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科学家精神蕴含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新时期,广大青年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需要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科学大观园》杂志特别推出12期“科学家精神”专刊,选取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方面具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典型案例,通过一系列人物故事,力求深刻诠释、生动展示科学家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以期在全社会深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中国人从未停止过仰望星空,也从未放弃过探寻起源。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天眼到天问,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不断迈出新步伐,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人类进入太空时代。根据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的定义,国内目前将对地球以外天体开展的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接续奋斗,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新一代载人飞船不仅可以支撑我国空间站建设,还能胜任载人登月等更遥远深空的探测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与开拓,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开展深空探测奠定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研究月球探测的可行性。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2004年,嫦娥一号工程立项实施,拉开中国深空探测的序幕。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标志着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今年,我国将首先发射空间站核心舱,随后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计划搭载3名航天员执行中国空间站的初期搭建相关任务。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火星是除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到目前为止,火星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按照计划,中国将在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成“环绕、着陆、巡视”三大任务。

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2011年3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9月落成启用。自2020年1月11日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几十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嫦娥”奔月、“天宫”开建、“探火”启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从“问”出发,寻找答案。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记录着中国航天人的艰辛历程,也印刻着追求真理的坚韧笃定。

《科学大观园》杂志编辑部

《科学大观园》2021年5月上

(总第6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