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世界上现代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中国从1980年恢复保险业至今才40年的时间。

40年,对于一个个体生命来说,已过不惑之年,但对于一个行业——特别是对于保险这个以生命周期为单位的行业来说,则尚未成年。

国内的保险业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虽然身体发展很快,但心智却远未成熟。

媚丽作为一名行业从业者,是当局者,也是旁观者,写一写世界保险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事件,从日本到美国再回到中国。

历史总是相似,但又不尽相同。而无论外像如何变化,由人控制的事物的内像却从来没有变过。

上篇先看看日本和美国,下篇讲讲国内的安邦、中华联合和新华。

通过他们来看看保险公司都有哪些风险,这些风险可解不可解?对我们的保单又有什么影响?

一、巨额的利差损导致9家日本寿险公司破产

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

因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而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使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日经225指数从1985年的13000点,涨到1989年的39000点。

当时日本一国的市值占全球总市值的42%。

在各种资产高收益的背景下,日本保险公司为了有市场竞争力,发行了大量高利率的长期寿险产品。

保险产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固定利率。

比如银行定期存款,当利率下降的时候,存款利率也跟着下降,而保险产品一旦在保单上确定了利率,后面不管利率下降还是上调,都不能改了。

这为日本各家保险公司未来的理赔埋下大天坑。

什么是利差损?

保险公司在设计保险产品的时候都会先预定一个成本、收益和死亡率,拿预定的这个数承诺给投保人。

而保险产品的性质是一口价,当初定了,后面就不能改。

举个年金类保险的例子:

为了好理解,不考虑时间价值和通胀,简单算账,假设A保险公司认为自己的投资收益能到5%,于是把5%收益率的年金险卖给了小邹。

年金险通常是长期险,保险公司今年能有5%的收益,但3年、5年、10年后未必有。

20年,保险公司要给小邹返养老金了,还是要按5%的利率给小邹。但其实自己的收益早就1%都不到了~~~

这样,实际收益1%和承诺给小邹的5%之间就有4%的亏损,这个亏损由保险公司自己承担,叫利差损。

到9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崩盘,存款利率在1991年高达5.07%,2000年跌到了0.07%,现在是0.1%。

10年期国债,1991年高达5.58%,2000年跌到1.65%。

在这个背景下,日本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也跟着大幅下滑,导致其投资收益远不能支付客户的保单利益。

整个日本寿险行业出现巨大的利差损风险——也就是负债,给投保人的钱太多,而自己的投资收益太低。

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挽救保险行业,但还是有9家寿险公司先后破产。

而没有破产的公司其利润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那些上市的保险公司,估值都很低,远低于中国和欧美。

国内相似的经历:

1996-1999年,中国三家保险公司(国寿、平安、太平洋)也发行了大量高利率保单,年化复利在6-8%,据高盛保守统计,三家公司当年产品的潜在利差损(亏损)约320-760亿元。这些保单兑付峰值在2050年,仅平安一家,届时的亏损将在400亿元左右。

国寿后来为了上市,把这笔账进行了剥离,留给了国寿保险(集团)公司。

从去年底陆续被叫停的4%利率的年金险也是一样,监管认为高利率产品再卖下去,又会出现当年利差损的风险。而大概率事件,中国未来的利率是下行的,高收益产品短期收上大量的保费,但长期给保险公司埋大雷。

作为一个自私的利已主义者,这个时候其实很纠结,如果有这种保险当然要下手~~至于保险公司的亏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救AIG还是救雷曼兄弟?

在日本保险公司出现危机的十年后,美国出现了一场更加严重的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

这次危机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AIG——AmericanInternational Group,美国国际集团,全球保险及金融服务集团,总部设于纽约市。

英国总部在伦敦。

欧洲总部在巴黎。

亚洲总部在香港。

2008年《福布斯》杂志全球2000家跨国企业名单,AIG排名18。

从2004年4月8日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成份股,2008年9月22日因金融海啸被除名。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第235位。

AIG跟中国很有渊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中国的上海,现在的友邦保险曾经就是AIG的子公司。

次贷危机让AIG濒临破产,2018年4季度,单一个季度,公司的亏损额达到617亿美元,创造了美国上市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记录。

是什么事情导致AIG遭受如此大的亏损和危机呢?

是一款金融衍生品——CDS(金融违约掉期),这款产品类似保险,专门给金融产品做担保。

比如A银行在AIG买了一份CDS,AIG跟A银行承诺,如果A银行的客户老王违约,那就给A银行赔钱。

而A银行和老王之间都是什么业务呢?那就是:A银行给没钱、信用又低的老王提供住房抵押贷款。

因为老王信用不好,属于次级客户,不是优惠级客户。

什么是次级客户?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和“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

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

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

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金融自由化,监管为了鼓励金融创新,逐步放松了监管,最后导致行业发展和监管出现严重的不匹配。

我们都知道,金融行业,在全世界各国都是高度监管的行业,一旦监管放松,就会出问题。

AIG向金融机构售卖大量的CDS产品,在当时的美国保险、证券等都属于监管空白,AIG自由操作,在行情好的时候,赚了巨额的利润。

2007年开始,美国房价开始下降,房子的价格比贷款的成本还要低,大量的老王们选择不还贷款——纷纷违约。

AIG开始巨额赔偿。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AIG出现巨额亏损,而后公司股价大跌,危机前AIG的市值一度高达1900亿美元,而到2009年,市值跌到不足50亿美元。短短不到2年时间,AIG的市值几乎全部蒸发——濒临破产。

当时雷曼兄弟也要破产,而政府资金有限,救AIG还是雷曼兄弟?

经过评估,由于AIG的规模实在太大了——大到不能倒闭。

如果AIG破产,对当时已经非常危险的美国经济,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政府信用也会遭受严重损失——因为美国人的养老钱都放在保险公司,一旦出现政府信用危机,整个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都将可能改变,这是美国政府不能承受的。

从危机爆发到2009年,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先后向AIG发放了1820亿美元的贷款。

但这个钱不是政府无偿给的,是贷款,AIG是要还的,但当时的AIG,无钱可还——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无奈之下,AIG只能卖儿卖女,这其中就包括友邦保险,友邦保险当时应该是AIG最值钱的女儿。

为了卖出一个好价钱,AIG向全球寻找买家,先找到了中国人寿,而当时国寿的经营风格比较稳健,顾虑次贷危机的影响,拒绝了AIG。

被国寿拒绝后,AIG找到英国保诚,但当时美国的危机已经蔓延到了欧洲,保诚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财务问题,所以又拒绝了AIG。

找不到买家,没办法,最后,在2011年,AIG把友邦打扮一翻,去香港上市,清空了自己所有的股权。

现在友邦的主要股东是私募基金公司,股权非常分散,和AGI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了。

现在AIG虽然还是很厉害的样子,但跟当年相比,已经消瘦很多,也低调很多了。

三、最后小结

从日本和美国都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保险公司都是出手相救的态度,中国政府也是如此,而这对于商业性质的保险公司是好还是不好?

日本的保险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可以算出来且可以预防的。

美国的IAG则是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算不出来的,且无法预防的,领导今天就是任性全场1折起,谁也拦不住。

面对保险公司这些巨大的风险,监管是打地鼠呢还是风控前置?

如果要风险前置又是怎么做的呢?

这些监管政策真的能起作用吗?

被严监管的保险公司值得我们信任吗?

而曾经峰值3万亿的安邦保险现在正在破产清算,历史上新华关国亮挪用公司巨资、中华联合因为巨额亏损被保险保障基金接管……又何解?

我是白领丽人的保险闺蜜~

本文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