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11年的清华学堂到2021年的清华大学,“清华”已经走过了110个年头。在清华大学校庆时,邱勇校长致辞:

110年来,自强不息的清华人始终以国家至上、以人民为先……清华人最大的自豪,就是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建设祖国壮美的事业;清华人最高的荣耀,就是把自己奋斗的足迹印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周诒春老校长看到此时此景,一定很欣慰。

周校长是清华早期创建时期的拓荒者和创造者,为清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是他让清华逐步走向更加成功的道路,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之一,而他的教育理念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指引一代代清华学子治心养性、奋发进取。

十五年的求学路

周诒春祖籍安徽休宁,父亲周聿修为茶商。长期在外经商的经历让周聿修对国家的形式有着深切了解,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希望周诒春能成长为通晓中外的有用之才,而不是一味地走科举之路。

在这样家庭背景之下,周诒春不负众望。

1895年,周诒春进入上海圣约翰书院学习。圣约翰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以生命之丰富”和“性格之培养”为使命,以广博的自由教育为社会造就人才,倡导并实践通识教育、科学教育和体育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在圣约翰求学期间,周诒春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深受校长和教师的器重。

1901年,周诒春以学生的身份兼任理科助教和英文教员,还与恩师颜慧庆以及同学曹云祥、徐善祥等人一同编辑了《英华大词典》,这本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大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中英文双语工具书。那时的周诒春年仅23岁。

1903年,周诒春毕业留在圣约翰任教。由于当时圣约翰未实行学位制度,1907年,周诒春才被授予学士学位。

在圣约翰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奠定了周诒春一生事业的起点,对周诒春影响极大。周诒春对母校也始终心怀感念。

之后,周诒春先后去了耶鲁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进修,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年的清华岁月

1910年,周诒春回国,在上海的中国公学任教。

1911年,周诒春在复旦公学任教,教授心理学、伦理文学等课程。在任教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寰球中国学生会活动。同年,周诒春参加了清政府回国留学生考试,被授予文科进士。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4月外务部、学部奏准将肄业馆定位“清华学堂”,学堂总督为周白齐。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举国震动,11月9日清华学堂停课。

直到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孙中山等人对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把恢复教育秩序作为巩固革命胜利果实的一件大事来抓。

待情势稳定后,清华学堂复课。10月改名为清华学校,由唐国安任校长,周诒春任副校长兼教务长。

在1913年,唐国安因积劳成疾去世,在去世前,唐国安在辞职信件中举荐周诒春为校长。就这样,周诒春担任了清华学校的校长,那年他未满30岁,成为了清华史上第三任、也是最年轻的校长。

周诒春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与理想,他的理想、计划的核心,即“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这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德智体三育并重。周诒春说:“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

在德育方面,周诒春注重将学生培养为爱国、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与协作精神的现代公民。

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鼓励留洋学生回国服务。周诒春经常强调:清华学生既受特别权力、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当忍劳耐苦,力戒贪安好逸;当以学问经济为目的,不可以学位为目的;当群策群力,同气同声,以挽救国家。

周诒春利用一切机会,将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贯穿在教育实践的点点滴滴之中。正是这循循善诱,培育了清华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同时,也形成了基于洗刷国耻的责任意识。

其次,提倡社会事业,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社会公德。

周诒春对社会事业的理解,并不仅仅在开民智、易风俗,也不仅仅是学生课外增加的知识与提高才干,而赋予它更积极的意义。他将社会事业定位为“以有余之时间,有余之财力,有余之心思,谋他人之幸福之谓也。”他也指出中国的落后的另一大原因便是“学生实行精神之缺乏”,所以在他看来,社会事业于国家是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间接途径,于学生个人是一个培养社会道德、锻炼社会才能的机会。

在周诒春的提倡之下,清华学生热心投身于社会服务,成立青年会服务部、清华社会服务团、补习学校等8个社会服务性团体。

此外也通过修路、演出、募捐等形式参与社会服务。清华学生在北京演出话剧,分别为贫民小学、北京青年会留学部、远东运动会募捐。

在社会实践中,清华学生不仅对自我有了更深的认知,又很好地锻炼了社会工作能力,也让清华学校赢得了社会荣誉。

德智体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周诒春认为三者密不可分,“体育之中实寓有智育之价值”,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讥讽国家为东亚病夫。在1916年的《清华周刊》一篇就揭示了国弱的根源:“国弱者何,民不强也。民胡为而不强,体育之未善,而民力无由振也。”

周诒春在体育方面不遗余力的进展。在他的支持下,来自美国的休梅克博士在清华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使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

周诒春在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关系之外,还重视教育的独立发展。

在1916年,周诒春正式提出清华改办大学。1916年-1925年,在周诒春、张煜全、曹云祥等校长的努力下,清华由一所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这是清华非常重要的发展。

清华改办大学反映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学术与教育独立的努力。

周诒春为改办大学尽心尽力,主持兴建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等早期重要的建筑。现在看到的清华四大建筑,都与周诒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周诒春辞职离校后,后续的张煜全、严鹤龄等校长或代理校长接续推动改办大学。

周诒春还是最早将职业辅导引入中国的人。

随着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出现了职业指导。随着留学生的相继回国,西方的职业指导理论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周诒春便是其中的代表。

他推动清华建立了完善、系统的职业辅导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认识自己和确定留学方向,对清华学生日后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周诒春在清华7年之间,凭借他的智慧与远见,一步步建立起完备的大学,为清华大学地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奠基,他的思想也影响着一代代清华人。

离开清华、余音犹存

1918年,最终周诒春辞去清华校长一职,并离开清华。

周诒春虽然离开了清华,但与清华的联系并没有中断,他心念清华的同时,清华师生也在纪念着这位为清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校长。

2021年,是清华建校110周年,社会各界、学校、清华学子以不同的方式为之庆祝,看到清华大学能在世界高校中占得一席之地,周诒春先生一定会很欣慰。

作者 | 金富军

摘编 | 李季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诒春图传

作者:金富军

内容简介:

周诒春是一位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政、商界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人士。他先后担任清华学校校长、协和医学院董事长、燕京大学董事长和代理校长等,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充分利用周诒春有关教育、政治、经济、农业、林业、卫生等方面的专论、演讲,各种任职时的来往公文,以及各种私人来往信函,充分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周诒春一生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