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广西北海旅行故事,在北海,大街小巷寻找历史建筑看展览,是件挺有趣的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与海南省隔海相望,邻近东南亚诸国,背靠大西南云贵川诸省,处于大西南、海南及东南亚的中枢位置,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是北海老城区的珠海路,被称为“北海老街”,是每位游客必打卡之地。

在北海老街的东端出口的对面,就是北海市海关大院,里面有“北海机关大楼旧址”。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下午,正赶上保安大叔关门上锁。保安大叔有点不好意思,对我说闭馆了。没关系啊,我在北海的游玩时间很宽裕,再访就是了。给我的感觉是,展馆类的景点,并不是很受游客青睐,这里显得有点冷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别北海的那个上午,我再访“北海机关大楼旧址”。它是一座边长为18米的方形西洋建筑,高三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保存尚好。北海海关,解放前称北海关。是广西“四大关”中最早建立的海关。因海关大权操纵在洋人手里,故又称洋关。

如今,这里被开辟成《北海近代海关历史陈列馆》。洋关大楼建于1883年,从1877年至1936年的50年间,关税收入就达900多万银两。这些关税全部上缴作为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当时北海关名义上是清政府所设,实际上是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的工具。该旧址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关税主权外丧的物证。

北海关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此后唐、宋、元、明、清时期北海海关在职能和制度上不断完善,职能上与近代海关接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利用船坚炮利打开古老中国的国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为了争夺在中国大西南的势力范围,强迫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条约规定辟北海为对外通商口岸。次年英国在北海设立海关(俗称“洋关”),英国人任税务司,清政府委派海关监督,但控制权一直为外国税务司所把控。

北海关长期推行维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殖民主义的规章制度,控制北海地区的征税、缉私等日常业务,还越权兼管北海地区的邮政、港务等事务,严重破坏北海的关税主权。大量洋货以低价倾销到北海口岸,涌进中国西南地区市场,中国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流入外国;大量土特产品、工业原料被廉价掠夺。

清同治十年(1871年),北海常关成立,关址在市区原龙皇庙码头附近,下设高德分卡,卡址在高德康皇庙东边。北海常关隶属于粵海关,监督管理进出口船舶、货物、商旅和征收税费等。根据粤海关监督公布的规定:“所有为外国人装载货物的中国华南地区的舢板,如欲从中国的任何港口驶往香港,必须在去香港之前首先在北海或广州报关”,并且派出兵船在香港附近水域巡逻,北海的海外贸易因此兴旺。

“北海关地界”碑。清光绪三年(1877年),北海洋关(亦称“新关”)成立,北海洋关的任务只限于管理进出口岸的中国民船及其载运的货物,征收关税,其余业务归洋关管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北海常关被划归北海洋关税务司管理,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把持。北海常关更名为北海常税新关,下设高德分卡、文牍室、进口台、出口台等。民国二十年(1931年)北海常关撤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海常关早期的负责长官称常关委员,后称海关监督,一般由地方同志兼任。北海常关划归洋关管理后,常关委员虚有其名,实权掌握在洋关税务司手上。

北海关旧址见证了近代北海一步步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它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对研究北海乃至全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海关、港口、宗教、建筑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近代洋关的设立,方便了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见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