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间习俗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虽然现在看上去没什么道理,但是人们还是愿意去遵守,毕竟谁都不愿意冒险一试。比如有句农村俗语说:“逢七不葬父,遇八不葬母”,意思就是每逢七和八结尾的日子是不能下葬了,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汉语中,七字的写法就是一长横中间加一竖,意思就是将物体从中切断了,一分为二。要切断物体首先就会用刀,所以现在这个“七”字与“匕”字很像,特别是古人在写字的时候,都是用毛笔,用毛笔写出的“七”字更像用刀切开了物体一样。

古人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其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而春夏秋冬用数字来代替就是:春其数七,夏其数九,秋其数八,冬其数六,这也是《易经》中的说法。

意思就是七和九为阳,六和八为阴,七为少阳,九为老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其中七为阳之正也,八为阴之正也。任何事物都要遵循“盛极而衰”的理念,也就是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老阳就意味着阴生,老阴也就意味着阳生,所以用阳爻就用九表示,而阴爻则用六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区分出变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来看一下四季之中的阴阳变化规律,就比较好理解了。立春后阳气上升,一直到夏至升到最旺并开始减弱,所以夏至就是阳气由强变弱的转折点,在阳气下降的过程中,阴气就开始出现了,到了立秋时阴气开始上升,冬至升到最旺并开始减弱。

在阴气减弱的同时,阳气也就出现了,因此冬至就是阴气由强转弱的转折点,等到立春时,阴气结束,阳气生发,依次循环。再把数字代入到春夏秋冬之中,也就是七为春,九为夏,八为秋,六为冬,就更好理解了。

那么这四个数字的阴阳变化规律也就是:七为少阳,阳气生发,九为阳气由强转弱的转折点,阳极而阴生,也就是九生八,八为秋,阴气上升,一直到六,阴气到达顶点并且生出了阳气,也就是六生七,阴极而阳生。

因此七为阴生阳的交界点,也就是从阴生阳的分界线,八为阳生阴的交界点。所以民间就有了“做七”的习俗,也就是亲人去世后,每逢七天去祭拜一次,因为七是阴生阳的交界点,也就是人们希望亲人可以早日重生,而七七四十九日就被称为“满七”。

知道了七和八这两个字的意义之后,也就不难理解“逢七不葬父,遇八不葬母”的意思了。因为
七乃是阳气初生的时候,而父亲是男人,也就是阳,本该是初生的时候,却在这样的日子里下葬,就是很不吉利的。

同样八为阴气初生的时候,而母亲为女人,女人为阴,在初生的日子里下葬,当然是不好的。更何况古时的“八”字本身就代表着分别的意思,如果在这一日下葬,就预示着永不翻身,永别了。所以不能在逢八的日子里葬母,也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民间很多关于“七”和“八”的俗语都是由此而来,比如“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等,其意思都是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