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时拾史事】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甲午战争中被遗忘的英雄左宝贵/每周五更新/廉克飞(撰文)|

上一篇:高升号全船士兵英勇殉国,李鸿章却还在期待英国“主持公道”

就在日本海军于丰岛海面采取偷袭的同一天,日本陆军四千余人在旅团长大岛义昌的率领下向牙山进犯,企图以同样的手段袭击当地的中国驻军。大岛所率混成旅团主力,包括步兵第十一联队和第二十一联队的四个大队,合计兵力有四千余人。

大岛义昌

二十六日下午,大岛义昌率混成旅团本队亦抵水原。大岛义昌首先派出振威南面的七原,在这里与聂士成的探兵相遇,双方交火片刻,即迅速撤回。

聂士成早在二十四号就接到李鸿章来电,电文谓“和议决裂,速备战守”。于是聂士成亲自驰往牙山成欢驿(牙山位于朝鲜忠清南道的一个海边城镇,靠近汉城,成欢驿在牙山的东边)察看地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聂士成率部移扎成欢驿,七月二十六日凌晨二时,聂士成率军队布置防御。

此次交火仅仅是少数骑兵相互攻击,尚且不能称之为两国军队正式的交战。二十七日,大岛义昌率混成旅团本部进至振威,全军在此露营。直到此时,大岛还不知道清军大部已移守成欢驿。

二十八日凌晨四时,日军从振威出发,经七原开赴素沙场。素沙场这一带沼泽很多,水田相连,到处丘陵连绵起伏。日军前锋军官登上高丘瞭望,到黄昏以后,奉命侦察的军官回报,大岛始知中国军队大部已撤离牙山,而移驻于成欢驿。

于是,大岛混成旅团便以素沙场为总营,进行攻击的部署。当得知日军大队已抵距成欢驿仅十五里的素沙场。叶志超看到情况危急,亲自驰往成欢驿,向聂士成征询战守之策。聂士成说:“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公为后援;不胜,犹可绕道而出。此间战事,当率各营竭力防御,相机进止也。”叶志超见此方案正合乎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同意。于是,他亲率一营“护辎重赴公州”。

聂士成提的乃是一个撤军绕道北上的方案。叶志超和他的意见是基本上一致的,只有一点不同的是:聂士成认为“牙山绝地不可守”,主张全军撤离牙山;叶志超则偏要留下一营,这不仅无此必要,而且使本来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了。

聂士成

叶、聂方案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失误,主要是由于过分地夸大了敌人力量的缘故。当时,清军的情报多不准确,且每每渲染敌情严重。例如,大岛混成旅团南下兵力不过四千余人,清军却探报约有三万人,竟将敌人兵力夸大了七倍之多。这种不真实的情报,使统兵将领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决心和作战计划。即使聂士成亲自登山望倭军,也相信有二三万之众,而清军数量却不满两千。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制订了一个以“走”字为主的战守方案,也就很自然了。实际上,尽管清军兵力少于日军,但如果能够力争主动,并且布置得当的话,不见得不可以取得较大的战果。

安城渡伏击之奏效就是明证。

安城渡伏击战是成欢驿之战的一次前哨战。安城河位于素沙场之南,起源于安城县境内,由东向西,从平泽县北流入牙山湾。河之南北两岸皆泽国水乡,沼泽与水田交错。唯中通一线,为汉城南来必经之路,跨河为桥,这就是安城渡。过安城渡而南行,即是成欢驿。

移兵成欢驿后,聂士成和直隶提督叶志超又分配兵力:派出约500人的兵力驻守牙山,防止日军直插此地;一个营前往公州驻守,保护清军退往朝鲜内陆的交通枢纽,同时负责保护清军辎重。如此一来,留在成欢驿准备迎击日军的兵力仅剩下2800多人,仅有日军进攻牙山兵力的2/3左右。

随后,驻守成欢驿的清军修筑了六座临时堡垒和防御工事,同时聂士成不断派出骑兵侦察日军动向。7月28日晚间,一名派出的骑兵侦察向聂士成报告:“倭于今夜分两股,一来袭成欢军营,一截往公州去路。”

当天夜里,聂士成命令部将率士兵数十人埋伏桥侧,另有一支部队约有四百人驻成欢驿的东角以为声援。半夜,日军前锋果然渡安城河,安城河上的桥十分狭窄而且有一半毁坏,因此日本通过此桥时速度很慢,这时埋伏在桥畔的中国士兵骤放排枪,杀伤很多敌人,敌人惊慌万状,急忙退却。桥小人多,拥挤不堪,许多敌人坠水溺死。当时另一队敌兵准备前来救援,却不想误陷沼中,水深没颈,泥深埋靴,进退俱不得,全部溺死。

但是日军主力部队随后陆续赶到,以大队猛扑,发起第二冲锋,伏击的二十余名清军终因寡不敌众,后援不至,全部壮烈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日军强行通过安成渡之后,大岛义昌率领日军向成欢驿清军的主阵地发起攻击。

大岛率领的日军在七月二十九日凌晨左右完成迂回,逼近成欢驿,但狡猾的大岛义昌并没急着向清军发起进攻,而是命令部队原地隐蔽,并部署炮兵阵地,还派人测量了两军营垒间的距离。凌晨5时,大岛义昌命令日军炮兵开炮,掩护步兵向清军第一座营垒发起进攻。缺乏火炮支援的清军将士用步枪还击,清军用泥土夯筑成的堡垒被日军炮火击中后泥土四散。西南顶峰的清军炮队发炮还击,但距离太远对敌人陆军的杀伤收效甚微。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清军的第一座堡垒被日军攻占。

随后日军大岛部开始向第二座堡垒发起进攻。该堡垒比其他堡垒要坚固许多。驻守其中的清军也是“精锐”部队,装备“六连发步枪”。但日军依据有利地形,加上有炮兵支援,很快就在清兵装填弹药的间隙,一举冲入第二座营垒,6时50分左右,清军右翼两处营垒已经先后被日军攻占。

据史料证明,在甲午战争时,日军已全面装备了明治十三年式和十八年式村田步枪,这种枪口径11毫米,初速为460米,最大射程为2000米。

村田步枪从上到下分别是:13/18/22式

而清军仅装备少量“六连发”步枪,大多仍是西方淘汰的旧枪。另外,清军各军装备的武器杂乱,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式化,造成严重的后勤压力,交战仅2小时后,清军已经“军火耗尽”,而日军火炮能轻易轰塌清军营垒的泥墙,清军的火炮却不能对日军进行有效杀伤,可以说,武器上的差距,加速了清军的失败。

此外,清军士兵的军事素养极差。据日军资料记载,清军在战前构建的6座堡垒,实在“迂拙可笑”。其堡垒胸墙只有5、6寸厚,不要说日军的火炮,就是步枪也能轻易将其贯穿。而且,营垒之下没有挖掘壕沟,让日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近堡垒。另外,清军虽持有当时较先进的六连发步枪,却不熟悉其使用方法,危急之时,竟然不能连发,诸如此类的差距,虽然不足以决定战斗走势,但放在诸多不利条件下,最终就成为清军节节溃败的原因。

另外一支日军部队,由武田秀山率领,他带队攻下清军左翼第一二处壁垒。

武田秀山

随后日军左右夹击,形成了对清军三四处壁垒的“钳形攻势”。此时已陷入存亡关头的清军官兵虽然陷入“人自为战”境地,但“莫不以一当十”坚守阵地。然而日军“愈聚愈多,遍布山谷”,聂士成冒着枪林弹雨往来策应,可是不得已还是军火垂尽,聂士成最后下令突围,日军最终攻占了清军在成欢驿的最后两座堡垒。

日军攻陷成欢驿之后,兵分两路前进,一路直奔天安,一路直奔牙山,武田秀山到达牙山之后,发现清军已无踪迹,便当即在此露营,武田秀山判定,清军很可能隐蔽在附近没有离开,果然,半夜时分,清军夜袭日军,可惜,日军早有防备,没能奏效。

再说聂士成突出重围之后与叶志超回合,叶志超说:公州已经不可再守,不日绕道平壤,回合大军后,再图进取。

清军在撤退之中,对于行动不便的受伤士兵,均留给治疗物资,并且派人员照料,这次撤退行军共行程两千里,此时正值酷暑季节,跋涉道途,人困马乏,沿途多亏朝鲜群众献蔬菜、柴草,让庐舍、供栖止,才得以让这支军队顺利达到平壤。叶志超在八月二十一日到达,聂士成在八月二十八日到达。在平壤,他们与清政府派遣的四大军终于会合。

日人所绘叶志超携妓逃跑图

成欢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第一次陆战。这虽是一次规模很小的战役,但其影响却是很大的。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说:“牙山战捷的结果,汉城附近已无中国军队的踪影,朝鲜政府完全在我帝国掌握之中等喜讯,立时传遍全国;即欧美列强在今日中日之间已经实行交战,也无轻易置喙干涉的余地,唯有暂时立于旁观地位。故从前那些应否以强硬手段迫使朝鲜改革?以及高谈我军先攻中国军队的得失等议论,已被全国城乡到处飘扬的太阳旗和庆祝帝国胜利的沸腾的欢呼声所淹没,那些人也都抛开了愁绪,不再忧心忡忡了。”从此,日本完全切断了中国到达朝鲜西海岸的航道,日军便可以专力北顾,为后来发动平壤战役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说成欢之战的结果,预示了清军平壤战役的失败。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