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贫穷家庭的男丁想要出人头地,就只有选择一个派系的军阀,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摸爬滚打中获得晋升军衔的机会。从而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有这样一位军阀可谓大多数男同胞心目中的人生赢家,一生迎娶了二十多位妻子,风流倜谠、四处留情。可同大多数当时的军阀下场一样,这位也可以说是不得善终,被世人唾弃。

他就是“奇葩军阀”——张宗昌

一、颠沛流离的前半生

张宗昌生于光绪七年,也就是1881年。当时的清朝统治已经日显颓势,各路势力蠢蠢 欲动,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张宗昌的小名叫“灯官”,当时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他出生的这一天正是上元节正月十五,于是就取名为“灯官”,而名宗昌则是希望他能够使张家繁荣昌盛。只是这些寓意都只实现了一半,虽然当了官但却不是一个好官,虽然庇佑过张家但却留下遗臭万年的名声,可谓造化弄人。

张宗昌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没有什么文化靠苦力挣生活的粗人,但尽力让张宗昌能够接受教育,熟读圣贤书。因此张宗昌在幼时上过私塾,勉强学会了识字、读写诗书。可后来张宗昌的父母实在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便直接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填补家用。

随着年龄渐长,清朝的局势也越发的动荡。市霸横行霸道,肆意打压贫苦人民,但官府毫无作为,这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张家经济状况更加不好。少年时期的张宗昌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尤其到了冬天都没钱添置可以御寒的衣物,一家人常常饥寒交迫的窝在一团,以此相互取暖度过酷寒的冬天。

这让张宗昌从小便立志要出人头地,摆脱这种贫贱的生活。没过多久,胶东一带发生了多年罕见的大旱灾,粮食近乎颗粒无收。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宗昌深知再留在家乡是没有出路的,于是便只身前往了东北,做了许多工作,但都没闯出些名堂,也不过仅仅能够糊口罢了,直到1899年他的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历尽坎坷地军旅生涯

1899年在山东老乡的指点下,张宗昌加入了中东铁路公司,成为了一名筑路工。在这期间,身材高大、勇于干重活、宽厚大度、重义轻利的张宗昌深受工人和领事的主管的喜爱,慢慢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当时的东北一大部分被俄国占据,张宗昌在工作之余自学了一口流利又地道的俄语,这引起了当地驻扎的俄国军队的注意。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张宗昌慢慢在当地有了极高的威望于是被调往西伯利亚当工头。也是在那里,他以打猎的名义学得了一手极为精准的枪法。连与其共事的俄国人都赞叹不已。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基本名存实亡,在俄国的张宗昌心急如焚渴望加入革命的队伍,实现年少的抱负。

于是,他快马加鞭回到祖国,通过同样渴望革命的革命党人张西曼、胡金肇等介绍,他直接投奔了当时时任山东民军都督的胡瑛。并在一个月后随军来到了上海,加入陈其美部队,直接被任命为光复团的团长,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好不风光。

紧接着清帝宣布退位,各地军阀闻风而动,大战一触即发。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通过威逼利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决心消灭军阀势力,控制全国。这给了军阀讨伐的理由,军阀们以此为由开始主动进攻。

张宗昌率领的部队被要求抵御南下的北洋军,为战略反攻争取时间,可没想到的是张宗昌竟然选择了临阵反戈,率领部下投奔了北洋将领冯国璋,由此成为直系军阀的一部。这样的举措使张宗昌臭名远扬,也使得他越来越不被信任,得不到重用。

这使本就见风使舵的张宗昌又决心重新寻找良主。而这一次,他的目光投准了张作霖父子部队。没想到,深得张作霖的欢心,并直接管奉天陆军第三个旅,下辖四个团。

三、不得善终的后半生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离开北京去大本营沈阳,可没想到被敌军早早在其中必经之路——皇姑屯上埋藏了炸弹,张作霖当即被炸死,这也被史称为“皇姑屯事件”。

张宗昌得知后当即决定东渡避难,在日本的几年也同样没有放弃政治活动,甚至发动过一些小规模的起义,但都被镇压没有实际成效。

可这引起了当时东北负责人的担心,便邀请他回国,安置在北京。贼心不死的张宗昌以要打扫祖坟为由,回到出国前的大本营济南。

此行受到了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的热情接待,有些飘飘然的张宗昌在酒局上无意间说了一句话“俺的许多老部下现在都散驻在山东各处,俺只要去招呼一下,立即可以汇合成一支队伍!”,这直接引起了韩复榘的杀心,但韩复榘仍旧与张宗昌谈笑风生,一派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当时东北负责人假借张宗昌姨太太之名,和张宗昌谎称巫婆病危。韩复榘表面带领山东省军政要员为其送行,背地却示意郑金声的儿子郑继成实施刺杀行动。

至此,张宗昌的生命便停止在了这一天。

回顾张宗昌的一生,他风流成性娶了二十几个身高腿长的女人做“姨太太”,在军事上丧权辱国,临阵脱逃、背信弃义。这样的为人,使他多被世人唾弃,最终也落得被人暗杀的下场。

如今他的家族没有因为他实现家族昌盛,反而因为他被钉上了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人民也没有因为他在政而记住他,反而因为他的死而感到大快人心,这样的人生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