们吃饭时不能见到太阳,还要穿上本族服饰,聚集在祠堂内唱歌、跳舞。

在丧葬方面风俗也是与众不同,老人死后棺材横放,亲人还要举行跳棺仪式,出殡时要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下葬时要特意字棺材下面放一块木板。送葬的人们边跳一边唱着挽歌:“你放心地回去吧,回去吧,回到大海对岸,那里有日月潭,那里有阿里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7年,在村民陈堂三家发现了编纂于清同治6年的陈氏高山族家谱。从此,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高山族村。

黄廷画像

据专业人士考证,在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阿里山地区高山族族人做了郑成功的副将黄廷的马夫,并随黄廷来到大陆。后来黄廷投靠清政府,随后部队在进京途中,受命将部队沿路屯垦解散,最后有5个营来到邓州屯垦。

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高山族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这五个家族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但他们的风俗一直保持至今。

自邓州城区出发,驱车约20公里就到了远近闻名的“台湾村”。

村子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个“阿里风情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在在2002年,邓州市、张村镇两级政府借陈氏高山族纪念其始祖依那思罗诞辰365周年之机,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阿里风情园”。

“阿里风情园”共有台湾村牌坊楼、台湾阁、妈祖庙、高山始祖塑像等20余处胜迹。

台湾阁

在风情园中有个台湾阁,内供奉着蛇王神像和周家祖先的神像。据周氏家谱记载:“为永怀故里之切念,而巡番俗屋舍型制建,于栏楼阁式一座而居之。……中堂供奉蛇王神像,人首蛇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神异哉。”

高山始祖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屋

木质楼梯

石屋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台湾村陆续建设了一系列民族文化项目。比如重修依那思罗夫妇墓,并重新刻制墓碑;在村口新建了“台湾村”牌坊;修整了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林姓始祖)墓。

走进这个村子,深深感受到这个村庄的文化氛围的确与众不同。

迎面走来的村民,鼻子高高、眉骨和额骨突出,眼窝内陷,皮肤深黄色。从长相上不难看出,具有典型的高山族的特征,与他们亲切交谈,他们的口音依然是地道亲切的邓州方言。

一个人品格的塑造,一个家族精神的传承,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邓州台湾村高山族家族精神与家风的传承,显然是一个民族的显著特征。随着近年来寻根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邓州台湾村的高山族人与台湾高山族的联系日益紧密和深入。

中国秋季最美的六大森林,最后一个美得颇意外

小小学宫,竟遗存国宝级精品,如今居闹市角落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