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白不同的是,杜甫的诗才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他的名声也不像李白那么显赫,直到后来他的诗集被传播开来,杜甫的名声才开始发酵,直到名垂青史。

公元746年,唐玄宗昭告天下,让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去长安考试,34岁的杜甫诗才了得,自然也就来到长安参加考试,他当时也没想到,长安的雨会那么冷,长安的夜会那么黑,长安的人心会那么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长安遇上除夕,杜甫住在小旅馆里,跟从五湖四海奔波而来的旅客一起吃肉喝酒,一起笑声笑语,仿佛他一来到长安城就注定了会成为一个声名显赫的达官贵人,丝毫不用去担心接下来的制科考试。

关于自己的诗才,杜甫有着足够的自信,就好像李白对他的认可一样。

我们都知道,坎坷的人生铸就伟大的文人,杜甫的人生也没能一帆风顺,他确实有着足够的诗才,也具备考取功名的能力,但就是差了那么一点运气。

制科考试不同于科举考试,按照惯例必须是皇帝亲自召集,亲自监考,而这一次确实是唐玄宗亲自召集,但是却由皇家的尚书李林甫监考,结果这一次没有一个人被录取。

李林甫是何许人也呢,武则天时期出生的皇家直系子弟,但是武则天执政,国子监荒废,那些天下文人也不敢对李家后代进行多做培养,免得惹祸上身,所以李林甫其实没读过什么书,就说对于诗歌一窍不通也行,而且他后来他还因为强行装‘文化人’写错了字,被周围的文人嘲笑。

所以李林甫记恨文人,但凡天下那些有诗才的文化人他都看不起,于是他接连在考试中罢黜那些有名气的‘文学之士’,这可制科考试更是一个都没给过。

唐玄宗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缺少的制科考试就一次,偏偏被杜甫给遇上了,整个唐朝289年,皇帝不做监考的制科考试一共就三次,所以说杜甫那个倒霉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杜甫并没有就这么放弃。

作为官宦世家,当官就是他最大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传承家族荣耀的事情,制科考试失败,他就接连给当朝权贵写诗推销自己,同时结交在京城的朋友,这个过程里面落魄的杜甫就结交到了张垍。

张垍这个人比较有趣,他是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当朝宰相之子、唐玄宗的驸马,简而言之就是身份向贵,但是他的诗才不足,因为嫉妒诬陷了李白,让李白被逐出了长安城,可对于名声不显还乐于吹捧自己的杜甫,张垍还算干了件正事。

公元751年,也就是杜甫到长安五年后,张垍告诉了杜甫一个独家消息,说开始迷恋道家的唐玄宗会去祭祀太清宫、太庙,让他写一篇《三大礼赋》投到朝廷自荐的箱子里面,献给皇上。

这篇文章也确实到了唐玄宗的手上,唐玄宗很喜欢他写的赋,于是给宰相下旨,让他们出题单独给杜甫考试,杜甫一听很是高兴,这样的殊荣那是李白高光时期都不具备的呀,于是他专心准备考试。

巧了,给他准备考试的宰相正是宗室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是什么人前面提到过,对于能让皇帝下如此诏令的杜甫更是极度不爽,于是杜甫的五年蛰伏就换来了一句:“你回去等着吧!”

这一等,注定没有结果。

很快又是三年过去,杜甫终于将李林甫熬死了,新上任的宰相是以前被李林甫打压,后来祸乱天下的杨国忠,杨国忠被李林甫打压是有原因的,杜甫以前也写诗:《丽人行》来骂过杨国忠。

可来长安八年了,杜甫感觉自己都待不下去了,什么骄傲尊严都在这段时间被磨灭得所剩无几,于是他准备在离开长安城前做最后一次尝试,他又给朝廷自荐的箱子里面写了一首《封西岳赋》,同时附上了一张《进<封西岳赋>表》,特别吹捧了杨国忠。

杜甫这人记忆力超强,对于见过的每一个人,听过的每一个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给杨国忠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煎熬,可现实逼得他不得不这么做。

一切都是为了生活,为了家人有口饭吃。

直到第二年,朝廷的任命才落了下来,杜甫终于有了一个当官的机会,有了一个走入官场辉煌腾达的机会。