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智”号第4次飞行未能起飞

美国宇航局(NASA)的火星直升机“机智”号原定于在当地时间4月29日进行第4次飞行,但是因旋翼故障未能如期起飞。

NASA官员称,29日的计划要求“机智号”飞行约266米,最高速度达到13千米每小时的最高速度,同时保持高空飞行117秒,并沿路线拍摄火星表面照片。但是“机智”号未能起飞。

目前还不清楚此次起飞失败的原因,NASA 工程师正在评估数据。一个潜在原因可能是此前的软件故障,目前仍不明确“机智”号能否在“毅力号”返航之前完成5次飞行。

中国核心舱“天和”发射入轨

4月29日11时23分许,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托举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11时52分许,天和核心舱已发射入轨。

中国空间站将建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近地轨道,可实现3人长期驻留,6人短期驻留。天和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总重将近70吨,其中天和核心舱的重量约22.5吨。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科学家成功实现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来源:Chin Lab

4月28日,《自然》(Nature)一项新研究发表了一种新方法,展示了如何将多个分子同时带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他们将整个系统进一步降温(降至10纳开尔文),同时限制分子在二维表面上只能在两个方向上移动,其结果是一组分子以完全相同的方向、相同的振动频率和相同的量子状态排成一排。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能够在这种状态下将多达几千个分子联系在一起,并开始探索其潜力。这项突破可以作为许多形式的量子技术的基础,并为量子化学开辟新的领域。

清北联合开设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哈佛大学开设量子科技专业

4月25日,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表示,将于清华大学联手建立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简称“通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据悉,通班均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朱松纯领衔。

4月26日,美国哈佛大学宣布, 将于2022年秋季起开设量子科学与工程(QSE,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 ,首批招收35-40名博士研究生,在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工作,这将令哈佛成为全球最早开设量子科技专业的大学之一。

科学家开发出具有治疗白血病潜力的新型抗癌药物

4月26日,《自然》(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显示,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通过类似药物的小分子STM2457抑制METTL3,从而阻断由酶的过表达引起的癌变作用。

研究发现,在体外细胞实验中,STM2457显著降低了来自AML患者的细胞系的生长和增殖,并诱发细胞凋亡以杀死癌细胞;在小鼠疾病模型中,STM2457同样能够减少骨髓和脾脏中癌细胞的数量,且无毒副作用。

该研究首次将在蛋白质表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作为对抗癌症的靶点,为癌症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或标志癌症治疗新时代的开始。

早期火星温暖环境或因具有冰冷云层

4月2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提出了新的火星早期气候模型:火星早期地表高空具有引起了温室效应的冰冷云层,而形成这一云层的条件是地表覆盖较少的冰层。

此次提出的模型缩小了理论与观测的差距,能够解释火星存在的古老河流和湖泊痕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新登陆火星的毅力号探测车将可通过多种方法(如分析卵石以重建火星过去的大气压力)来验证这一猜想。

研究人员开发完全可回收的印刷电子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Duke University

近日,《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研究人员使用碳纳米薄膜作为电介质,碳纳米管作为半导体,石墨烯作为导体,以纸作为衬底制成了一种全碳薄膜晶体管;并开发了一种与纳米管和石墨烯墨水兼容、可通过生物降解的晶体纳米纤维素墨水,可以使用室温气溶胶喷射印刷技术将其写入纸张基材。

研究小组还证明,室温下在气溶胶喷射打印机中使用的三种墨水,在六个月内性能稳定,并且可以通过分解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油墨以实现捕获效率大于 95% 的回收利用,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制作打印新的晶体管。

卫星数据显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前所未有

4月28日,《自然》(Nature)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首次使用3D卫星图像技术,以高时空分辨率绘制了地球上所有冰川的表面高度变化图,发现与15年前相比,冰川每年损失的冰雪量增加了31%,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

科学家还发现,自2015年以来,全球22万座高山冰川每年损失的冰雪量超过2980亿吨,与2000年至2004年相比,2015 年至2019年的年融化率每年增加710亿吨,每年使瑞士的水位上升将近7.2米。

铅原子核中子皮的厚度惊人

来源:DOE's Jefferson Lab

近日,《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弱核力研究计算中子的分布位置,并对中子皮的厚度进行精确测算,认为其厚度为0.28飞米(1飞米=10 -15 米),比之前提出的一些理论值要厚。

这一研究结果或表明中子星,即超新星爆炸后留下的超致密球体,可能比一般理论预测的更坚硬、体积更大。

科学家发现了让伤口不留疤痕愈合的方法

近日,《科学》(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显示,科学家发现特定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群体能够响应伤口的局部组织力学,激活Engrailed-1(En1)的表达并开启纤维化细胞程序。

抑制成纤维细胞中Engrailed-1(En1)的激活,小鼠的皮肤伤口就不再形成疤痕,而是通过再生而愈合,使皮肤恢复正常的毛囊和腺体,细胞外基质和机械强度。

该研究还发现,使用白喉毒素消除En1阳性成纤维细胞,和敲低成纤维细胞YAP基因类似,均促进了正常皮肤结构的恢复,这表明调控En1的激活,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方式,都可以促进伤口再生,抑制疤痕出现。

中国科学家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

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度刷新了2013年德国团队所创造的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这一成果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

实验证实,在经历了1个小时存储后,光的相位存储保真度高达96.4±2.5%。

该工作将光存储时间从分钟量级推进至小时量级,满足了量子 U 盘对光存储寿命指标的基本需求。接下来通过优化存储效率及信噪比,有望实现量子 U 盘,从而可以基于经典运输工具实现量子信息的传输,建立一种全新的量子信道。

银河系中反物质星的数量限制

近日,《物理学评论D》(Physical Review D)最新的研究显示,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可能探测到了反氦核,挑战了“宇宙中没有大规模存在的反物质”这一观点。如果观测得到证实,反物质星的存在能为反氦核的来源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家结合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10年来的观测数据,对太阳附近的反物质星数量做出了限制,选定了14个反物质星候选体。这是首次对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反物质星数量做出限制。

精彩内容回顾

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从俄罗斯舱段发展看中国空间站后续建设

王阳元院士:高端芯片、材料、设备自给率低依然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短板

疫情危机带来的启示:当今世界,竞争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段宝岩院士:机电一体化迈入机电耦合新阶段,高性能电子装备将呈现两个极端特征

每个深空探测任务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来源:环球科学、科研圈、 生物世界、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