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算坏人吗?不算,他活短点,名声估计和诸葛亮差不多

谈司马懿,大多数人都会说,这货太能忍了,简直一乌龟。

这说法绝对正确,熬死曹家几代人,最后熬出头成了帝王。

正是这能活,让他熬出头,最后成了帝王,也让他和他建立的晋朝后续名声臭不可闻。

但,这真是司马懿所想吗?

谁也不想做臭不可闻的存在,史书的丹青刻印上那一笔笔骂声,可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

晋朝灭亡后,多少姓司马的都改姓不就是明证吗。

他们并不以这个皇族姓氏自豪,反而很委屈。

说这些,其实想诠释的是,司马懿也很委屈,他的委屈就在于,他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反而曾是一个大大的忠臣。

(司马懿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他一步步走上权臣,奸臣,叛臣道路的,恰恰是曹魏君王们。

这要从曹操活着的时候说起。

曹操活着的时候,为了征辟司马懿,很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司马懿并不愿意出仕曹魏,反而宁愿在家,待时而动,做个逍遥自在的读书人。

但家世还有才华,让他名声太盛,这样的人如果在野,即是人才的损失,也是不安定因素。

中国古代一直都讲究收纳民间的“志勇豪杰”之士,为的就是社会的安定。

由此,才有李世民在科举后“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的感叹出现。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肯入仕,就是一份危险。

(霸气老板曹操)

于是,不管愿意不愿意,司马懿都成了曹操的下属。

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地位非常底,虽然属于贴身秘书官一样的人,但待遇仅仅六百石,品级也不过和七品县令类似。

虽然给了曹操看上去不错的建议,但却不被曹操所重用,反而有刻意压制的嫌疑。

按帝王权术分析的话,这是曹操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后人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

司马懿也在曹操刻意为之的想法下,随后致力于傍曹丕的大腿成了曹丕太子党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了太子党,就意味着跟潜在帝王同进退。

果不其然,曹丕称帝之后,他和陈群一起成了“录尚书事”,终在曹魏中枢高层站稳了脚跟。

也就是说,曹丕的信任和提拔,才是司马懿仕途逆转的关键因素。

但,曹丕真的对司马懿特别放心,特别放权吗?别被电视剧误导了,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曹丕当政的时候,司马懿可说是位高权不重。

所谓军政大权,一般都是先有军后有政,军权无疑是比政务权更敏感更有力的存在。

司马懿在曹丕时代,就是那种只有政务权却没有军权的存在。

当时主政曹魏军方的都是如曹真、曹休、夏侯玄、夏侯尚这样的远支宗室,近支宗室和外姓人根本没有直接掌握军权的可能。

(曹丕)

这也和曹丕的心思有关。

夺嫡之战的惨烈,还有对亲兄弟的不信任,勋贵的陨落,外姓人的不信任,让曹丕能信任的只有关系好的远支宗室。

以上原因,让哪个时候的司马懿,表面上做事兢兢业业,内心里估计也从未有过夺权的心思,是绝对的一等一忠臣。

因为他即没有能力去践行野心,曹丕的信任也没外因让他生出不满。

这信任贯穿曹丕时代始终,几乎从未有变过。

为何曹丕会如此信任司马懿,其实也是有多重因素的。

首先:司马懿家族对曹操有恩,当年要不是司马懿爹司马防提携,曹操仕途不会那么顺利。

其次: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一直都是曹魏嫡系臣子,汉末主政地方的时候颇有人望,还有一只不小的听命于他的武装力量,被曹操引以为外援。

再次:司马懿和陈群一起主导了“九品中正制”改革,成了当时世家大族在朝的代言人,是稳定曹魏局势,需要联合的力量,信任他们等于对世家释放善意。

最后:曹丕知晓自己的后代水平如何,需要培养一个忠诚的嫡系帮助后人。

这就是曹丕对司马懿如此信任的根源,即有家族因素在内,也有政治诉求和现实需要在内。

而司马懿在曹丕死后的做派,也无疑验证了曹丕的眼光很准很准,他确实成了曹魏仰仗的柱国之臣。

(曹操和曹丕的眼光都不错)

司马懿不负所望,将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曹丕升起了让他带兵试试的念头。

眼见曹丕如此信任让自己带兵,司马懿并没遵从,反而坚决不受命,反而是曹丕用言语让司马懿宽心,才不得不从。

帝(司马懿)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晋书·宣帝纪》

试问,如果一个一心想夺权的人,见到这机会,即便推辞,会真心不受吗?

很多人肯定会说,这是曹丕的帝王心术,这点上我绝不反驳,这当然也是有道理的。

唯一可惜的是,这柱国之臣太能活,而自己的后人们,一个个却烂泥扶不上墙。

曹丕死后,继承位置的是魏明帝曹叡。

曹睿其人,算得上能力非常,他在世的时候,依旧延续了自己爹曹丕的执政理念,不让近亲宗室和外姓人掌握军权。

这从他执政早期的两个大将军曹休、曹真出生都可以看出来。

但人算不如天算,无论曹真也好,曹休也罢,死的时候都不过40多50岁左右,和司马懿73岁的寿命比,少了20多年。

他们俩死得如此早,让曹叡无奈啊!

符合条件又资历够能力够的就那么几个,一个个英年早逝,诸葛亮又不停扣边,这咋整?

无奈的曹叡只能暂时放弃了曹丕时代留下的政治传统,让外姓人司马懿带兵对峙诸葛亮。

(唯有司马懿可以对付诸葛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对峙,就给了司马懿名正言顺接触军权的机会。

这状况的出现,是司马懿刻意为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不可能暗杀曹真、曹休。

所以说,司马懿领兵这事,完全是一场意外,司马懿并没有刻意去做什么。

这毫不刻意的顺势而为,就等于否认了他内心中有致力于夺权的动机。

至于为何后续司马懿带兵,越来越稳,军权越来越大,则不得不说,司马懿牛啊。

古人云“出将人相”,人臣之极,司马懿就是这样一个即能当相也能为将文武全才。

新城之战克日擒孟达、关陇抗蜀对垒诸葛亮、五丈原之战熬死孔明。

这一系列战果,那个时候的曹魏,除了司马懿,谁能成?

战争胜利,是武将塑造威望的基础,是军权稳固的根源,更是他获得军队支持的关键。

司马懿的战功,让他无论愿意与否,他在军队中的政治影响力都不断提升。

再加上曹魏政权中,指望能出现的英才一直后续无人,就让无奈的曹叡只能仰仗司马懿,等待新的能替代司马懿的人才出现。

哪个时候的曹叡,看司马懿就是一个能臣,一个帮助自己稳定天下,稳定完了之后,交还兵权的过渡性人物。

他唯一需要急切的就是,这能接过司马懿兵权的人物,何时能出现。

这也是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就被明升暗降的根源所在。

(曹睿的刻意打压)

当他从大将军被升为太尉后,曹叡就已经在有意压制,进而提拔新人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

原本以为诸葛亮去了,就没人可以威胁到曹魏政权的稳固。

谁曾想,辽东出了个公孙渊,给了司马懿又一次重掌军权的机会。

当了太尉没多久的司马懿,在新岗位享受闲暇没几天,辽东就造反了。

幽州刺史毌丘检搞不定公孙渊,让曹叡不得不命令司马懿再次出征。

司马懿又一次获得了军权。获得军权之后的司马懿,在经历过明升暗降的政治手腕后,哪有不知晓曹叡权术算计的心思。

这一仗依旧打得漂漂亮亮,彻底平定了辽东!

打完仗之后,司马懿一举奠定了军中第一人的威望,但这是好事吗?

深谙政治的司马懿知晓不是好事,才有后续抚恤将士的时候,不断将功劳还有抚恤等等事,全部归功于魏明帝曹叡的因由出现。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告诉曹魏所有将士们。

是魏明帝曹叡给了我一切,也给了你们一切,要感恩帝王而不是感恩我!

司马懿在胜利之后的自保之举,曹叡看到了,也记在了心里。

由此才有后来曹叡托孤时候的貌似言真意切。

(满含算计的托孤)

曹叡托孤时,经历了不少的争斗,最后成了一场充满算计的演绎场。

按照原本的意思,曹叡希望托孤的人是燕王曹宇,但司马懿的胜利,还有胜利之后的自谦让曹叡有点惶恐。

在他临死之前,下的最后一道诏书是,罢免了燕王曹宇的一切军职,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这相当于将曹魏军政大权,尽数交给了曹爽,也相当于给司马懿找了个除帝王外的新老板。

这样的事情做完,我们换司马懿的角度想问题,会不会觉得很委屈?

刚刚帮你打了一场大胜仗,还通过各种方式避嫌宣扬帝王的威望,以求自保。

你依旧如此不信任我,还给我找个除了幼主之外的新老板。

写到这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司马懿在这一刻心里肯定很不舒服。

最后这不舒服,在曹爽主掌大权之后,因为各种被压迫,还有生命受到威胁,变成了异心。

曹叡死后,曹魏政权是远支宗室曹爽负责辅政!

原本带兵打仗无往不利的司马懿,彻底被突击提拔成军政一把手的曹爽取代。

当了军政一把手的曹爽,也立马将曹叡担忧的问题给解决了。

司马懿又一次被明升暗降,成了有名无实的大司马,后续更进一步,成了有名无实的太傅。

太尉、大司马、太傅,连续三次明升暗降后,司马懿的地位节节高,兵权却节节低,但政治资本和军中的威望,却因为这一次次打压,迎来了触底反弹。

如果那一刻的曹爽,不那么咄咄逼人,弄的司马懿装傻充愣避祸,也许司马懿还是不会反。

(跋扈将军曹爽)

但他遇见的是曹爽,一个致力于做坏事,致力于得罪人的存在。

飞扬跋扈,嚣张不可一世的曹爽,在打压了司马懿之后,还不消停。

用人上,提拔自己亲近的人,不顾小节,不顾是否廉洁。

军事上,一意孤行出兵伐蜀。

政治上,居然将郭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侵犯了朝堂之上原属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还危害了曹魏的国家利益。

胡作非为的曹爽,让本就和世家大族同气连枝的司马懿,迎来了盟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尉蒋济。

一场朝堂政争,从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转变成了曹氏宗族和世家大族的斗争。

最后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获取世家支持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而且干得干脆彻底,杀了曹爽为首的无数人。

(这段话很有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司马懿在曹魏仕途经过,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好人如何一步步被逼成奸臣的。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不得重用也没啥野心,在曹丕手下颇受信任却不愿染指军权,在曹睿手下成了柱国之臣却依旧选择避嫌,最后再曹爽可以压制下,终于爆发。

引发司马懿心态变化的,是地位步步提高之后的势力之别,何尝不是生命面临危险之后的绝地反击之举。

初心上看,司马懿并不坏!

但所有的权利和欲望,在最后汇聚成漩涡,吞噬了司马懿的初心,也让他成了权臣。

他的心路历程和曹操何其相似。

如果他死得早点!

在曹丕时候去世,他会成为文臣典范,被人祭奠。

在曹叡时候去世,他会成为出将人相的伟大人物,不输诸葛亮。

由此观之,活得久是除了权利之外的另一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