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陕西西安南郊山门口公社沈家桥村的一位村民外出耕作时,从地里翻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铜块,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准备拿到废品站卖掉。可是废品站的人觉得这块铜太轻了没什么重量,拒收。

村民只好作罢,拿回家扔给孩子当玩具玩了。久而久之,铜块在日复一日的把玩、摩挲之下,上面的锈迹渐渐褪去,变得光滑明亮,而且显像出一个老虎一样的形状,上面还有刻字。

他觉得这个东西不同寻常,加上西安地区经常挖出一些历史文物,民间常说“一铲子下去全是宝贝”。他拿着这个东西去了陕西省博物馆,经过专家的仔细辨认后,发现这是一块年代久远、意义重大、价值连城的宝贝!

这件宝贝是战国时期的兵符,名叫“杜虎符”,符上刻有错金铭文9行40个字:“兵甲之符,右在君王,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就是说,这个符有两半,左边的在将军手上,右边的在皇帝手上。如果出兵调动人数超过五十人,必须有两块兵符合在一起才能行动。所以农民捡到的这个“铜块”,是古代能够千军万马的兵符。

兵符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那时候战况复杂,各国之间不断争地、夺城,对于军队的掌控权对每个君王来说都是重中之重,但皇帝只有一个人,若今日这里有战况,明日战况又发生在别处,皇帝分身乏术怎么办呢?

于是就出现了可以调动军队的兵符,将一个兵符一分为二,皇帝和将领手中各留一半,若将领想要出兵,必须皇帝先发号施令,将兵符传给将领,两块兵符合二为一,才能有效地调动部队。

就这么个巴掌大的兵符难道真的有这么大威力吗?有没有人想过仿造一个兵符就能号令千军呢?如果皇帝丢掉了兵符或者将领丢掉了兵符怎么办?再造一个可以吗?

事实上根本没这么简单,首先,从材料上讲,皇帝制造兵符必须选用最稀有的材料,一般采用贵重的金银,或者稀世玉石制作,哪怕是铜,也是经过冶炼其他合金而成,民间想要得到这种材料是不可能的;

其次,打造兵符的工匠也是万里挑一、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他们需要根据指定的形状、纹路去打造,皇帝还会在上面加上属于自己的印记,除了皇帝本人外什么人都看不懂。而且古代户籍制度森严,工匠这种职业全部都会登记在册,很容易查出来。

而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兵符,皇帝调动军队时需要拿出特定的兵符,配合特有的诏书才行,并不是使用一个兵符就能调动所有的部队。一旦某个地方发生动乱,皇帝使用另外一个兵符调动附近的军队马上就能平息下来。

兵符上面除了花纹还有字,全部采用阴刻,这是一种非常难的雕刻技术,而且刻的的小篆,在后代文字发展的过程中,普通人根本没见过小篆,更别说在兵符上面刻字了。

兵权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根本,古往今来一直如此。很多朝代更迭都是从兵权无法控制开始的,兵符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帮助皇帝掌握控制力,因此这个物品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

所以古代从来没有伪造兵符成功的案例,倒是有兵符失窃的事情发生。《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

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发兵十万,由将军晋鄙带领前去救赵。秦昭王派人威胁魏王,说魏国若敢救魏国,不日之后将向魏发兵。

魏王十分害怕,马上叫晋鄙把军队驻扎在邺城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屡次请求魏王发兵,但魏王对秦国十分惧怕,坚持按兵不动。信陵君无奈之下指使魏王之妾如姬从魏王枕边偷走兵符,然后率领晋鄙的军队打败秦国,保住赵国。

兵符的出现在我国的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创了防伪、保密的先河,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