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日本的人,一定会惊讶于日本人对排队的热爱——车站、电梯、厕所、入口、款台,还有各种餐厅的外卖窗口,到处都是井井有条的队伍。从老人到小孩,不管走到哪、要买什么、要等什么,他们都很自觉地、不吵不闹地认真排队,直到轮到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是一眼看不到尾的长龙,日本人也一样气定神闲地安安静静排队,兢兢业业站立,无论是炎炎日头下,还是猎猎寒风中。仿佛不是在排队,而是在参与一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休闲娱乐。即便出了国也一样,日本人小心地簇拥在旅行社的小三角旗下,鱼贯而入地进出,脸上没什么表情,也看不出真正的惊喜。虽说其他民族也会排队,可跟日本人一比,全像业余的。如果把排队列入奥运的话,日本人肯定拿金牌。

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排队呢?

那本著名的研究日本人国民性的著作《菊与刀》提到过日本人的“集团意识”非常浓重。

何谓“集团意识”?就是群体认同性的归属感。而排队正是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发挥到极致的外部体现。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则认为,“日本人是喜欢排队的。他们认为,很多人排队所等待的东西,必定是有价值的好东西。队伍越长,这件东西就越好。所以,很多日本人只要看到排队的队伍,就会马上跟风而去。”

这两种分析都不无道理,但我却将信将疑。因为这些并非大和民族独有的特性,而是同为人类的本性。喜欢人多凑热闹的民族,多着呢,但怎么就不见那些爱热闹的民族,也像日本人一样,那么热爱排队?

日本之所以能形成“排队景观”,在我一个游客看来,首先是因为社会提供了便于排队的条件,并且想尽办法来降低排队的成本。

比如许多人口密集的场合,如车站和商场,会在设有回旋式的等候区,为防止日晒雨淋,有的还搭上简易棚;有些队伍过于庞大和回旋,工作人员便配合疏导——通常入口有一人把关,队尾也有一个举着牌子的工作人员,牌子的两面写着“队尾”,以提示参观者从这里排队。

地铁和新干线会在明显位置标注火车进站的时间;商场或食肆的入口处也会动态标明等候的时间,供人们权衡,不仅如此,商家每隔一段时间还点一次名,现场绝对没有中途加塞现象,至于拿个砖头替代顾客排队的事更没有发生。

即便轮到自己,也不敢坐太久,一碗定食拉面的用餐时间最多30分钟,店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大家都默默遵守,以便让后面排队的客人能及早享用。

一些景点或展览,门票背后会印着清晰的参观线路图,如果不习惯看平面图,景区也会在地面标上“指示箭头”,比如我参观过的大阪天守阁,景区狭长而迂回,进去很容易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但是只要我踩着地上的箭头走,就可以一个不落地欣赏完所有景点,而且不会和人群打结——要知道,踩踏事件的发生并非人多,罪魁祸首乃是无序;有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能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况且,节约了场内参观者的时间,也就有效降低了场外的排队成本。

当然,以上都只是客观原因。排队讲究的是自律,而自律说白了还是内因在起作用。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注重“规矩”,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定之规”,有时候甚至到了迂阔的地步。就排队而言,往往一根绳,一条线就能限制人流;只要拦上一根绳或画上一道线,一般人很少越雷池半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人看来,通常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秩序的地方,日本往往是用拉绳或画线代替。排队购票也好,购买紧俏商品也好,绝对是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小小的一个排队问题,被日本人整得如此细致入微,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次,我在观赏日本能剧的间歇去了趟卫生间,由于人多,卫生间外排着两列浩浩荡荡的队伍,出来一个进去一个。轮到我进去时,却意外发现所有上大号用的隔断都是空的。我立刻皱起眉头:早知如此,何必排队等候这么长时间。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啊!后来我跟日本人询问,日本人惊讶于我的惊讶,轻声反问,什么功能的东西只能做什么用,难道不是吗?我嘴上明白了,心里却有个泼妇在腹诽,怎么能这么死脑筋呢?难道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吗?

还有一次,我在京都的酒店办理check in,前面一位客人正在填写一张A4纸的表格,我于是上前一步准备咨询,服务员却一脸抱歉,用“请”的手势指了指旁边填表的客人,我只好后退一步。

这时另一名服务员眼疾手快地赶过来,客气地问我是否需要帮助。这一次我不再腹诽,理直气壮地表达我的不满:我又不是加塞,不过是想利用填表的空档,咨询一下而已。

对方听了,又是鞠躬又是抱歉,用缓慢而吃力的英语跟我解释:服务员在接待顾客的时候必须一心一意,确保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和你交流;说完又鞠一次躬又道一遍歉。

要在日本彻底地呆上几天才会明白,所谓的文化差异,就是说我这点中国人的小聪明在日本一定会四处碰壁。碰的久了,也就心平气和了——并非因为习惯而麻木,而是逐渐了解这种“方脑壳”背后的大智若愚。

日本人口密度大,资源又稀薄,衣食住行总免不了要排队,要是队伍确实长了,他们会加开窗口或增援人手,但绝不会因此而减少程序或减少针对每个人的办事时间。

虽然这样的工作效率低,但不容易出错;在日本人看来,纠正错误是最耗时间的,不出错的人其实工作最快。日本的交通事故率全球最低不是没有道理,即便全城大堵车,也没有任何车辆提前变道或插队;如果不幸走错了道,也只能将错就错,在下一个路口下再绕回来。

好多小聪明貌似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可它埋下的后患却是无穷的。中国有句古训不就是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方脑壳”恰恰体现了大和民族的“秩序之美”——这种美与好看无关,是一种美德。

因为美德的浸润,整个社会都润物无声地运转着:

各种排队井然有序,行人之间谦恭有礼,垃圾分类严格规范,电动扶梯上,行人自觉站立在左边;

雨天进入地铁站的人们,手中的雨伞无一例外都是收起扣紧;

如厕后洗手,一定会顺手将溅到洗手台上的水滴擦干,方便下一个人使用;

除非极端恶劣的天气,公交汽车都能严格地在设定好的某时某分到站;

即便在闹市区,也听不到一声聒噪的鸣笛尖叫。

凡此种种,与其说是日本人自律,不如说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

最典型的就是消费税法的改革——日本政府在三年之内两次提高消费税,在国会外抗议示威的市民每天都是成群结队。可是消费税法通过后,大家又默默地遵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始终在低谷徘徊,政局动荡不稳,十年换了九位首相,但社会却持续稳定。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成熟的社会,其方方面面都是有序可循的;一个社会只有焕发出“秩序之美”,它的国家才可能风调雨顺。

旅日作家唐辛子说,“谈到日本人的宗教观,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宗教观实在太糟糕了!因为他们一会儿拜神,一会儿拜佛,再一会儿又拜基督。甚至逮住一粒石头,也给围起一条红布,然后自己给取个名字,再虔诚地拜上一拜。总而言之,乱哄哄的。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信仰什么?但是,有一种信仰,却是毫无疑问地在日本社会大行其道的,那就是——排队。”

“信仰”二字深得我心。对于排队,能像日本人这样“我执”的,若还不能称其为“信仰”,那还能称其为什么呢?既然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就不难发现日本人排起队来,确实有些“宗教气质”。

比如排队的时候,后面人眼睛会正视前面人的后脑;排队时不拥挤,而是保持人与人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队伍有时会从中间断开,为的是给过路人留出可通过的空间,避免阻碍通道或人行道……

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如果有人插队,日本人不仅不会抗议,甚至还会自觉让出位置,因为在日本人的概念里,插队无关素质,而是因为这个人一定有急事。

我去游览金阁寺时,正好赶上五一长假,一看到日本人把队排得像电炉丝,简直要晕过去了。不过,在日本待了几天,我也懂得“禹之裸国,裸入衣出”的道理,于是默默地排在队尾。但是,当我看到几个黑人在前面推搡前进时,我又不爽了,甚至产生一种“你不排,我也不排,看谁抢得过谁”的天朝思维。但是奇怪,那些日本人却不吭声,随他们去,你塞队,我照样排队。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浑然态度已经接近宗教心了,若没有禅心和定力,断不能做到如此岿然不动。

英国人类学家伍勒斯说,“移民不懂得排队,并非移民的错——要知道,在一些不甚发达的国家,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拼命往前挤。”

这种看似宽容的分析,骨子里却透着居高临下的傲慢,而且在试图模糊人类的本能和自律的界限。难道极端环境下,人类与美德就会分道扬镳吗?

“3.11东日本大地震”,那些在遭遇大地震大海啸之后,依旧一丝不苟地排队领取食物的灾民,还有整整齐齐在地铁站靠墙坐成队列的归宅难民,通过电视转播,震惊了全世界。

加油站的汽车排起了两三百米的长队。加油需要一两个小时,一次只能加10升的汽油。等待加油的汽车就像传送带一样移动。但没有一辆车插队,没有一个人按喇叭,也没有看到要求“多加点”的人。一遍遍看日本地震海啸画面,灾情之惨烈令人震惊,秩序之井然令人尊重。

日本人在濒临绝望时还坚持有秩序地排队:日本川崎火车站,大量市民排队等候火车;在东京街头,民众在排队等待地铁开通;东京城铁系统因地震停运,上百人在东京公交中心等待换乘大巴。

地震后,很多地方停电,灾民排队等候手机充电;一男孩拿着一盒泡面,冒雪等待开水;一大堆人排队等加油,一大堆人排队等疏散,市民排队过马路,过马排队等红灯……井然有序,既无大声喧哗,也无拥挤不堪。

最感动我的一幅画面是:即使是在逃离途中,即便是车辆拥堵,即便是对向车道空空如也,也没有一个人超速或越界。

一切都很特殊,可他们却仍然在排队,有条而不紊。

一个民族的美德只有在重大时刻才会显示,但绝对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养成的。我们习惯说“大难兴邦”,这里面隐含一个前提就是,城邦的德育必须完整且颠扑不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日本人爱排队是因为国民素质高。可这种素质并非从天而降啊?!从孩提时期开始,日本人就意识到:排队是一种必须遵守的公德与规矩。

校园里,老师会教导学生要按顺序排队;当学生要去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时,老师会反复叮嘱“认真地排好队”。这种教育并非口号式的强行输入,也不是小说《1984》中写的那样不论白天还是夜里反复播送。

日本的教育春风化雨,教人排队要先教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协调,当人与人并排而立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定要排队,不能破坏这个圈子的协调。很多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当大家都一个接一个排队时,他也会条件反射般老老实实地排队。

区别于国内的家长接送制,日本小学生放学后,一般都是集体排队放学回家,这样既可以方便相互照顾,也可以培养学生按秩序排队的习惯。

在东京街头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两三名幼儿园老师带着十来个孩子手拉手走在街头,虽然排队但却靠马路一侧,以便给其他行人留出足够的空间。每当遇到红灯,老师一定要让同学们停下脚步。

事实上,即便没有老师在侧,整个社会也会做出模范表率:红灯亮起,所有人都煞住脚步,都站在路边横线后面,好像被一个板条拦住似的,那么整齐划一,没有人超出来;绿灯亮起,人流刹那往前涌,仍然是那么整齐,从上往下看,衬着斑马线,仿佛是无线谱上弹奏着有序的音符。

日本人对秩序的遵守,体现了他们对“平等”的信仰。对于强调公平与公德的日本社会而言,“平等”是一种能体现公平的社会秩序,而“排队”,则是对于“平等”这一公平的社会秩序,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日本,无论妇孺老少,只要你排队“站”在那里,你就得到一份权利,很少会有人恃强凌弱剥夺你的这种权利。因为遵守与维护秩序体现出的是日本国民的普遍平等意识,大家都是这个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平等参与者。

日本的新年酒会上,由于晚高峰造成了交通拥堵,通过电视转播我看到日本首相安倍的车也夹在在车流里,在工作人员的疏导下一视同仁地按照顺时针去泊车,没有VIP通道,也没有任何特殊照顾。通过这个细节,我会不由地思考:所谓“文明”,不就是说,一个社会不论高官还是百姓,人人都履行遵守和维护秩序的义务吗?

在日本街头举目四望,从那些视线所及的兢兢业业的排队长龙,你看到的是一个文明世界所应有的社会公德,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你会获得一种天然的踏实与笃定。

离开日本那天,我拖着笨重的行李在大阪车站等车,彼时是深夜10点,车站冷冷清清,只有一位年长的乘客在候车。我随意地站在了老人的前面,踮着脚尖在路口张望,突然身后的欧巴桑吐出来一句硬邦邦的短促的日语。这声音在静寂的大阪车站显得庄严而肃穆。我回头,看到欧巴桑正一脸不高兴地盯着我。而我却愣怔地搔着后脑勺,不明白哪里得罪她了。

后来,我把那句短语复述给日本的朋友,朋友笑着说,那是让你去排队的意思。我这才恍然大悟,不由发出感慨,原来在日本人,两个人也要排队。日本朋友眨了眨眼,用商量的语气说,就算孤身一人,也应该有板有眼地站好一个人的队。你说呢?

我当时立刻想到一首诗—《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用它来形容日本对排队的信仰,真是恰如其分啊!来源:CITYZINE ,作者: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